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所体现的美学原理

时间:2022-02-07 09:39:11

浅析中国传统人物画所体现的美学原理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笔墨形式在历代画家不同的体会总结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但其宗旨都不离开“形、神”二字。本文以“以形写神”为线索,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分析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再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人物画的创作。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以形写神;美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52-1.5

一、浅析中国画中的美学法则

艺术来自于生活,却又是“形而上”的生活,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都与环境、历史、民族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中国画而言,可以说是通过独有的绘画工具创造具有中华民族个性及历史传统,并且符合中国风俗习惯而产生的独特艺术风格。千百年来,种种复杂的条件因素相融合,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无数的优秀画家正是通过结合自身对美得认识,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加之于艺术品上,再经过不断分裂又融合的过程后出现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

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中国画由产生发展到现在一直存在的题材,自顾恺之第一次提出表现人物个性以及内在深度的要求“传神”后,不同时期的画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形”与“神”得出了许多看法,如何“以形写神”在任何一个时代的绘画创作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论画》一书中说道“形,是指物象的外部形态特征,这是具体的、可视的;神,则是指物象的是精神实质,是抽象的、内在的。”“形”和“神”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顾恺之的《论画》中提到过“迁思妙想、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等理论,《画云台山记》更是明确提出“传神、写神、通神”中“传神”是中国画最根本的审美传统。

关于谢赫《古画品录》的“序引”中提到的“六法”,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最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气韵”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状态、形体投足间表现出的韵味,有这些看出人的个性、气质以及情调。到后来,“气韵生动”由人物发展到山水、花鸟画中,纵观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优秀中国画作品,无不把“气韵”作为创作的神之所在。“外师造化”论通过主客观的结合,将画家的人格、气质心胸修养的体现,成为画家本心的写照。

唐代的张彦远说过“古之化火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目识心记,以神写形”,而对于描述的对象,是需要经过观察,从形体结构方面的规律入手,用“默写”的手段表达主题,这些方法不是对物象做客观的描摹,而是把客观事物与画家的艺术思维相融合,从而把自然形象转变为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五代的画家荆浩所著的《笔法记》中说道:“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意思就是说,绘画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需要画者通过物象的表面观察去研究它内在的本质。回过头来说,艺术是“形而上”的生活就是因为是在观察外物的基础上加上作者来自“心源”的主观情绪再创造的产物。所以“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最能体现中国画美学理念,认为画者需要以自然万物为师,再结合以画者本身的思想情感,深化自然,使艺术作品达到形神具备的状态。

二、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谈“以形写神”

对人物画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人物画经过历朝历代无数优秀画家的积累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趣味。“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美学法则的精髓思想,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糅合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使绘画作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艺术风格突出表现在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方式,更以“形似”和“神凝”为塑造人物形象最根本要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生动的表现了这一层次的艺术性。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性,《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其中的精品。

传统的白描是人物画中最常见最为基础的绘画语言,其本质就是通过抑扬顿挫变化多样的线条,组合成和谐的有规律的具有美感的画面。线描不仅仅是单一的轮廓线或者结构线,而是以线条为主,在综合所绘物象的表象形态以及本质结构,再经过主观提炼后所产生生动的概括的的艺术化的线条。这幅画卷是顾闳中在潜至韩熙载家中观察后目识心记创作而得,整幅画的线条精密,有很强的写实性。

三、美学原理于人物画的创作

通过学习优秀的古代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绘画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抒发感情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仅仅指的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问题,就绘画作品而言,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主观情感的融合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可以理解为解除人与外物的联系,用心体味,有感而发的创作过程。

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的影响,传统工笔人物画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通过画家对人物进行观察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凭借“记忆”来描绘,而不是直接进行写生。而而我们现在在创作工笔人物时,是在写生的同时就加入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所见”,不仅要找出所描绘人物的典型性,更重要的是寄情于物中,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且在描绘的同时抒发自我的审美情绪。

只注重人物的外在形体结构而不去关注所描绘人物形象的神韵,这样的绘画创作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是在创作历时人物时,也应当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加以自己的分析观察,通过主观审美体验进行加工,塑造的艺术形象才符合“以形写神”的美学法则。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不能离开美学的概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中体现出的美学追求,是关于解决创作过程中“形似”与“神凝”问题的根本,“外师造化”解决的是“形似”的问题,“中得心源”就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凝”的目的。其实质就是要求画家对于客观自然界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实践。它对于不仅仅是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以及其他类型中国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绘画”本来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无论是哪个画种或者画的是哪类素材,缺失了“美”的艺术是不成立的。从古至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思想简单地反映着中国画极具有艺术价值的美学理念,在以后的绘画创作中,应当继承并熟练掌握这一成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法则。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影响下,我们的绘画创作道路在能继续走下去,工笔人物画也将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

[2]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杨家安.艺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岱(1989- ):女,河南洛阳人,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策略技巧 下一篇:关于影视文学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