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的研究

时间:2022-02-12 04:30:25

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的研究

【摘要】分析了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由于该变桨距系统在关桨和开桨时液压回路不同,因此对关桨和开桨两个过程分别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并得出了系统正弦响应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系统在关桨和开桨过程时应采用不同控制策略的结论,为以后工程设计提供了初步参考。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建模Matlab/Simulink

1.引言

随着能源消耗日益增长,环境进一步恶化,风力发电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1],风速是不断变化的,风力机吸收的功率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所以风力发电机组发出的电能随风速波动。如果风机的容量相对较小,那么风机输出的功率波动频率较小。但是如果风机的容量很大的话,功率波动频率就会增加。

变速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吸收最大的功率,同时增加机组的动态性能,进而减轻机械结构的压力。在这种方式下,风机可以做得更轻、更便宜。变桨距控制的提出可以额外的调整风机吸收的功率[2][3]。风机的变桨距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电变桨,桨叶由三个电机驱动。一种是液压变桨,桨叶由三个油缸驱动。风机内的环境对电机来说非常恶劣,而液压系统有很多有点,比如响应快、扭矩大等,所以本文选择液压方案作为风机的变桨距系统。

本文在分析液压变桨距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模型,包括控制元件模型和执行元件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且给出了仿真结果。

2.液压变桨距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传统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执行机构均采用曲柄连杆机构的方式,液压站和液压油缸放在机舱内,通过一套曲柄连杆机构同步推动三片桨叶旋转,这种方案的变距力有限,而且不能对桨叶独立控制,已不能满足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要求[4][5]。

图1 液压变桨距机构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液压变桨距机构。变桨距系统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可以独立控制三个桨叶的桨距角。当出现故障时,根据控制器或安全系统的要求,安全蓄能器可以使桨叶回到安全位置。机舱内的液压站通过液压滑环将油输送到轮毂内。如图1所示,1为轮毂壳,2为偏心块,3为活塞杆,4为桨叶,5为回转支撑,6为油缸,7为油缸座,8为阀块,9为内压板。控制系统根据当前风速,以一定的算法给出桨叶的桨距角信号,并通过滑环送给轮毂控制器,液压控制系统根据控制指令驱动油缸,油缸活塞杆通过偏心块驱动桨叶进行变距。每个桨叶都由一套独立的液压伺服系统驱动,一个桨叶出现故障时,其他两个桨叶仍能正常工作,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桨距角可在00到900的范围内调整。油缸的最左端和最右端两个极限位置分别对应桨叶节距角的900和00,油缸向左和向右运动分别对应桨叶节距角的增大与减小。显然,这种执行机构尤其适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

3.变桨距系统建模

本文提出的液压变桨距系统由油缸直接推动桨叶进行变距。液压驱动系统采用的是电液比例伺服控制系统。由于桨叶在关桨和开桨时的液压回路不同,因此需对关桨和开桨两个过程分别建模。

3.1 关桨过程建模

图2 关桨时的液压变桨距系统简图

在风电机组关桨过程中,液压系统构成差动回路,关桨过程变桨距系统简图如图2所示。关桨过程中,油缸绕C点旋转,活塞杆绕偏心块的圆周边运动,桨距角变化。假定图2中实线为系统的初始位置,偏心块半径为r,BC间距离为a。油缸由实线位置旋转到虚线位置,则活塞杆绕偏心块从B点运行到A点,桨叶桨距角为从0增加到θ,活塞杆的位移:

(1)

式中,|AC|是A和C之间的距离,|BC|是B和C之间的距离,θ是桨距角。

显然,油缸活塞杆位移与桨距角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因此需对其进行线性化处理。线性化后油缸活塞杆位移与桨距角之间的关系为:

Δy=q·θ (2)

式中,q为线性化系数,m/rad。

比例阀的线性流量方程为[6]:

(3)

式中,Ql为负载流量,m3/s;Kq为流量增益,m2/s;xv为阀芯位移,m;Kc为流量—压力系数,m5/(N·s);pc为负载压力,Pa。

对油缸无杆腔应用流量连续性方程,得:

(4)

式中:Cip为油缸内泄露系数,m5/(N·s);βe为液体体积弹性模量,Pa。

油缸无杆腔容积

(5)

式中:V0为油缸无杆腔的初始容积,m3;S1为油缸无杆腔的活塞面积,m2;

假定活塞的位移很小,即|A1·Δy|

(6)

变桨距机构动力平衡方程为[3]

(7)

式中:J为叶片绕纵轴转动惯量,kg·m2;S2为油缸有杆腔的活塞作用面积,m2;T为扭矩负载,N·m;L(θ)为变桨距机构力臂长度关于桨距角的函数,m;

由于ΔL(θ)较小,有力臂常数代替L(θ)得:

(8)

式中:L为简化等效力臂长度,m。

因比例阀的相应速度远远大于系统相应速度,因此电液比例阀的阀芯位移与给定电压信号之间可看成比例环节,即:

(9)

式中:Kv为电压—阀芯位移比例系数,m/V; U为给定电压信号,V;

对式(3)、(6)、(8)和(9)进行拉氏变换,得:

(10)

(11)

(12)

(13)

由式(10)~(13)可得到U与T同时作用时的系统传递函数:

(14)

3.2 开桨过程建模

开桨过程,油缸绕C点旋转,活塞杆绕偏心块的圆周边运动,桨距角变化,如图3所示。B点为活塞杆的初始位置,偏心块半径为r,BC间距离为a。油缸由实线位置旋转到虚线位置,则活塞杆绕偏心块从D点运行到E点,桨距角由θ1减小到θ2。对该过程的系统建模与关桨过程类似,仍需考虑比例阀的流量方程、油缸的流量连续方程和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但应注意该系统属于对成阀控制非对称油缸系统,建模过程应进行处理。推导过程省略,最后得出叶片桨距角θ与比例阀给定信号U和扭矩负载T之间的关系式:

(15)

式中:;S1为油缸无杆腔的活塞面积,m2;S2为油缸有杆腔的活塞作用面积,m2;Kq为流量增益,m2/s;Kv为电压—阀芯位移比例系数,m/V;U为给定电压信号,V;Kc为流量—压力系数,m5/(N·s);H为油缸总行程,m;Cip为油缸内泄露系数,m5/(N·s);βe为液体体积弹性模量,Pa;L为简化等效力臂长度,m;J为叶片绕纵轴转动惯量,kg·m2; q为线性化系数,m/rad。

图3 开桨时的液压变桨距系统简图

图4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3.3 液压变桨距控制系统建模

根据前文所建液压系统不同过程的系统模型,并在系统中加入PID控制算法,变桨距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的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Kf为桨距角反馈比例系数。

4.仿真结果

图5给出了PID参数相同时的系统正弦相应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开桨的响应速度明显落后于关桨的响应速度,这是由于系统关桨的固有频率高于开桨的固有频率。

图6给处理PID参数不同时的系统正弦响应曲线。与图5相比,系统的响应特性提高了很多,说明为了获得好的系统控制性能,系统在开桨与关桨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

图5 PID参数相同时的系统正弦响应曲线

图6 PID参数不同时的系统正弦响应曲线

5.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风力发电机组液压变桨距系统,分别建立了开桨和关桨过程的系统线性控制数学模型。根据得出的线性化数学模型,采用PID控制器构建了闭环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变桨距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系统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系统开桨响应速度滞后于关桨响应速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T.Senjyu,R.Sakamoto,N.Urasaki,T.Funanashi,H.Fujita,and H.Sekine,“Output power leveling of wind turbine generator for all operating regions by pitch angle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vol.21,no.6,June 2006,pp.467-475.

[2]F.D.Bianchi,R.J.Mantz,and C.F.Christiansen,“Power regulation in pitch-controlled variable-speed WECS above rated wind speed”,Renewable Energy,2004(29),pp.1911-1922.

[3]W.L.Chen,and Y.Y.Hsu,“Controller design for an induction generator driven by a variable-speed wind turbine”,IEEE Transaction on Energy Conversion,vol.21,no.3,September 2006,pp.625-635.

[4]W.Z.Zhao,L.X.Qin,and X.J.Yao,“Modeling research of MW wind turbine variable pitch system”,Machine and Hydraumatic,no.6,2006,pp.157-162.

[5]H.W.Liu,Y.G.Lin,and W.Li,“Study on control strategy of individual blade pitch-controlled wind turbine”,Proces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June 2006,pp.6489-6492.

[6]F.Zhu,Z.H.Wang,and Y.Q Sun,“Simulation and studies of electro-hydraulic proportional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Matlab”,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no.1,February 2007,pp.59-61.

[7]J.T.Guan,“Electromechanical hydraulic control technology”,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Publishing Press,2003.

上一篇:高压断路器的分闸、合闸线圈预防烧毁措施 下一篇:AF—904轨道电路系统在津滨轻轨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