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2-11 12:36:56

浅谈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幼师生是指就读于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或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幼儿时期是培育儿童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作为担负着培育幼儿重任的幼儿教师,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浅谈 幼师 心理 健康 教育

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她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高度重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幼儿师范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刻地感觉到幼师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幼儿师范类学校也应加强对幼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师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表现:

幼师生基本都毕业于普通初级中学,年龄约在14-20岁之间,女生比率占98%以上,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此群体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面对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困难和不愉快时,往往不能自我决策、自我排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据笔者观察总结幼师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上的不适应。大多幼师生因是独生子女,所以她们在入校之前几乎没有什么需要自己操心,全由父母包办代替,严重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可入校后她们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衣食住行都要自己负责,尤其是要自己管理经济,做到合理开支。于是这些学生常常面对这样的尴尬:一件衣服泡上好几天,不知道怎么洗,又不愿向他人请教;一到假期便大包小包带脏衣服回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时间只过了一半就用完了,可又不好意思跟父母说。

2.学习上的迷茫。幼教专业不同于其他普通初高中,课程设置非常丰富,且有舞蹈、唱歌、弹琴等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且必须学好,但是幼师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方法单一、老套,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害怕自己拣了这门,丢了那门,把自己弄得很紧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部分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不足,或认为学前教育与自己职业理想相冲突的幼师生,学习缺乏乐趣和动力,很被动,情绪波动大,厌学。

3.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具体表现在师生交往上,一方面不愿意受教师的约束和管制,凡事都想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班主任和技能技巧课教师的关注。在同学交往上,一方面渴望真诚的友谊,与同伴和睦共处;另一方面各自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异很大,相互之间还不熟悉,同学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喜欢相互比较、相互猜疑,彼此之间难以接受,缺少真诚。

4.与异往迷茫。幼师生的异往面对两个现实矛盾:一是原来男女共校,且比例相差不大,而现在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少得可怜;二是长时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群体中,而社会是两性共处的。于是幼师生怀恋过去的异性朋友,尤其是在单一女性群体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克服的弱点暴露出来的时候,随着自身性心理进一步成熟,更加渴望异往,但受到现有生活环境的限制,她们缺少与异往的机会,性心理得不到满足。

5.个性方面问题。现在的幼师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常处于中心地位,性格上普遍带有自私、任性、固执、不合群、惟我独尊等特征,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照顾,从不或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不愿关心和安慰别人、不愿为他人服务。部分来自破裂家庭的幼师生悲观、怨恨、退缩等消极性格特征则更为明显。这部分幼师生由于自我认知、人际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难以相处,不能很好地相互分工与协作,一般容易表现出:中动和行为,而真正遇到困难时,却往往不知所措。

二、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析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幼师学生具有初中知识基础薄弱、存在不良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的特点。薄弱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他们更依赖于教师和书本,不能很好的利用课内外资源,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和深入,造成考前记忆成为获取好成绩的主要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和知识的获取非常被动。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慢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学习。

2.适当的情绪宣泄:即师范院校教师引导学生会通过自己或他人帮助,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维持生理、心理的平衡和心理健康。譬如大哭一场;写信、写日记;找亲人、知己诉说;进行体育锻炼;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甚至可以找一个象征物、替代品,痛骂一场,揍个痛快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3.积极的心理暗示:即幼师生通过自我或他人帮助,向消极的心理暗示挑战,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增强自信。如自我内心对话,选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对自己施加影响,促使自己的观念、心境、情绪、意志等向好的方面转变,鼓舞斗志,稳定情绪。也可以是他人凭借其社会声望、特殊地位,运用鼓励等积极暗示,使幼师生更为乐观,更为自信。此外,即使面对失败、面对挫折,也要有点阿Q精神,坦然面对,一笑置之,以从自我安慰中获得轻松感、解脱感以及积极的自我暗示。哲人说过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 只要敢于正确面对,没有过不去的槛。

4.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学生做全面的心理测试,建立与管理学生心理档案,初步鉴别高度心理障碍者转介到高一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对轻度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学习、就业等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现场咨询等方式,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得到纠正。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另外,还应该在学校里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师范类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幼师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上一篇:浅谈中职语文的情感教学 下一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