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山水城市之路

时间:2022-02-13 06:54:43

探索中国山水城市之路

摘要:作者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我国山水文化的源头,针对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提出了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山水城市”发展之路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关键词:城市问题;山水文化;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探索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章编码:

1 引言

回顾20世纪以来城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某一时期城市理论的产生往往只是以当时的社会和当时的城市为背景,只是作为当时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缓冲和调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长远问题。城市理论在追寻什么?又企图解决什么?已经跨入21世纪的人类和人类城市有没有一种最先进的、最合适的发展模式呢?有着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几千年城市发展史,几十年经济振兴史的中国、中国城市,出路又在哪里呢?

2 寻找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2.1 历史与现状的启示

研究过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之后,我们陷入了沉思,美丽的长江、黄河,绵长亲切的山脉,可敬可亲的祖国母亲,祖国的儿女多么期待再次欣赏您山水般天然美丽的容颜。也许,现有的任何一条理论都解决不了中国城市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国目前面临30%的城市化水平向70%跃进的事实,面临城市人口激增的事实,面临城市工业、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事实,种种奔向小康社会的迹象表明:探索一条21世纪具有中国城市特色风貌式的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2.2结合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今,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全球所关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环境的完善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生态学控制论“持续自生”的原理,后来演化成一个国际化术语。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2.3 结合生态学观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学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全面渗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群。依据这些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以看清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现实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2.4 结合国际当前的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正因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而愈演愈烈。如城市用地紧张、河流枯竭、山脉断开、用水紧张、空气污染、全球变暖、交通阻塞、绿地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就像病菌一样时刻围绕着我们,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城市病”,人们为此感到焦虑不安。然而,解决问题、治疗病痛的方法在哪里呢?面对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人们普遍忧心。人类呼唤回归自然,追恋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然而,相当长时间以来,人居环境日趋恶化,钱学森先生曾经颇为不满地说:“现在我看到北京市兴起的一座座长方形的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到房间外望则一片土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3 提出“山水城市”构想

3.1 背景

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1日致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吴良镛院士的信中写道:“我近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住区。”这种山水城市观,其灵魂在于中国特色,在于深具东方文化色彩,是对东方哲学思想的传承、发扬和回归。

3.2 “山水城市”的内涵

“山水城市”将“山”和“水”联系在一起,在中华儿女的内心里,“山”和 “水”是“祖国”、“大地”、“领土”等一系列专有名词的象征,例如“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还我河山”……至于“山水画”、“山水诗词”、“山水园林”中的“山水”是指“自然”、“景观”。在这里,“山”已经不只是代表“Mountain”,“水”也不只是“water”。所以,“山水城市”是代表“人与自然”、代表“人与生态”、代表“科学与技术”、代表“历史与精神”、代表“文脉跟随”等一系列思想。“山水城市”的思想博大精深,它不单单是有山、有水的城市,它是一种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充满永不停息的文化传播。 “山水城市”是一种理念,更是如同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等一样的战略。

4 关于构建“山水城市”的几点建议

4.1提高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山水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山水城市”是一个非常值得向往的城市。城在山水环绕中,山水、园林在城中。这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风光!这种环境怎么能不让投资者动心呢?!各级领导应着力提高对“山水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山水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普及环保知识。充分利用每年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活动日”,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和世界森林日等,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活动,使生态建设和“山水城市”建设不断地深入人心。

4.2制定“山水城市”建设的专项规划。

为了明确“山水城市”的建设目标,为了争取这一目标的尽快实现,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山水城市建设规划标准》,经过认真论证和广泛听取意见后,再加以确定,付诸实施。同时,还应把这一规划标准深入贯彻到各个城市的不同的具体情况当中,各个城市应制定相应的每年的实施计划,并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4.3第三,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建设要加快步伐,提高档次,切实做好公园的生态保护。应采取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加快风景区的建设,另一方面要保护好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对开山采石应坚决予以取缔。应注意发展特色林木、花卉等植物。应重视生态林的建设。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环城生态林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城市既有山水环绕,又有林木环合。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强化城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城市林业科技队伍建设,构筑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等。

4.4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水环境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抓好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努力改善河段水质。其次,污染治理与清淤防护应同步进行,避免一边清淤,一边排污。同时,应着力进行水环境建设。如果可以开挖一条人工渠,将相关河段连结起来,那么,城市将处于河流湖泊环绕之中,这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而且有利于解决水源补充问题,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引进外资和外企都有益处。

4.5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对“山水城市”建设的投入。

建设“山水城市”需要一定资金,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政府投入一定的引导资金是必要的,但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应通过多种渠道来筹集。对山林的建设和水环境维护方案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出让使用权;对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在做好绿化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招标出让冠名权、广告权;对园林绿地的建设,也可以同样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施。城市建设中,应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和小区建设方面的绿化配套工程的管理,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审批、同时实施、同时验收。大力开展创建 “山水式社区”、“园林式单位”、“绿色CBD”等活动,对于创建成绩突出单位和社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重视绿化工作的应给予批评鞭策。

4.6加强对“山水城市”建设的领导。

建设“山水城市”仅靠几个部门、几个单位是不行的,需要全市、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把“山水城市”建设摆在重要日程上。各级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各街道、社区,都应重视绿化工作和水源以及山体的维护,努力创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

5 结束语

实现我国 “山水城市”这一构想,需要我国各专业人士的不断探索,更需要我们全社会人民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3] 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4] 傅礼铭《山水城市探究》湖北科技出版社

[5]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出版社

[6] 董鉴鸿《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曲仲湘《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伊利尔.沙里宁[美] 《城市,它的发展与未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公路工程施工当中关键部位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探讨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