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2-10 12:59:55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应用研究

摘 要:风险预控管理体现了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安全管理的高级阶段。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加强煤矿安全建设过程管理,有效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预控 管理体系 PDCA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综述

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指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矿井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生命周期中,实施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对系统全部生产要素中已知规律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继而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减少直至消除风险,从而实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使各类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组织的期望值和可接受的水平。

1.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PDCA运行模式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保障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为重点,以生产系统要素和综合管理为基础,以保障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系统为运行平台。各部分紧密相连, 环环相套, 构成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 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通过危险源辨识,掌握煤矿危险源数量和分布情况,搞清煤矿安全管理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在哪里,现在什么样;通过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掌握每个危险源在当前状态下发生失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后果,找出当前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掌握安全管控重点。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标准和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具有不可承受风险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控制标准和措施。通过危险源监测,在生产过程中对危险源的状态进行监测,掌握危险源风险变化及是否受控情况。通过判定风险是否可承受。将检查结果对照风险评估标准,确定风险不可承受的“隐患”,报告和通知到相关人员。通过风险预警,对失控危险源进行及时警示,按隐患的警情(轻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采取安全措施,消除风险。通过体系绩效考评,检查体系运行效果,评价矿井本安等级,强化体系的有效执行。PDCA保障了每项安全工作都是全过程控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

2.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阶段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不同于现行的煤矿安全检查管理法和安全隐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预控为核心、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的特点。进行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2.1准备、启动阶段

在总体工作安排要求下,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程序,结合煤矿实际情况,首先成立矿井风险管理小组,小组组长为矿长,成员包括:书记、矿副总以上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总体协调、审核等工作。

其次按照煤矿现行的劳动组织状况将确定风险管理覆盖范围。全部专业科室及所有基层单位分别成立各自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反馈、危险源预警等工作。

2.2安全风险预控基础知识、操作方法培训

项目启动后,对风险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2.2.1全员学习AQ1093-2011,使全矿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从干部到工人,对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由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了解风险管理基本概念,组成部分,生产要素等基础知识。

2.2.2 对各风险管理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培训,使参与危险源辨识人员掌握工作任务分析法和事故机理法两种危险源辨识方法。

2.2.3进行风险评估培训,使员工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及使用的风险评估矩阵(或其它风险评估准则)。

2.2.4进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编写培训,使各单位参与编写的人员,主要是各单位技术员,掌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编写的要点和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对矿各级人员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知识的全方位贯彻和渗透,使员工对煤矿安全预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组成、管理理念、操作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3文件编写及运行阶段

煤矿成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小组后,编写《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开展体系建立具体工作,主要包含6大方面:

2.3.1安全预控风险管理:煤矿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各单位风险管理小组组织本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按照工作任务分析法,首先对本单位工作任务进行清册,针对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提炼出人、机、环、管四方面的管理对象,针对管理对象确定主要责任人、直接管理人员、主要管理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矩阵,通过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确定风险等级,针对管理对象和风险等级编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完成单位风险管理表的初稿。各单位将本单位制定的初稿上报风险管理小组下设的各个专业科室,由专业科室组织相关科室、基层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现场操作人员对初稿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双向反馈、修改及审核,通过至少3轮修改后,下发到原上报区队。随着生产实际条件的变化,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断测评和改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体现PDCA管理模式。

2.3.2保障管理:保障管理主要包含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安全文化保障。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各项保障性质管理制度需要以正式文件形式下发到各单位,从文件生效日期开始实行。

2.3.3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包含员工准入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规律、员工岗位规范、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员工培训教育、员工行为监督、员工档案管理。煤矿应建立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建立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员工档案。根据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的,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发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总工会统计,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

2.3.4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主要包括采掘管理、机电管理、“一通三防”管理、运输管理、地测管理、防治水管理、爆破管理、压气管理、手工工具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登高管理、起重管理等内容,均需要建立相应管理程序。根据建立的管理程序,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各安全要素在可控状态下安全运行。

2.3.5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煤矿准入、消防救护、应急与事故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和承包商管理等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

2.3.6检查、审核与评审:煤矿应制定反映企业全面风险预控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制定审核程序,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检查评审的目的是为了找出煤炭企业不安全因素所在,以便得到及时整改,体现PDCA运行模式。

3.结束语

通过建立煤矿安全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处理为超前防范;建立安全长效控制机制;让管理走在事故前面,切实消除事故的发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煤矿事故可防、事故风险可控的过程管理, 从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流程、管理标准、管理措施, 直至最终的管理目标, 形成了一整套按照自动循环、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 无论从认识观还是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全面推行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必将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大学生宿舍文化自主管理探析 下一篇:“大学生农民工化”现象原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