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商丘农业的开发

时间:2022-02-04 12:40:40

清朝前期商丘农业的开发

摘 要:明末清初持续40年的战乱,使南北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清代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加上商丘有利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清朝前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耕地,人口增加,农产品开始商业化。但由于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清朝前期;商丘;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96-01

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鲁、苏、皖四省的交汇,中州的东部门户。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清代前期的农业开发,使商丘形成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对清代前期即顺治到乾隆统治时期商丘本区农业开发做以简要概述。

一、清朝前期商丘农业开发农业开发的状况

(一)商丘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清朝前期商丘农业发展使该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由于清政府采取了奖励垦荒、治河、整顿赋税等各项恢复与发展农业的措施。再加上农作物新品种的增加,在永城是大豆小麦产区,在宁陵、睢州、民权是花生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明代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在全国进行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明初全国有户一千零六十五万四千余,在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在册人数达一亿四千三百四十一万有余,这是我国人口统计史上第一次突破一亿大关的数字。在商丘到清康熙四十年(1705年),商县耕地人口六万有余。像永城县,在明洪武年间,全县在册人口一千余户,到清顺治在册两万余丁,康熙年间在册近四万余丁。

(二)耕地面积扩大

商丘土地辽阔,可开发的土地很多。清康熙四十年(1705年),全县耕地54.4万亩,人口6.24万,人均耕地8.72亩。归德府境,“民卫原额地一万两千五十五公顷三十八亩三分有奇,除荒地一千一百二十八倾五十亩七分六厘,又于乾隆元年经抚院富公具题豁除临河南压柳占地三顷二十二亩九分二厘,实在清丈自首出退滩熟地八百七十六顷一亩四分四厘零。又经经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垦复额外夹荒、老荒八顷四亩五分四厘有奇,现在行粮熟地一万一千八百一十顷八十五亩三分六厘五豪有奇。”永城境内,康熙年间开垦荒地四十三万亩,占原额地的23.94%,到雍正年间全县额地一百八十七万亩,内有公田十万亩,门军籽粒田九百一十七亩。这是归德府境内历史所未有的。

二、清朝前期商丘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产品的商品化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增加,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批商品粮食,而且也为手工业部门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原料。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于工业,只是到后来才使农业从属于自己”。 明中叶,农业部门的商品化生产,是从广大劳动人民最需要的棉花种植开始的,河南省是一个重要的产棉区,乾隆初年,河南巡抚尹会说:“棉花产自豫省,而商贩贩于江南”。 明清间,邢台与德州、石家庄、邯郸、商丘等棉区连成一片,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棉区。清朝一诗人曾这样描写:“秋村棉絮落纷纷,入市千堆映日曛,白比峨嵋山后雪,多于宏景岭头云。”此外,烟叶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部门,烟叶又名“淡巴菰”、“但不归”,产自外国,明中叶传入我国。清代前期,由于吸食者日众,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几乎遍布我国南北各省,当时有所谓“大商贾一年之计,夏丝秋烟”, 的说法,可见烟叶在清朝的种植繁多。商丘的睢州是当时生产烟叶的重要地区。另外明清时期,插花地遍及河南八府州县,在明朝虞城、宁陵、考城、睢州的侨民垦地分别高达该县总耕地的19.4%,21.4%,27.6%和34.5%,到清代仍然延续下去。

(二)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是清初商丘地区农业的发展也破坏了本区的生态环境,加重了本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顺治七年(1650年),五月初三,大风雷雨雹,县城至桥二麦俱尽。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六月,归德府境内大雨四十余日,平地成河,禾苗房舍尽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夏秋,睢州等地连降大雨60余日平地水波汹涌,水逼睢州城,百姓悲号,知州马士英等至水前,下令携土者奖以金钱,城幸免淹没。随人口递增,陷入广种薄收,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境地,最终导致了本区近代农业经济的衰落。以上情况说明清代前期的滥垦是造成本区近代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考察分析,不难发现清代前期商丘地区的农业,农业有经济的较大发展,但是发展农业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产生了破坏。是不是经济开发一定要破坏环境、生态平衡?经济的增长是否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恩格斯曾经深刻地阐述过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三、结论

从总体上来说,清代前期商丘地区的农业开发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下,大量荒地被垦为耕地,客观上奠定了本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结构,也说明小区域的农业开发也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相协调。所以在本区退耕还林,大力种草种树,特别要在多山地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农、林、牧经营按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本区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利用先进的技术,争取做到既发展经济应处理好经济开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又保护自然环境。这才是我们今天中部崛起的真正归宿!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不可能改变,但历史留下来的关于商丘农业开发的经验教训,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反思、借鉴。但愿今天的中部开发,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再建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商丘!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作者简介:贺靓艳(1988- ),女,河南省郑州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参考文献:

[1]王瑞平.明清人口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81.

[2]永城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540.

[3]乾隆.归德府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209.

[4]商丘地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9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魏源全集(卷36)[M].长沙:岳麓书社,2005:101,87.

上一篇:基于主要特征与政策取向探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