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

时间:2022-02-13 04:44:58

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

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目的是为解决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问题提供借鉴。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主体性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性的利益需求,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增强和释放人的主体性。综观二战以后的人类发展理念,其演变过程呈现出一个清晰脉络:从“物本”到“人本”。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的回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主体性;利益需求;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17-04

一、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人性的利益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性,是指动物所没有而为人所特有的,而且是一切人都共同具有的各种属性(包括所谓“本性”、“特质”)的总和。所以,人性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个系统概念。需要也是人的一种属性、特性,即一种人性。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需要,把它称之为“人的本性”。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联系。”这就是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主体的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并与劳动一起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联系方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是指生命物体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反映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和要求。需要是生命物体为了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根据和内在动因。与需要最密切相关的是利益。所谓利益,是指现实的人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事物或他人)之间发生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对象的属性和关系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可见,需要和利益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需要是形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利益;而利益的获得则是需要的实现和满足。需要是潜在的,而利益则是需要的现实形态。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经过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活动必须采取思想动机的形式。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在思想动机中,需求动机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动因。马克思说:“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是生产的前提。人的需求是人行为活动的动机,同时,人的需要又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劳动、生产、社会实践来创造、争得实际的内容。人的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满足,并且又会引起新的需要,激发旨在满足需要的新的实践活动。当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又会刺激新的需要产生,从而激发旨在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的实践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和创造人的需要,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采取一定的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能力,这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它们构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中,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的根本动力。然而,人的需要是生产实践的内在动机,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可见,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特别是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需要不能脱离满足需要的活动自行发展。只有当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有能力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人的利益需求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发展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论断,可以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简言之,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实践。

社会性的实践是人的活动的主要部分。人的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中介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在人的活动中,充分显示了主体地位,展开了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主体性是人的活动源泉和动力,其基本特点是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是为我性。为我性是主体的活动目的、价值取向,是主体性的重要内涵。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这就是说,在对象性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能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对象来设定活动的目的(因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自为的活动)。根据设定的目的,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自主地选择对象和选择掌握对象的方式、方法;能动地克服达到目的的障碍;创造性地扬弃外部对象的现成形式,使观念的目的在改变了形式的对象中得到对象性的表现。这就是达到或实现了的目的。

其次是自主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作为一个对象性存在物,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些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但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被动地利用环境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在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决心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必然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外部世界,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命运,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自主性的实际效应又总是在具体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同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水平与发挥程度密切相关。

第三是能动性。所谓能动性,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即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体的能动性是主体的一个根本特性,表现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能动性,表现在行为取向上就是行为选择性,表现在实践中就是实践改造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作为主体是在一定的物质的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一种扬弃。同自主性一样,人的能动性的表现也同人的本质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水平与发挥程度密切相关。

第四是创造性。所谓创造性,就是指人作为主体独立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特性。广义的创造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即改造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二是对自身的超越。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人

对自然界、外部感应世界的依赖与掌握,并不是把其中的自在的事物现成地拿来,而是要通过创造性活动,在适合于人的需要的形式上创造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和理想的对象和对象世界。所以,人作为主体所从事的自主的、能动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创造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的灵魂,是主体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

因此,从本质上、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全面拓展。人的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自身解放过程。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体来说,也就是把人的个性、人格、体力、智力等仅仅以潜能形式沉睡于人体内的各种本质力量的唤醒,使其尽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社会关系、认识水平等尽可能得到全面的体现。

综上所述,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而人的本质的发展,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即主体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增强和释放。因此,人类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三、发展的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人类发展的目的,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即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自由就是指这种主体性的充分释放和自由发挥,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以人自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绝不是将多数人的牺牲作为少数人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高追求。

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的发展程度与人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度越大,人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发展程度就越高。自由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追求自由、为实现自由而不断努力奋斗的历史。

马克思还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人类发展的目标。马克思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是人的本质特征即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同时,马克思认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所需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应当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实践需要参考人的天赋,人的天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求“我们一切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人的全面发展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条件来实现,人的能力差别非天生而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消除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要求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甚至连那些桑乔根本没有谈到的天然产生的类的差别,如种族差别等,也都能够而且必须通过历史的发展加以消除。”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从渐进的量的积累到最终的质的飞跃过程,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过程和层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的自由充分发挥,就是人的为我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的全面拓展。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具体表现在主体性活动所需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上、主体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上、以及人性的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上。而人的自由发展主要着眼于人的主体性的自由发挥和自主发展,具体表现在主体彻底摆脱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束缚,即人和物的依赖关系。因此,在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四、发展目标实现的途径是释放和促进人的主体性

如果说,历史是个人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个体发展的历史,那么历史也可以看作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个体,其主体性因受客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那么各个历史时期的个体主体性发展就会是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以人的个体发展为参照系所进行的三大社会形态划分,有力地说明了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它们社会财富的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㈣从人类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人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即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全面自由,其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和释放的过程。

因此,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就需要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不断释放和促进人的主体性,而这又需要主客观条件的不断改善。

(一)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的发展,是释放和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为人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人的发展是核心和目标,社会发展是手段。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也会产生冲突和对立。由于生产力的局限,在社会发展的现实过程里,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往往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会以牺牲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况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

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利于促进人的主体性的释放和发挥,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

就当代社会的具体制度来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度,首先表现在制度所包含和落实的价值体系上: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这意味着制度的设计、安排和运行以现实的人为中心,是制度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制度而存在。人是目的,制度要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充分肯定、满足和发展个人正当合理的利益。制度要尊重、保护和促进人的权利,包括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等等。其中,自由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权利,包括人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等等。

其次,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制度,意味着通过制度安排、制度规范等,能够丰富、提升、完善人性。现实人性有着复杂的结构、丰富的内容,同时人性总是随着人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的。奠基于现实人性基础上的制度不仅要通过自身的规定性来实现对某种人性的肯定、固化。或者防范和钳制,而且要通过自身,为人性丰富内容的展开和健康发展提供可能的现实空间,同时制度还要通过不断变迁和创新为人性的不断生成、完善提供机制和保障。

再次,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制度,必须是整体和谐的制度体系。制度本身是一个系统,只有当各种各样的要素和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恰当和谐的整体时,制度才能造就秩序,实现制度的各种功能,如果各种要素、各种规则之间不协调,甚至彼此冲突,则制度系统就不可能平稳运行,制度就会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的,会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制度某一部分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会为其他部分的消极作用所抵消。这里的制度不仅是指经济制度,还包括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不仅是指正式的制度安排,还包括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安排。

(二)促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释放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创造主观条件

在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体条件,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否已经具备。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特性在现实的人的身上的具体实现(包括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平),这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主体条件。人的素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素质。主要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层次是社会素质,是指人在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进一步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素质,其中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劳动实践素质等。第三层次是专业素质,是指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专业工作中,作为实践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质量和水平,包括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审美、职业情感以及相关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等。

人的素质在主体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人的能力。人的素质内涵着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聚集和表现着人的素质,人的能力需要有素质相伴随,人的素质也需要能力作支撑。也可以说,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潜在形式,人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现实表现。因此,增强和促进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途径,主要是优化外在环境、接受教育训练和参加社会实践。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各有侧重。优化环境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外部条件,接受教育训练和参加社会实践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

首先是优化外在环境。人的生存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影响人的素质的重要外在条件。优化外在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主要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的优劣,能明显地有利于或者不利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健康状况。因此,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必须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和优化自然环境。另外,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也有重大影响。天气的寒冷或者炎热、空气的污浊或者清洁、地形的开阔或者封闭、环境的美观或者丑陋、声音的柔和或者刺耳等等自然条件,都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情绪。因此,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必须重视优化自然环境,要努力促使自然环境相对于人的清洁化、舒适化、美化,并采取其他措施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之处,如建造园林、设置盆景、树立雕塑等。

其次是接受教育训练。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把前人和别人积累的实践经验、创造的精神成果传授给后人的基本方法。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所以,接受教育乃是快速地、多方面地、大批地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努力发展教育。而发展教育的重点在于搞好素质教育。为此,教育者应当着力提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吸引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也应予以配合,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并重视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次是参加社会实践。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实践。实践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方式,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的技能得到培养、提高的根本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人的身体、生理素质。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并且对于人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人的专业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专业实践。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综观二战以后的人类发展理念,其演变过程呈现出一个清晰脉络:起初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20世纪50、60年代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70、80年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趋明显,“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类发展的新内容;80年代后,人权受到重视,人类发展转向“人文关怀”,“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几十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的回归。

上一篇:基于学科博客的学科服务应用探讨 下一篇:柏拉图的理念主义与孔子的现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