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论”工作法在农广校办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04 12:16:46

“三段论”工作法在农广校办学中的应用

摘要分析“三段论工作法即宽进、严出、控中间,在农广校办中的应用情况,以期提高农广校办学效果。

关键词三段论;农广校;应用;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28-02

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尤溪县分校创办于1985年,是经教育部门批准举办的一所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成人中专学校。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学历教育办学体系,有较为完备的教育场所和教学设施、相应的办学管理人员、不断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先后开设了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会统审、企业经营管理、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累计实现招生2 068人,毕业人数1 661人,在校生348人。其中2002―2010年每年保持招生数100人以上。特别是近年来,在农广校办学过程中,学校各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 “宽进,严出,强中间”的“三段论”办学方法,在农广校工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效。2005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实施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

1宽进,是抓好年度招生的首要环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逐步趋向市场化、产业化,引起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尤其是高校扩招,导致中专学校的吸引力进一步削弱,教育竞争进一步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广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村干部和不能继续升学而过早踏入社会的农村青年。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生源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中考落榜生逐年减少,绝大多数的考生升入普通高中或全日制职业学校,成人中专学历教育生源不足,农广校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农广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为农村培养更多的优秀实用人才,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为了能够在生源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宽进”是近年来农广校招生探索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宽进”是指降低入学门槛,实行“三不限”,即不限年龄、不限学历(初中以上)、不限对象。凡符合条件的学生不需要通过入学考试即可注册入学取得学籍。它是开放教育的特征之一,有利于扩大招生范围与规模,以便给更多的人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为了确保年度招生任务,学校在招生上还采取3个保障措施。

1.1组织机构保障

根据福建省《关于组织全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精神,一是及时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年度《关于组织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明确村主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使农广校的招生工作有组织依据。二是根据“百万中专生计划”要求,通过县政府以文件形式下发年度各乡镇招生计划,落实责任。三是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各乡镇农技站和经管站站长会议,把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并列入各站年终评比,促进招生任务的完成。

1.2宣传工作保障

一是制作精美、具有号召力的招生广告,在乡镇、广场及闹市、人员聚集地张贴,吸引潜在学员的参加。二是通过“科技直通车”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招生政策,现场解决生员疑问。三是以生引生。通过农广校在校和毕业的学员口头宣传和吸引带动,推动招生的发展[2]。四是联系教育部门,对初中毕业而又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家访,并登记造册动员这部分学生进入农广校学习。五是与妇联、团县委、畜牧水产、乡镇企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各部门为民办实事中重点扶持农民培训项目,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农广校学习。

1.3激励措施保障

继续延续县政府对参加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学员每人补助400元的优惠措施,并适时提出另外一些激励措施,如在2010年“一事一议”的项目村给予适当鼓励,每招收1名学员继续予以奖励100元。对招生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可以在项目安排工作中予以倾斜,个人优先予以评先争优。对具有农广校以上学历的学员,优先入党和优先进入村干部行列,通过这些激励措施,2010年共招收中专学历生116人,其中村主干68名,超额完成年度招生任务。

2严出,有利于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确保毕业文凭的含金量

“宽进”必须“严出”,否则就造就不出真才实学。“严出”是指所有的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是为了确保学员的毕业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毕业要求。因此,学校在“严出”上突出抓好2个方面工作。

2.1在学员管理上,突出抓好学员毕业管理和社会跟踪管理

一方面,严格按相关教学要求加强学员的毕业管理。做到“三无三不”,即没有按计划完成课时任务的不毕业,没有按要求完成考试并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不毕业,其他无法达到毕业要求的不毕业,做到宁缺勿滥,通过“严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树立农广校的办学信誉[3-4]。另一方面,对毕业生及时建宗立档,建立完备的资料库,并实施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联系制度,在学员毕业后的6~24个月,定期通过电话回访、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调查学员社会实践效果,了解学员在毕业后专业开展情况和发挥技术辐射影响作用、创业带动作用等情况,并根据学员的需求进行毕业后的跟进指导,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专业教育优势。

2.2在教育培训效果上,突出抓好教育经验总结

一是分析总结学员教育效果。农广校在每期学员临近结业前,均开展匿名调查问卷,从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和课程进度安排、培训师资的配备到培训方法的选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教学、考试方法,从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工作到后勤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学员对农广校培训过程的评价反馈意见,并根据调查结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二是总结交流办学经验。定期召开或者派员参与各级农广校教研会议,分析讨论办学方案的总体实施情况和办学效果,总结办学工作的成果、特点、亮点和先进经验,反思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为今后办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农广校办学也由此从无到有,从每年招生不足50人逐步稳定到每年100人以上,从单个学科的固定设置过渡到几个学科的可选择性,不断提升农广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3控中间,是强化管理、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育质量是农广校的生命线,只有确保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提高农广校的竞争力,保证农广校的持续发展。因此,抓好教学质量管理这一中间环节,显得更为重要。

3.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办班上求活。根据农广校学员分布广的特点,因地因需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班。二是内容上求新。将新科技、新成果贯穿于教学中,使学员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如在2010年村主干培训班上,邀请省校黄轮校长亲自授课,主讲《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及未来展望》,由学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三是时间上求变。乡村学员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农广校在教学计划上作相应调整,考试时间尽量安排在农闲,并由教师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缓解农学矛盾,克服学习难的问题。

3.2多措施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规范教学制度。农广校严格执行中央校、省校的各项管理办法,落实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毕业等教学环节,按照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原则,确保教学环节不丢失,教学过程不简化,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健全考务制度,严格考场纪律,确保真材实料。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工作和规范管理,实现每个学员从新生到毕业都录入计算机跟踪管理。学员的入学率、参考率、及格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100%、100%。二是抓好教师队伍管理。对聘期结束的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予以重新续聘,并根据今后专业设置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新聘一批语言能力强、授课内容生动、贴近农民实际、深受农民喜爱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教师,并对新一期的农广校兼职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注重教师自身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学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得到更好地掌握和提高[5]。三是改变教学方式。首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声像等媒体资源,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的作用,抓好培训点骨干人员的培训,指导学员从网上入手,在网上授课,多听多学多看,使农广校远程教学名符其实。其次,突出特色,强化实践教学。把学员的实践锻炼与“农业155”紧密结合,实行跟班学习。通过传帮带,学员能够很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2002级的2名学员与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再生稻,使高产、低耗、优质米再生稻产量在15 t/hm2以上。2004年2月,某养牛专业户养殖的10头水牛全部发病,“农业155”派96级畜牧兽医专业学员赶往救治,使水牛全部恢复健康,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农广校培养的学员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第三,学用结合,提升培训效果。通过聘请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学员的种养项目进行适时指导培训,提高学员科学养殖、种植技能和动手能力,学用合一,在当地农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如2006级1名学员根据自己栽培花菇、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经验,利用乡农技站、文化中心,先后举办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实用技术培训10期,不仅自己登台讲课,还对花菇栽培技术进行实地培训,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讲述,使参加培训的人员掌握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激发村民发展粮、菌、菜、竹、烟等多种特色经济的积极性。经过几年来的实用技术培训,使该乡35%的农民掌握1~3门致富本领,增加农民收入,有力推动农科教工作的持续发展[6]。第四,根据实际,开设技术讲座。根据学员家庭种养情况及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在每次授课期间增设实用技术讲座,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适时为学员补充实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几年来先后聘请专家开设优质稻、烤烟、竹笋、茶果、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项目发展的讲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1998级1名学员在听完芦柑栽培技术讲座后,深受启发,种植的芦柑,年收入达7.5万元/hm2,同时还带动周围的11户农民发展芦柑4.2 hm2,平均每户年收入逾2万元,农民切实受到实惠。

3.3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农广校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依然比较薄弱,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为此,2003年以来,共投入30多万元,重点解决教学场地、实验实习基地、教学设备等问题。同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把农广校办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办学经费给农广校,及时解决农广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紧张问题,为保障农广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 杜军.对新时期农广校办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7):11,14.

[2] 王慧军,李友华.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18(F9):9-13.

[3] 张明福.新形势下弥勒县农广校办学的困难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1(2):50-51.

[4] 董书兴,陈云超.浅谈农广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0(1):10-11.

[5] 张佩华.突出农广校办学特点 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J].农业职业教育,2007(4):16,24.

[6] 武运喜.发挥农广校办学体系优势拓展农广校生存发展空间[J].河北农业科技,2007(2):58.

上一篇: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益生菌作用机制及筛选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