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空食品的误解

时间:2022-02-12 04:05:58

关于太空食品的误解

你听说过太空青椒、太空番茄、太空玉米、太空黄瓜……这些植物吗?我想你不但听说过,而且也吃过,因为它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并走上了我们的餐桌。可是,你对“太空育种”和“太空食品”了解多少呢?下面是人们对它们的一些误解,看看专家又是怎么解释的吧!

误解1 上天走一遭就是“太空种子”

如今,不少商家吹嘘他们的种子乘坐卫星或飞船上过天,能够结出“巨大的果实”,并以此向农民伯伯高价出售。其实,种子“飞天”走一遭,只是完成了“航天育种”的第一步罢了,随后还要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和验证等一系列繁复的科学研究步骤才能成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从太空搭载回来的种子叫做第一代种子,要全部种下去;收获的种子全部再种下去,长出来的叫第二代种子,从中选出长得“好”的种子再种下去;“脱颖而出”的第三代种子还要继续播种,经过进一步筛选,再放到多个省份的试验点去试种。试种成功还不算完,它们还要被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品种委员会还要试种2~3年,如果年年表现都超过了对照品种,它们才能够光荣地得到审定认可,“晋级”为“太空种子”身份。一般,这种“修炼”最快也要经过4~6年的周期。

误解2 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黄瓜胳膊粗,茄子篮球大,大蒜半斤重,豆角几尺长……面对特色“太空菜”的广泛宣传,好多人误以为太空食品个个都是“大块头”。

其实,种子从太空回来后产生的变异是各种各样的,可选择面非常广。比如,“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口感好,面筋少;而“航麦96号”则是中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还有棉花,南方棉花往往绒比较短,航天育种培育出的棉花,在南方也能长得像新疆棉花一样,绒又长又细,能做高级布料。再比如,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帮助,科学家就专门挑选搭载后“变”小的茄子,这样皮就多了。用太空种子,还能得到黄、绿、橙等多个颜色的西红柿呢!

误解3 太空食品不敢吃

“基因突变”、“变异”、“人工诱变”……这些在科幻片中常能听到的词汇,给航天育种蒙上了一层“恐怖”的色彩,让消费者不禁会担心太空食品的安全。航天诱变,会不会变出个“怪物”来呢?

其实,在自然界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物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我们称其为自然变异。所谓的航天育种,只是相当于用人工手段和太空条件,把自然变异的周期缩短了而已。至于会不会变出个“怪物”来,专家解释说:“变异虽然是随机的,但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当变异打破了机体应有的平衡时,生物本身就无法存活了。”所以,哪怕是“航天诱变”,也只是在生命原有基础上的小改动。

而对于“宇宙射线”的不放心,专家是这样回答的:“普遍用于食品及医疗器具消毒的辐照技术的安全性,早已得到了世界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太空辐射的强度比一般辐照消毒的强度要小得多,还要经过地面几年的淘汰筛选,所以完全不必担心。”

误解4 太空食品一定无污染

尽管太空环境无菌、无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绿色食品。太空食品是由航天育种所培育出的;而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中培植加工的食品。太空种子在地面的培育阶段一样可能施化肥,所以,是不是绿色食品,还要看是否有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

上一篇:月亮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