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坜煤矿煤层赋存规律

时间:2022-02-07 10:27:10

浅谈陈坜煤矿煤层赋存规律

摘要:了解煤矿煤层的赋存规律,降低矿井生产成本,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关键词:煤矿;煤层;赋存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105-02

我省属于煤炭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掌握煤层赋存规律对我省煤炭开采极其重要。陈坜煤矿2012年改扩建结束,探明的资源储量不多,为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能降低成本,延长矿井服务年限,陈坜煤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掌握煤层赋存规律极其重要。

1 矿区概况

本矿区属低山-丘陵区,海拔最低标高165m,最高751.3m,高差586.3m,相对高差大,地形陡峻,区内地形东高西低,山脉走向总体为近南北向。

2 地层特征

矿区出露的地层按从老至新顺序分述如下:

2.1 前震旦系麻源群第三段(Pt3myc)

由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组成,局部岩石具有混合岩化,见于矿区中西部3线、2-4线间及矿区南西侧,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

2.2 三叠系上统焦坑组(T3j)

2.2.1 焦坑组下段(T3ja)。下部主要由灰白色厚层状砂砾岩、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局部夹细砂岩,砾石成分主要由石英、变质岩组成,由上而下岩屑成分逐渐增多,砾石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差,砾径变化大,底部有时可见大漂砾。中部以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等,水平层理发育,含丰富的叶肢介化石,顶部见少量植物根茎和侧羽叶化石,为标志层之一。上部由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细砂岩,粗砂岩,含砾砂岩及煤线组成。各岩性层近于等间距相间出现,见少量镜煤条带,含新芦木及其他植物碎片、碎屑化石,含煤2~3层,均不可采。

2.2.2 焦坑组上段(T3jb)。下部由灰白色中厚层状、厚层状中粗粒长石英砂岩、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炭质泥岩和煤线(层),普遍见有镜煤条带,各岩性层常呈透镜状相互交叉。粉砂岩中含少量砂质结核,含植物叶片、碎片、及根茎化石等,沿层面分布,一般保存完好。含煤6层,只有B5煤层可采。中部以灰黑色薄层状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形成上、下细,中间粗的组合特征。砂质泥岩具水平层理,含丰富的叶肢介化石及少量黄铁矿结核和植物叶片、碎片、根茎化石,为标志层之二。

2.3 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l)

2.3.1 梨山组下段(J1la)。矿区内广泛分布,岩性以砂砾岩、含砾砂岩、粗至细砂岩为主,间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及煤线等。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多呈浅灰色或灰白色,厚-巨厚层状,砾石成分以石英为主,少量燧石、岩屑和其他变质矿物,分选性及磨园度中等-差,硅质或硅泥质胶结,普遍具有大型槽状、楔形交错层理和粒度正韵律构造。

2.3.2 梨山组上段(J1lb)。仅见于矿区西北角,岩性为含砾砂岩、泥质粉砂岩、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炭质泥岩,局部夹煤线。

3 构造特征

3.1 褶皱

矿区内褶皱总体为轴向北东的宽缓背斜,核部地层为前震旦系麻源群第三段(Pt3myc)及三叠系上统焦坑组

(T3 j),两翼地层为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l),其轴部位于矿区西部,轴向北东,轴面略西倾,两翼地层倾角平缓,一般10°~30°,发育有宽缓的波状小褶曲。对矿区煤层赋存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3.2 断裂

矿区内主要断裂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各主要断裂特征如下;

3.2.1 F1断裂:发育于矿区中北部,在平面上呈“S”形状弯转,延伸长度约1800m,总体走向北东向23°~42°,倾向东南,倾角40°~50°。断距由西而东逐渐变小,该断裂为正断层,断裂带宽0.1~0.63m,断面不平整,破碎带内角砾发育,成分以石英、粉砂岩和泥岩为主,胶结较松散,裂隙常有石英脉和方解石脉充填。是目前矿区内对煤层赋存及开采影响最大的断层。

3.2.2 F2断裂:发育于矿区边界,延伸长度约2000m,走向50°~70°,倾向南东,倾角约75°,该断裂为正断层,断距约60m,断裂带宽度约1.07m,角砾成分为石英及粉砂岩碎块,裂隙有石英脉及黄铁矿脉等充填。对矿区南部煤层赋存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

3.2.3 F4断裂:发育于矿区中部,延伸长度大于1300m,走向一般345-0°,倾向北东东向,倾角60°~70°,该断裂为正断层,断面较平整,未见明显挤压现象,裂隙不发育。在矿区中部被F1断层断开,对矿区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较大。

3.2.4 F5断裂:发育于矿区中部F1断裂附近,可能为F1断裂的分叉断裂,延伸长度约550m,走向10°~20°,倾向南东向,倾角53°。该断裂为正断层,断面较平整,破碎带约0.1m,带内挤压现象明显,裂隙发育,断距约10m。对矿区内+190m以上的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较大。

3.2.5 F9断裂:发育于7线附近,见于井下开采巷道中,走向60°,倾向南东向,倾角85°,为正断层。对矿区内目前开采区域的煤层赋存状态及开采影响不大,但对后期二采区下部的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4 煤层特征

(1)煤层主要赋存于焦坑组上段(T3jb)下部及焦坑组下段(T3ja)上部,上段含煤6层,其中B5煤层为不稳定可采煤层,A1煤层为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厚度小,且极不稳定,一般沿走向倾向延伸不长,不具工业开采价值,并不可采;下段含煤2~3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2)B5煤层:该煤层位于焦坑组上段中部,上距梨山组底界34m。煤层呈似层状,其厚一般0.43~1.10m,最厚1.60m,平均厚度0.81m。煤层浅部厚度较稳定,深部有变厚趋势。浅部巷道中所见厚度多在0.8m以上。在本矿区内煤层赋存条件尚好,B5煤层走向、倾向上均较稳定,属不稳定可采煤层。

(3)B5煤层顶板为灰黑色粉砂岩,层位稳定,砂质不均匀,粗糙不平,常见假鲕状泥质小包体,局部具水平层理,含少量砂质结核和植物碎片碎屑化石,偶见尼尔桑植物化石;底板为深灰色含植物根茎化石的泥质岩或细粉砂岩,厚度0.3~0.5m,向下为含砾粗砂岩。在横向变化大,厚度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煤矿陈坜井田找煤地质报告[R].闽北地质队,1990.

[2] 福建省武夷山市陈坜井田普查勘探地质报告[R].196煤田地质队,1992.

作者简介:邝先发(1973-),邵武煤业陈坜煤矿分管生产、技术副矿长,地质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

上一篇:煤矿井下机电、运输现场检查工作几点建议 下一篇:太阳能技术在中心传动刮吸泥机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