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眼福,口福

时间:2022-02-11 09:06:44

东南西北都“过早”

说到早点,宜昌人与武汉人的习惯差不多,这里的人早晨起来也喜欢寻个好的面摊过早。

福绥路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大约十年前,似乎是一夜之间开了一家家小面店,起先光顾这里的多是的土司机,夜班后总要去吃一碗热腾腾的小面,后来越传越广,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市民竟然大早晨起来穿城而过,就为了吃碗面。

原以为过早只是大爷大妈的习惯,可到这里一看,街道两边常密密麻麻停满了汽车,大小白领们打着领带也来这里吃面。来晚了,开车肯定进不去的。据说这里因为早上车太多,堵塞交通,曾经惊动过交通部门。吃碗面条还有这等奇观。

我们去的那家名叫“方妈”的小吃店,门前大锅热气腾腾,屋子里面坐满了人,门外还有人在排队。门外也摆放着板凳和桌子,门外大街上就座的食客就是好这一口还是出于无奈不好说。据说,方妈的店开了好几年了,在这条街上算早的。别小看这小店和小面,它名声在外。

方妈店里以面条为主,牛肉面,大肠面、红油面,更奇怪的是还有一种面叫“花面”。看这名字蹊跷,于是就点了它。湖北人能吃辣的,即使早点也不放过。只见每个人的面上都撒了厚厚一层的红油,绝对可以和四川人一拼。待花面上来,我们一问才知,原来是牛肉面和大肠面的混合,够绝的。

除了这条街,宜昌城东南西北都有好吃的面。北门红油小面特别值得一尝。这一家面店大约是许多身在外地的宜昌人永远魂牵梦系的地方。据说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每次回宜昌,都要好好吃一碗北门小面。传说它的辣汤是24小时从不熄火一直煎熬的高品,面条起锅后,浓浓地铺上一层,冬日里吃上一口,便如心肺燃将起来,鼻涕眼泪一起上冲,七窍皆通,浑身发热,顿觉温暖。尤其甚者,此店24小时营业,宜昌人往往于深更半夜时,寻到此处,二两小酒,一碗面汤,好不快活。

城东的红房子面馆,胖胖的女老板是有故事的人,很多年以前,她曾经是宜昌最大的火锅连锁店老板娘,后来因为种种变故,远离了奢华欢场,最后开了家小小面店维生。一座古怪的红房子,一家不过四五人的小面店,她却依然荣辱不惊,照旧做她的老板娘。在她那里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词,如双黄巨辣面,你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其实是煎两个鸡蛋加一碗她自己做的干辣椒的面条;微辣花面,就是少辣椒多加牛肉肥肠的面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食客们也喜欢大声地吆喝出来,大家相视一笑,竟也平添几分食趣。这等小格局,偏要多些花样,看来这老板终究怀旧啊。也许有一天她还会东山再起呢。

听说过文字面吗?在宜昌城西中山路就有这么一家。有人也叫它“蚊子面”,听起来不雅,但是面是绝对好吃。这一家的面店生意之好,到了要先预约的地步。它的口味偏于酸辣,按道理是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的,却偏偏有很多人一连吃上个把月也不厌倦。

城南的一洞天鸡汤面味道醇和饱满,加上小汤包尤其美味。

流行于市面的各种热干面馆就不必多说了,每天一早,宜昌上大街小巷摆摊挑担来卖凉面热干面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如果说两两相约去过早,某人说声:“去热干面馆吧。”则另一人绝不会多问一句:“哪一家?”几乎所有的宜昌人都知道,只有那一家几十年的老店――粮食系统内部食堂,才是不用冠名就知道位置的面馆。

很多人都说不出什么时候有了这一家热干面馆,有人考据过它的历史,前身是宜昌粮食系统内部职工为了解决多余的面条问题而开张的一家小面馆,起初唯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分量足,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去饭馆吃饭是一种无可质疑的奢侈。时间过去几十年,这家热干面馆,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体制上,都曾经多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奇怪的是,它一直静静地在那里,仿佛连板凳和抹布都没有换过,只是那些年纪大的人,还保留着周末专门去那里过早的习惯。

二马路,有情调也有故事

上个世纪初,西方人沿长江而上,也来到了宜昌。他们在宜昌一共建有三个教堂,一个育婴堂,还建了一些居住用房,二马路就是最有异国情调的一条街了。它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痕迹,只有老宜昌人还依稀记得。

从几个相识或不相识的宜昌人口中,我们知道,民国初年,宜昌商会在二马路东口修建广货店,后改为“农民银行”,现在成了宜昌地区民用展销店。“芦敏记”药房在现二马路储蓄所处:隔壁是“永兴隆”川绸店,现在成了二马路水果店。彝陵饭店到财政局之间,九栋三层楼的西式建筑是德国人孔宁所修,一楼开设有“永康”广货店等。“老宝成”银楼在抗战后改为“天城”银楼。二马路朱家一巷口下的“聚兴诚”银行是于民国初年修建,其街对面是日本人的“大坂”堆栈,上隔壁是“交通”银行。“德明”旅馆现在是“满意楼”,当时与“神州”,“远东”饭店齐名。“中国”银行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宜昌后作宪兵队驻地,现是市人民银行营业部。现宜昌地区纺织站是过去的“交通”旅馆。

二马路上的房屋多为三层。三层楼房在解放前的宜昌寥寥无几,也可以算得上是“高楼大厦”了,仅从房屋建筑来看,说二马路当时是商埠区的主要繁华街道之一。也是毫无疑问的。二马路两侧楼房大都在民国十年之后建成,其式样和规模在当时的宜昌城区,都可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因为老建筑全集中在这里,二马路现在是酒吧最集中的地方。二马路旧时的楼房排列紧凑,材料坚实,造型西式,是酒吧咖啡厅的最好落脚处英皇咖啡、1886经典咖啡、大卫咖啡、老街咖啡、紫屋、金阳光粥城,金色池塘夜总会等等。更瞩目的是这里还保存着一个“大众理发店”,这是60年代的产物。

在二马路不远的地方,有个邮政巷。当百年前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邮政为何物时,这里已经领风气之先,邮政通达了。邮政巷很短也很窄,并且曲折拐弯,两边都是墙,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的兴旺了。如果匆匆走过,谁也不会留意的。但是细看,墙上的砖头还能依稀显示出它的老气。有意思的是,在邮政巷的巷口,高高地悬挂着三块牌子:学雷锋协会、邮政巷、滨江5号茶馆,这三块内容上完全不靠谱的牌子挤在一处,看起来真有点意思,也算是一道宜昌奇特的风景了。

二马路浓缩了宜昌的百年历史,游客在这条路上走走,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瑶湾,橘子红了的时候

宜昌素有“橘城”之称,出了市区,漫山遍野的都是橘园、橘林。入得秋来,挂在树上的橘子都红的红,黄的黄,远远望去就像是无数个小灯笼在眼前晃悠。宜昌的橘子品种多,门类全,酸的、甜的、早熟的、晚熟的,应有尽有。但是最好吃的是“瑶湾橘子”。

司机一路上给我们推荐的就是这种橘子。他说,挑这橘子先要看皮是否够薄,要薄得透光才行;之后尝一下,看是否够甜。他还特别叮嘱,一定要买个小的,越小越甜。

瑶湾橘子只有在宜昌街头才有卖。它的价格从来不按斤算,橘子装在一个小竹篮里,整篮地卖。刚开始上市的时候一篮要30到40元,随行就市,到了深秋时,一篮的价格已经降到10元了。

橘子刚成熟的时候,宜昌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活跃起来了,各种叫卖声、砍价声此起彼伏。“搞啥子呦,正宗的宜昌橘子5毛钱一斤。”“你骇我,那边才卖4毛。”“那就4毛算了,称你10斤。”熟练的小贩开始捡橘子,难缠的顾客多数得先剥一个尝尝,尝过之后没有不掏钱的。

宜昌橘子的吃法也比别处多,据说有油煎橘子,辣炒橘瓣、橘子汤、烤橘子等。有些菜也是因橘而作,像陈皮牛肉、陈皮鱼块、柚香陈皮翅、柚香肉、橘汁鱼片等。陈皮具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做出来的菜不仅爽口,还有利健康。同行的人说他最喜欢把橘子放在炉台上,热了后剥开,橘子温了,吃了不伤胃,而且满屋飘香。

上一篇:纽约的地铁文化 下一篇:《文化行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