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境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时间:2022-02-06 11:08:21

实施情境教学,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摘 要】本文就如何利用情景教学,提升物理教学效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方法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30-02

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地被运用和发展着。

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各式各样,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境,适时地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借助于媒体资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中以合理、感性的情境作为反映物理现象实质,揭示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能切身感受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的潜在背景,寻求正确结论,以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潜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采用情境教学法,一般说来,可以通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深入研究,即由“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1)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现象;(2)理解——深入情境,理解过程——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最本质内涵;(3)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深化认识,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一般用于新课的导入。这一过程主要采用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等方法为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在“位移和时间关系”中,已知某一位移——时间图像;学生来模拟运动(创设情境),情境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设问: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比一个力大吗?

在讲台上放半桶水,女生双手来提,很容易就提起来;再请两位大个子男生上台合力来提,也很容易就提起来。

增大两臂夹角时,学生明显感到越来越费力,当两臂放平就提不起来了。学生提出问题:合力怎么反而小呢?什么是合力呢?合力与分力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观念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 创设递进情境——以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情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掌握概念,学习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使学生领悟规律,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层次清楚,符合解疑推理的逻辑性。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应让学生首先感受速度。第一层感受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感受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感受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播放视频:(1)火箭升空,(2)汽车启动,(3)加速起步跑。

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物体有速度,速度在变化。

设问: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点?

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样从零加速到5m/s,运动时间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有快慢。

三 创设瞬时情境——以相同物理过程的个体差异创设情境

创设一些与之相关的瞬时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

比较两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提供给学生气垫导轨和光电计时器,说明用挡光片的宽度除以时间即为物体在挡光处的瞬时速度,记下相邻两个光电门所记录的时间,算出时间段,测出某个位置的速度,又测出两个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

设问: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一定快吗?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操作):(1)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加,另一只小球在轨道上的速度增加得较快)。(2)分析实验数据,定量比较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该以什么为依据,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归纳,得出加速度概念。

四 创设强化情境——以不同物理过程蕴含相同规律创设情境

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创设情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依据教材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依据学生特点。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类信息的综合把握,即时作出判断,采取措施,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3)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导”,学生“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的情境设计,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悟的过程,追求师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为了分析游乐场翻滚过山车通过圆轨道最高点不掉的原因,用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模拟游乐场翻滚过山车通过圆轨道最高点,分析小球在圆轨道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比较用细线与细竿连着的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最小速度,学生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印象会非常深刻。

五 回顾探究全部情境——以体会研究物理过程的完整性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完整的探究过程,能加强学生对探究过程系统性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自发地对问题进行探究。一个

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确定结论、运用结论解释问题等基本环节。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教材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教材是如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解释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的;另一方面可介绍有关科学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指导学生讨论、学习、借鉴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使学生在总体上对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评价和价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求实的研究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中,组织起学生的有效思维,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这不仅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还可以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掌握知识,又感悟方法,更能锻炼思维,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杰、王桂芝等.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1997(6)

上一篇:让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多些趣味 下一篇:数学问题解决的五个思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