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霾”

时间:2022-02-05 09:09:13

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霾”

主持:半 山

本期话题:

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起悲剧。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据了解,小林刚出生20多天就成了“留守儿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居住。两年前,小林父母离异。

小林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一个个例,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在哪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在5800万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面对数千万留守儿童,一些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日前发生在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因得知父母不能在春节回家探望的消息而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的悲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遏制类似悲剧的重演已然刻不容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正如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因此,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留守儿童不仅仅需要衣食无忧的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需要的是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深邃的爱的天空,如今这片天空显然充满了灰暗的“阴霾”。

尽管农民工的钱包越来越鼓了,但被迫留在家里的孩子的心却越来越凉了,显然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沉重代价。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与父母天各一方,缺少温暖的呵护与爱的互动使得孩子的心理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心理情感体验也越来越复杂。久而久之,他们承受着同龄儿童难以理解的失落感、孤独感、挫折感,以及因为长期想念亲人而导致的担忧、孤僻、急躁、焦虑、任性、抑郁、自我封闭、极端等负面情绪接踵而至,最终这些情绪越积越深并不断发酵,在深深地折磨着幼小心灵的同时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与此同时,父母忙于工作使得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变得“简易”、“客气”,甚至用语也越来越程式化,比如多注意身体、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爸爸妈妈很快就会回来看你,等等。

那么,如何应对和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霾”呢?首先,不定期地组织心理专家或大学生爱心服务团为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专家或大学生爱心服务团的专业指导,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重燃他们生活的热情,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平台建设,在农村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定期安排心理辅导老师与每个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或者利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工作。第三,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回乡创业、就近就业。家长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责无旁贷,尽量在外出务工时将孩子带在身边,不能带在身边时应尽量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手段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真诚交流,频繁互动,而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应付差事。

上一篇:大众 头把交椅不好坐? 下一篇:Growth contrad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