高低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2-02-13 10:31:35

高低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对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采用高低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近期收治的75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根据入院先后分为高剂量组(39例)与低剂量组(36例),两组患儿均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之上进行,低剂量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次雾化吸入,高剂量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0 mg/次,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4 h、72 h组间比较及各组前后临床表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哮喘; 急性发作期; 布地奈德混悬液; 高剂量; 雾化吸入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不容乐观,随之而来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生率逐年增加[1],严重影响着气身心的健康,并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2~3],布地奈德是其一种,选用何种剂量进行治疗以及其各自的治疗效果仍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本院近期采用高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75例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其中男38例,女37例,年龄4~10岁,平均(3.2±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严重程度为中到重度(未危及生命),入院前3 d内未使用任何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排出结核、先心病、气管异物、呼吸衰竭等疾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高剂量组(39例)与低剂量组(36例),两组患儿性别组成、年龄差异、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远离过敏原、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吸氧、β2受体激动药雾化吸入、有感染征象者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基础之上进行。低剂量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0.5 mg/次雾化吸入,每8小时重复一次,高剂量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0 mg/次,剂量及用药次数同低剂量组[4]。

1.3 疗效观察

1.3.1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4 h、72 h的症状及体征,并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咳嗽:连续咳嗽,影响睡眠者3分;间断咳嗽能醒者,影响睡眠为2分;间断咳嗽不影响睡眠者为1分;不咳嗽者为0分。喘息:休息或者卧床时均有喘息为3分,轻微活动喘息为2分,较强活动喘息为1分,不喘息为0分。喘鸣音:满肺可及哮鸣音为3分,双肺散在喘鸣音为2分,偶闻及喘鸣音为1分,未及喘鸣音为0分。睡眠:不能安睡者为3分,能间断入睡者为2分,可安睡但有咳嗽者为1分,整夜安睡无明显咳嗽者为1分[5]。

1.3.2 肺功能 比较患儿治疗前、治疗后72 h的PEF、FEV1占预计值。

1.3.3 观察记录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记录后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表现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24 h、72 h组间比较及各组前后临床表现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PEF治疗前、后占预计值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FEV1治疗前、后占预计值比较见表3。

2.4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是由多种细胞及其细胞组分共同参与所引起的在呼气时气管发生痉挛,影响呼吸功能的炎症性呼吸系统病症[6-7]。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炎症细胞的活化[8],因此,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发作期,更是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布地奈德悬浊液是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的激素,其降低黏膜水肿、充血减少粘液分泌的机制是通过膜受体,膜受体的数量、结合力远远低于胞浆内受体[9],因此,需要较高剂量的药物进行启动,本组实验中应用高剂量激素的患儿其哮喘的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均较低剂量激素组患儿起效迅速[10],同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总之,对于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者应用高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呼吸分会.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6-50.

[2]杨媛华.雾化吸入给药误区[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0):22-38.

[3]王霞,李萍,周元国,等.糖皮质激素非基因组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33(3):205-209.

[4]赖克方,陈如春,刘春丽,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诊断流程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2):96-99.

[5]胡荣梅,郑玉芳.文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雾化吸入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03-104.

[6]法天锷.雾化吸入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发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09,17(5):305-306.

[7]胡荣梅,郑玉芳.文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雾化吸入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03-104.

[8]程秋泓,徐剑红,护理干预对定量气雾剂正确使用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27.

[9]张昌红,张作清,魏萍.爱全乐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生,2008,24(1):52.

[10]董竞成,李明,管一晖.不同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治疗支气管炎哮喘作用的对比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5):314.

(收稿日期:2013-04-27) (本文编辑:连胜利)

上一篇:子宫动脉栓塞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 下一篇:支原体抗体检测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