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必须慎思的教育话题:知识学习

时间:2022-02-10 12:00:42

一个必须慎思的教育话题:知识学习

摘要: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容易使人产生知识学习的盲目,遗忘对理性地学习知识之思考。对知识学习的反讽古已有之,其洞见发人深省,并能提供一种思考的资源。审视现实,知识学习存在着诸种吊诡:知识学习与自我判断的悖论,学习知识与懂得无知的悖论,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悖论。理性的知识学习必须使知识学习服务于个人的幸福与自由,使个人能够通过知识学习去追求正义和真知,避免某种知识的迷信。理性地知识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实践。

关键词:知识知识批判 自由

只知道知识学习之重要,却不知理性的知识学习之更为重要,舍不得花时间思寻之;如此,强烈的求知欲可能不仅无益,而且更为糟糕。我们信奉知识,但更需要做一个明智的信奉者。历史上对知识学习的讽刺足以使我们省视,也许它会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抑或特洛伊木马。今天的现实又如何呢?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压迫”,使他们变成一个个老态龙钟的博士。一切都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理性地对待与学习知识。

一、追溯历史:反讽知识学习的几个掠影

(一)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脱离现实的知识学习之喜剧

阿里斯托芬被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誉为最值得尊重的诗人,他的喜剧《云》讽刺了那些培养空谈大师们的知识学习[1]。父亲斯瑞西阿得斯只知道学习苏格拉底知识能够让自己摆脱困境,让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这个仓促的论断使得自己变得疯狂,以断绝父子关系为由来迫使儿子学习苏格拉底知识。结果,儿子经过知识的学习后使自己摆脱了债主的纠缠,但却变成了一个“俄狄浦斯”式的青年:教训父母和忤逆纲常。儿子不仅不听话,而且学会了许多“歪理邪说”;父亲只能吃哑巴亏,懊恼之下将苏格拉底思想所付之一炬。[2]因为这时的儿子在父亲眼里简直就是一个畜生!父亲的遭遇肇始于他并未严肃地思考儿子的知识学习及其后果。阿里斯托芬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学习比作教育学生生活在云端,它会使学生充满追求一些疯狂理想的激情。阿里斯托芬让我们看到,在有知识的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品性和品行:生活在科学的世界之中,脱离了这个世界,忘记了人类知识的本性,无视“人间的事情真是多变啊”的世界状态。在他们身上,清高、傲慢和不虔敬随处可见,他们不但不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而且会表现出一种令人生厌的玩世不恭与专断。

(二)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腐化道德风俗的知识学习之批评

《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可谓是对知识学习批判的最强音,足以引起我们重新重视。它将知识与道德最大化地对立起来,使我们看到知识学习对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冲击。卢梭给人的结论是知识学习会腐化伦理道德和风俗。原因在于:首先,知识的学习唤醒或增加了人的欲望,让那些“非自然的欲望”变得比人的自然的欲望更强烈,使人们患上了贪婪、逸乐之顽症,从而忘记了节俭而纯朴的生活;其次,知识学习往往使人追求那些所谓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中立”,从而削弱了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和地方风俗的热爱与依恋感,会使一个知识人鄙视、漠视这个社会的道德价值,有瓦解风俗传统之危险;第三,道德风俗的根基是同情心和良心,而不是知识或知性,知识或知性却会使人产生道德冷漠与自我保全。[3]对知识学习的警惕和慎思一直贯穿在卢梭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必须注意知识学习在一个孩子心灵上引起的变化。它有可能使一个人忘记了幸福,并得到了许多虚妄的偏见。实际上,今天的知识学习已经成为孩子们不幸与痛苦的渊薮。“我们在无知无识中反倒比我们有了许多知识还更为快乐[4]279”。“俄狄浦斯王的悲剧”与“吃食智慧树之果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知识学习所带来的不幸。事实上,知识学习的许多宣传常常是以一种相反的结果而结束的。在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看来,正是现代知识的学习解构了人的道德,吞噬了人的良知,使道德生活变得中立化了。现代知识可以帮助人做非常残忍的事情而无不道德,可以把不道德的行为掩藏起来,大屠杀只是现代知识疯狂的极致表现而已。[5]

(三)福柯(Michel Foucault):控制心灵和制造合法主体的知识权力术

福柯让我们看到知识的权力,知识是一种教导心灵的权力。福柯的观点是,“知识是权力的产物”。知识为权力服务,使权力的作用更大且更加隐蔽。知识通过权力实现对人的承诺而使人无法抵挡,诱惑人主动就范。知识实现了对人控制的精细化,使个人按照所学的知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主动服从知识之眼的监视。知识学习的作用在于生产合法的主体,而不在于学习什么真知识。知识是一种暴力,是对人合法化生产的强制性实践,知识使人学会了如何说、如何做。知识就是人的基本原则。在福柯眼里,知识的问题就是知识教育,就是合法主体的问题。[6]于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就被“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所替代[7]。知识与权力的合谋是知识生产的机制,并使知识更具有力量;使得知识学习变成对某种知识的学习,而对某些类知识的摒弃、污名与压制。

现代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科”(discipline)来获得,知识学习实则学科学习。然而,“学科”自身就是一种权力,施行着对学习者的规训、控制、奖励与惩罚。[8]“discipline”一词原本就有“训导”、“惩诫”、“纪律”、“管理”、“戒律”之义。因此,对于学科学习而言,重要的是懂得和掌握一套学科规则、标准、套路等,相信这套东西是毋庸置疑的,并依之行事;而不是学习什么学科的具体内容或知识点。[9]学科生产了自己的门徒和护法。

二、叙述现实:捕捉知识学习的几个吊诡

(一)知识学习与自我判断的悖论

知识学习原本可以用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良好判断力之重要性常常大于知识。卢梭说:“需要记着的是,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的能力。”[4]258这意味着知识学习可能会成为批判力的羁绊。事实上,许多有知识的人并没有因有知识就有良好的判断力。我们时常可以在那些有知识人的身上看到许多令人不解的无知,他们的学识让我们感到他们根本不能对各种真实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相反,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夸夸其谈和用知识来现实。他们无人可及的睁眼说瞎话的能力时常令我惊叹不已,使我坚定一个没有任何知识的人对事情的判断也会比那些有知识的学者们所谓的科学判断准确得多。在我们那些可爱的宝贝学生身上,一切都显示他们得到的是良好的知识教育。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问同学们“一块石头和一只羽毛从桌子上同时下落,哪个先着地?”,他们竟然都告诉我:“在真空状态下,石头和羽毛同时落地”。他们令我震撼,知识给了他们“更加准确”的理解。

今天的学生有着对知识过度的欲望,不停地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结果却成了知识学习的奴隶。他们不会对知识本身进行反思与批判,只知道一味地接受知识。一个人的判断力在这样的知识学习中一定会丧失殆尽!诸多的知识学习定会使我们产生知识的依赖症,让我们在做事和判断时,总要根据知识要求我们的程序或方法去行事。在我们的心目中,总以为知识是最正确的、最可靠的,我们几乎不去反思知识,甚至不去怀疑以知识为外表的东西。在今天,如果你想要哄骗人,你一定需要使用知识,或者给你的想法附上知识的光环。在今天,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普及,人们变得更加易于支配和诱惑。因此,我依然赞成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对知识的反思,知识的发展将是一个悲剧。如果我们不能进行判断,我们就根本不能进行学习。学生们忙迫于知识的学习,却是非常盲目的,他们无暇顾及什么是真知以及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知识。知识成为了压迫,然而越是这样,人们就越信奉知识,越容易丧失自我判断。

今天,愈加专业化的知识学习向个人的头脑中填塞着碎片化的学问,则会使一个人的思想僵化、狭窄。它使个人不去或不会周详地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自然难以做出良好的判断。欧文・白璧德这样评价,现代科学的趋势是越来越细地切割和分析,由此产生出庞杂细碎的成果除了思想的机械又能使什么东西呢?[10]我们的主要成就是否便在于积累了一大堆机械(碎片),从而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堪重负?

(二)学习知识与懂得无知的悖论

知识学习容易使一个人自觉强大、自以为是。骄奢是知识时代在个人心灵中种植的病种。知识学习教给了人诸多的技能和知识,使人变得无所不能的同时,也掩盖了人自身的不足、虚妄和精神危机。当我们去观察一个儿童的知识学习时,我们很容易得到这一点。儿童在学习了某个知识后,就会产生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表现自己知道的欲望,他们会好为人师,对他人指手画脚。表现自己的欲求就胜过了关注知识的欲望。卢梭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的一个例子值得我们再次叙述:爱弥儿学会了磁性的知识,这个知识使他也能够像那个玩把戏的人指挥水中的鸭子听话,使他表现了自己、奚落了玩戏法的、受到了围观者的称赞;然而,他却变得喜好表演、爱慕虚荣,为了表演而不睡觉、焦急地等待天亮。[4]225-229

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在那些有知识的人身上看到一种自诩式的强大、一种令人生厌的桀骜自负,他们总能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成为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的知识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灵走向了封闭。他们对自己的褊狭和无知竟自一无所知,他们无法坦诚自己的无知无识,无法接受自己表现得无知无识。强以为知或一知半解远远大于睿智和真诚。那些所谓权威和大人物之表现往往只能使你感到悲观失望,他们对权威的关心远甚于对心灵的关照。

知识学习能够使个人强大,但强大的前提是认识自己之不足与局限性。因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后,他/她就不会强求自己、僭越自己,如此便会将自己的欲求放置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说,能力与欲望的匹配是自由的途径。[11]一个有自知之明人是一个谦虚的人,是知道自己有何缺陷的人;而不是一个无比狂妄,知道自己什么都行的人。在孔子那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知识,被誉为古希腊最聪明的人,然而他认为自己与智者们的区别在于知道自己无知。于是,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成了知无知,自知才能毋过。知识学习和懂得无知存有距离;然而,今天的知识学习表明,这个距离正在被不断地拉大,学生们甚至已经忘记了懂得无知。

(三) 知识学习与应用知识的悖论

知识学习并不是去积极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就像今天一样,我们不停地积攒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或者不去使用,宛如一个贪婪的吝啬鬼,千方百计地将粮库装得满满的,结果自己却饿死了。虽然今天的教育非常强调知识的应用,但依然存在着诸多懂地理知识、认识地图却无法摆脱迷路困境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表现在试卷之中、舌头之上,表现在对一种抽象符号体系的推理与应用之中。一个知识学习很好的学生可能并不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甚至可能没有产生过这样的问寻。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抽象符号体系保存在自己的大脑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很有知识的人并非一个懂得生活或有很强生活能力的人。知识程度和生活能力并不等同,现实中的情形常是知识学习销蚀人的生活能力。在韩少功先生的《山里少年》中,知识学习与生活能力成反比。

现代知识学习来源于书本知识、实验室知识,它加剧了我们对自己生活世界的漠视与不敏感。哲学家胡塞尔(Edmunt Husserl)说,现代科学(知识)的危机在于遗忘生活的世界。现代知识学习重视对一种所谓的客观性知识的学习,实则在教导我们离开我们的生活世界也能准确地把握生活世界,在教我们让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不再重要。于是,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学习并未包含对知识的使用;另一方面,所谓的强调应用变成了用知识来套用生活世界,用知识来简化处理生活世界。于是,知识的应用成了生活的技能化和知识化。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我们成了精明的盲目者。我常常看到,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面临生活的问题时,居然利用数学公式来推论解答方案,居然用数字来替代幸福,并将其美名为算术幸福。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一段话更能说明这一问题[12]:

在今天准备结婚的人都知道离婚率高。对高离婚率的了解可能会对结婚与否的最后决断产生影响,同样,也许还会影响到一些其他的相关考虑,如关于财产的规定等等。此外,了解具体的离婚率比只是意识到有许多人离婚这一事实重要得多。……如果婚姻和家庭没有被“社会学化”和“心理学化”,他们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三、以何为之:做一个理性的知识学习者

(一)知识学习在于养成正确的知识观,在于使学生们通过知识学习去寻求正义和真知

卢梭曾这样告诫我们:“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4]223知识学习在于形成一种正确的知识观和对待知识的态度。实际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值得怀疑的,它的正确性并不始终自明,我们的教科书中依然常常存有谬误、偏见和谎言。因此,我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跟着学到许多偏见和谬误,也容易将谎言当成真实、将无知当有知。这意味着我们要意识到所学知识的有限性,要超越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要去追求一种更加正确的知识。尽管更加正确的知识并不清楚,也非一定能够找到,但我们对正确知识的寻求本身就证明我们正在试图靠近正确的知识、逼近正确的知识。在苏格拉底的教育中,正确的知识存在于寻求之中,而不是某一给出的具体物。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常使青年人意识到自己所获知识的无知,使他们知道有更好的知识值得去探寻。如同教育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教育,知识学习需要使学生爱上真知和正义。这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必须是一种促进、推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探索的桎梏。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知识学习在于揭示、明晓虚假的知识,在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寻求真知和正义。

(二)知识学习在于学习“有用”的知识而非流行性的、短命化的知识,“有用”在于知识必须与一个人的幸福生活、能够合宜地使用知识紧密联系

生命的短暂性和幸福的紧迫性使得知识学习常常是一个悲剧性的行为,知识学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生产知识的速度。斯宾塞(Herbert Spencer)说要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卢梭说要学习自然的知识。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它要根据自身学习“有用的知识”。“有用”是一个人知识学习的限度,亦是一个标准。洛克(John Locke)写道[13]:

我一定要把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而不是往他们的脑袋里填满垃圾,其中大部分他们往往在有生之年都不会(或确切地说是他们永远不必)再作思索,即便在他们的头脑中遗存的那一点,也只会带来坏处。因此,我建议那些花钱使自己的宝贝去学习这些垃圾的父母亲自己去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身怀这些学问的印记,出门闯荡社会,这岂不是可笑的么?

何为“有用”?它有着诸多的分歧。我们并不能指望流行的关于知识有用性的观念,流行的常常是弱于思考的,是一种偏见的强制。“有用”并非一种粗鲁而简单的功利主义观念,因为这个观念总是会强迫人将“有用”等同于“赚钱”。“有用”是出于知识的实践性和幸福生活的观念,这意味着必须要将知识的学习放置在一个人幸福的生活之中来考量并做选择,而不是放置在我们所谓的大人物或权威的偏见与视界之中来遵从。“有用”要求知识学习必须参与个人生活之构建,能够为个人正确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帮助;必须避免个人只是知识学习的一个样本。知识学习绝非千人一面的、一哄而上式的知识学习,不是保罗或摩西式的知识学习。离开了个人生活的谋划,“有用”是跛足的、残缺的。

“有用”的知识学习意味着知识学习和知识的使用必须统一起来。“有用”蕴含“有”“用”。这要求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它的使用;在我获得这个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它的使用。在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看来,不会使用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醉汉的知识学习,这样的人既有知识又无知识,还不能算“真正有知识”。他说[14]:

所以我们必定会说,如果有知识,也只是像睡着的人、疯子或醉汉那样地有知识。背诵知识的词句也不说明就具有知识。甚至醉汉也可以吟咏恩培多克勒的诗句。一个初学者可以把各种名言收集起来,却一点也不懂。

知识学习包含知识的使用,然而,仅此绝不足够。理性的知识学习必须能够体现为懂得知识的合宜使用,知晓在什么情景下使用什么样的知识,知道知识的限度;而不是不顾一切地鲁莽地使用知识,套用知识。这预示着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让自己清楚知识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合宜地使用知识必须成为理性对知识学习的一个限制。因为我们的许多危险皆与知识的不合宜使用相关。

(三)知识学习在于保护一个人的自由,避免知识成为个人大脑之中的轮子

人类对知识的学习与对自由的欲望相关,我们正是借助于知识的力量才能获得解放、自由。知识是人类自由生活必需的组成部分。然而,知识学习却容易产生知识的迷信。这时,知识就成了束缚人的东西,使得人在许多事情上都去问询知识,而不去问询自己的大脑。这时,是知识支配了人,而不是个人支配知识。知识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生活变得程序化了、规则化了。人如同机器一般,严格执行着来自知识的命令。专家、知识精英成为知识时代的宠儿,他们逐渐成了我们的大脑。于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与一个自由的人就相去甚远。一个有知识的人却成了最少自由的人。知识学习既可以使人自由,又可以使人不自由。理性的知识学习需要保护一个人的自由。

哲学家施蒂纳(Max Stirner)认为,当某种知识或思想拥有了人,而不是人拥有这种知识与思想时,这种知识就成了人大脑中安置的轮子,个人也就失去了自由。在《我们教育的错误原则》(The False Principle of Our Education)一文中,他区分了“自由的人”和“受过教育的人”。 对于前者,知识被用来辅助选择、判断和自由;对于后者,知识是被用来塑造性格,它成了大脑中的轮子,使个人受制于这个轮子(知识)。[15]根据斯蒂纳的区分,知识的学习必须使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避免其成为脑中之轮,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做出任何选择和决定的终极性力量。何以可能?施蒂纳认为惟一抵消脑中之轮的途径就是:一个思想或知识,只有当我不再把它的失去当成是一种自我迷失乃至无它便无法生活时,它才算真正为我所拥有。这意味着一个人绝不崇拜或迷信某种知识;知识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知识学习,必须让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判断。当我们非常喜欢与学习某种知识时,我们需要努力去学习另一种或另几种异质性的知识,需要去理解那些反对这种知识的知识或思想。在多种知识的张力中,我们才可能保持理性的自由。教育的义务在于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多样或尽可能全面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学习自身就是一种自由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科顿姆.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M]. 仇蓓玲,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2]阿里斯托芬.云[o]//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1-211.

[3]曹永国.知识人与道德人,敌人、盟友抑或其他――《论科学与艺术》的现代教育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53.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 .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62-269.

[6]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

[7]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原序1.

[8]华勒斯坦.学科 知识 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3-14.

[9]比彻.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8-54.

[10]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张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

[11]罗素.自由之路[M].李国山,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210.

[1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7-38.

[13] 洛克.教育片论[M].熊春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0.

[1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8-199.

[15] 斯普林格.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5-66.

A thought on R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Cao Yongguo

Abstract: Knowledge learning is so important that we learn knowledge so blindly, and we are so easy to forget thinking how to learn knowledge rationally. Some irony of knowledge learning has existed in ancient times. The ironic opinions are thought-provoking. They can provide us some thinking resources. Scanning the reality, we can find some paradoxes of knowledge learning, such as the paradox of learning and self-judgment, the paradox of learning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self-ignorance, the paradox of learning knowledge and using knowledge. If we want to learn knowledge rationally, we must learn knowledge for the purpose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freedom, we must go in for the justice and truth by learning, we must avoid the certain knowledge of superstition. It is a practice of freedom to learn knowledge rationally.

Key words: knowledge, criticizing of knowledge, freedom

上一篇:“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法硕教育的实... 下一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