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婚姻

时间:2022-02-08 08:29:55

一个印度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婚姻

不少中国人的婚姻在市场经济下变得非常市场化,背离了生活的本质。

几天前,我跟一位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哥们吃饭。他单身赴约,神情沮丧。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假期他的女朋友从俄罗斯一回到北京,态度就180度大转弯,强烈要求跟他分手。小伙子来自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俄罗斯读大学四年级,与女友在俄已相恋两年。

在我看来,这位仁兄年轻有为、风度翩翩,是标准的明日之星。为什么他的女朋友会在回国这个月里突然决定分手呢?到底是回到中国后她变得现实了,还是迫于家庭压力,不得而知。但是这个小故事却折射出中国年轻人面对婚姻的无奈。

现在的女孩子都没有耐心去投资一个“期货老公”――她们知道人生短暂,不能花太多时间去等待一支风险股的回报。最安全就是找个“现货的老公”,因为摸的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

其实我们也不能批评中国的女孩子过于现实。我看过“毛选”,知道解放以前中国人民身上曾经有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年轻人又有了更沉重的三座大山:房子、车子、孩子。

我认真地计算了一下,完成这三项任务至少需要150万元人民币。以现在北京大学生毕业在北京的平均收入――月入5000元为标准,两口子大概需要15年,才可以在必需的生活开支外勉强地支付这笔巨资。在中国当一个男人是非常不容易的,结婚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你需要有能力去买这个单。

我身边北大大部分的哥们都在为未来发愁,推想起来,其他年轻人的压力会更大吧。

中国社会流行一句话:换女朋友比换工作容易。这句话也是那些事业有成的中国男人认同的。因为当男人成功时,各种各样的女人会围绕着他,太太则变成了一个任意的变量。中国的很多婚姻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相比之下,印度人处理婚姻的方式要简单得多。

大部分的印度人宁可不要自由恋爱,选择相信父母,相亲的方式来解决婚姻问题。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事。之前要通过严格的方式筛选背景接近的家族,用中国人的话来说是:门当户对。

在印度有种姓制度、地域限制,一般来说,都是同一种姓同一地区的熟人结婚,所以很少有跨越种姓的婚姻。不要以为这种结婚方式只属于一部分传统的人。在美国硅谷工作的IT白领都是成群结队回印度相亲结婚。很多人会在半个小时内决定自己的终身,和一个陌生的人就这样开始一生漫长的旅程。

印度人的婚姻年龄要比中国人早大约三到五年,大部分都是大学或硕士毕业,左手拿学位,右手就拿结婚证。这种相亲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大家不用为了房子、车子、孩子人为地推迟结婚。进入婚姻对于印度人相对轻松,但对于印度人来说,婚后生活意味着责任,那则是真正爱情的开始。

其实印度社会要比中国社会保守一些,对于离婚还是持非常不宽容的态度,这导致印度婚姻的稳定性是世界第一。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印度婚姻是从陌生人开始,一开始两个人就要放弃自己的成见与不现实的想法(既来之则安之),努力地以包容的心态去相处,并学会彼此相爱。也许是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吧,大家都是非常坦然地接受这种婚姻,在彼此的包容与精心经营中,爱情慢慢地产生。

对于印度人来说,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爱。

相比之下,随着改革开放,不少中国人的婚姻在市场经济下变得非常市场化,背离了生活的本质:中国人往往过分看重物质基础,已经忘却婚姻的核心是爱。也许是中国年轻人因为内心有对于未来无限的不确定与不安,已经忘记了如何去爱一个人。

作为一个在北大留学的印度学生,我非常希望中国人可以抛弃自己的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印度人婚姻观点中的一点――“相濡以沫”,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爱的感觉。

摘自《望东方周刊》

上一篇:我在纽约当警察 下一篇:经典之作的生物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