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不再尴尬

时间:2022-02-07 04:58:41

让经典不再尴尬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理论上说,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专门设置了“名著阅读”题,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名著阅读题考查的大多是“说出你所喜欢的某本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性格,并列举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之类的题目。这种考查样式简单粗糙甚至僵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认识和效果:名著阅读不就是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读书吗?考前速记就能够搞定了。名著阅读成了快餐。阅读目的的功利性让名著阅读瘦身缩水。

“经典的阅读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朱自清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名著阅读的价值所在。经典名著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经典名著的阅读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渴求,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不能再让名著布满灰尘,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一个摆设的花瓶。

从2008年我市决定实施“中小学生振兴阅读”计划以来,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使这一计划得以贯彻落实,如: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学生的评比,我与经典有约师生征文,读后感征文,等等。这些活动无疑使经典的阅读真正的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心里。紧随其后,我校也开展了一系列等读书活动如:“沐浴书海,香溢校园”的读后感征文比赛、黑板报评比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真正的让阅读得以振兴,经典得以普及。早在两年前,我校就已经为每个班级开辟了图书角,让图书室走进教室。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文丰富课堂”的基本思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感受。名著是一个何其广阔的天地,足够学生自由驰骋。当然泛泛而读或生硬规定都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有计划讲方法的阅读会有更大收获,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比如初一时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复述所读经典名著的精彩章节|片段,从初二起就可以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等较为深刻的内容上来。学生一进入名著这个广阔天地,固然会有仰望文学大厦的望而却步,但引导有方却会使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从而感受到名著那贴心的亲切、细腻的抚摩、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学生读名著往往贪图热闹,热衷肤浅的快速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的身份随机指导阅读方法,不需要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不需繁琐的分析。只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即可。比如,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法来读,画出优美的语句,随手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做评点批注。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以分为“字词积累”“美句赏析”“内容摘要”“读后感悟”“评论赏析”等板块。读完整本书后,再对阅读成果进行梳理和汇总。学校可以适时的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读书笔记、手抄报展览,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等,读写结合,激发兴趣,巩固提高。

经典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刘白羽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摄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诫后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普通中学的学生也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里,去接受真善美的感情熏陶。教师只要认真指导、宣传,用不着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

当名著阅读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去完成那试卷中简单的几个考查题,而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那么,经典名著阅读才真正的落到了实处,经典才会不再尴尬。

上一篇:语文教学应当重读 下一篇:抓好“四培养” 提高中考作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