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北京的学校里幸福吗?

时间:2022-02-04 10:27:01

孩子们,在北京的学校里幸福吗?

[摘 要] 流动的孩子在北京的学校过得幸福吗?问卷从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三方面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做了问卷调查。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幸福;调查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3-0051-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随迁子女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给这些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世界关注和研究的话题。由世界银行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新蓉教授主持的“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试图通过行动研究和事实探索,总结、提升和推广在这方面作出突出成就的学校的经验,提高政府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方面的建设能力。

本次调研在北京选取了两所代表性的学校,小学A校和初中B校。问卷主要从进得来、留得下、学得好三方面设计。“进得来”主要分析学生进校时的择校信息、影响因素等。“留得下”主要分析学生的校园生活环境。“学得好”主要分析学生间融合以及学业状况。为了对以上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分别设计了学生问卷、家长问卷以及教师问卷。小学四、五年级和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全部参加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填写家长问卷。全校的班主任填写教师问卷。

一、孩子在北京的家庭状况

问卷从“房屋”、“家电”以及“收入”方面对学生家庭的基本生存情况做了调查。“全家上个月的家庭总收入”一项,A校、B校的平均数是2 348.74元、2 720.07元,在“全家上个月的家庭总花费”上两所学校的平均数是1 435.83元、1 466.02元。可以看出,他们在北京的生活水平总体不高,但61.7%的家长认为教育负担不是很重;7.7%的家长认为“非常重”;26.2%的家长认为“比较重”。

二、孩子在北京的入学状况

1.流动儿童平均在4~5岁来到北京,他们比较熟悉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对疏远

数据表明,A校学生平均在4.10岁来到北京,B校学生平均在4.5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出生的儿童比例最多;其次出现频次较多的是10岁、8岁和7岁,按照儿童6岁入学来计算,他们大概是在小学5年级、3年级和2年级转学来到北京的;出现频次最少的是14岁、15岁和13岁。结果说明,在初中阶段转学来北京的学生相对较少,90.8%的学生是在11岁之前(包括11岁)开始在北京上学的。因此,这些儿童从小便接触、熟悉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对疏远。在他们眼里,北京已经是他们的家。

目前,在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中,80%甚至90%左右的学生是外来儿童,本地学生反而很少,与人们想象的“流动儿童会受到城市儿童的排挤和歧视”、“流动儿童很自卑,没有自信”、“流动儿童不能很好地与城市融合”这些观点不同的是,在这类学校中,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与同学也能很好相处,他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需要人们注意的是,外来儿童往往聚集在城乡结合部,他们进入的学校师资力量相对城区来说比较薄弱,因此,与其融合状况相比,教学质量是教育者更需要关注和提高的。

2.农民工家庭获取学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熟人介绍

数据表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途径主要是熟人介绍。有的学校在招生上采取了相对主动的宣传方式,学生通过学校印发的宣传材料入学的占比较大的比例。可以看出,尽管国家目前很重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并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如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流动儿童入学,对农民工子女不收借读费,减免学杂费,但流动儿童入学在北京依然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流动人口对如何在北京上学的信息来源比较闭塞,他们只能在老乡聚集的地方,通过熟人介绍被动地选择学校,而没有主动选择学校的机会和权利。

3.这些孩子的流动性很大,高考问题仍然是导致学生转学的首要原因

问卷从“农村免学费”、“外省孩子不能在京参加高考”、“爱人换工作”、“孩子不适应本学校的学习”、“有更好的学校入学”、“其他”、“不打算转学”等角度对家长是否打算下学期给孩子转学进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不准备给孩子转学,但也有近一半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要给孩子转学,由此可见,这些孩子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在转学原因中,“外省孩子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是主要原因,尤其是初中B校比例占40.5%,而这个原因也直接影响到已经升入到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说明这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升学还是做了长远考虑。由于“农村免学费”这一优惠政策而转学的比例很少,这与“家长带孩子出来”的原因是一致的。这也启示教育者;作为家长,他们更看重教育质量,他们同样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像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为使孩子获得优质教育,他们可以付出各种代价。在农民工心里,“学费优惠”的地位远远低于“高质量教育”的地位。因此,对于农村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首位。

三、孩子在北京上学的家庭后盾状况

1.家长很重视孩子所受教育的质量

总体来看,家长带孩子来京的目的一是“带在身边方便照顾”,二是“这里的学习环境好”,他们为孩子选择学校也不是随意的、没有目的的,他们往往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总体来看,“学校离家近”是农民工选择学校的首要考虑,“有熟人介绍”、“不收借读费”以及“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他们考虑的第二要素。绝大多数家长倾向于让孩子进入公立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能否在京升学”是家长最大的担心,同时,教育质量也是家长比较关心的。对孩子教育的担心,总体来看,“在京无法升学”是首位。

从这两点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对流动儿童的数量不会有太大的触动。因为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减免学费的问题。因此,对于国家以及教育部门来说,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重要的是教育资源要与城市公平,提高教育硬件资源以及教师队伍质量是更为关键的。我们应努力提高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流动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

2.一半左右的家长对孩子成绩比较满意

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是中等偏上,A校孩子学习成绩相对更好,实际调研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得很融洽,表现得很自信,完全看不出外来孩子的迹象。一半左右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

家长对孩子的最大担心是教材问题,这与孩子必须回到本地参加高考有关,因为教材的不一致给孩子适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学生必须回原地参加高考,很多孩子在初中甚至是小学四、五、六年级就开始转回本地学习,这也是导致孩子二次流动的核心原因。所以,家长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教材与老家不一致。另外,学校质量也是家长希望学校以后应该改进的地方。可见,与家长择校原因基本一致,学费、教学质量是家长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

四、孩子们眼中的自己

1.学生基本能融入学校和班级

问卷从“朋友”、“交流语言”、“朋友关系”、“与谁讨论问题”、“家里玩”、“跟谁说家里情况”等维度对学生的交友情况进行了调查。学生与同学交流绝大多数使用普通话。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不错。这说明,他们基本上能融入自己的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的班级。这与他们从小生活在北京,适应了北京生活是一致的。

2.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比较高,对家庭以及物质生活相对知足,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比较高

总体来看,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是比较认同的,“喜欢学校”的学生比例,A校是91.1%,B校是74.9%。

问卷从“生活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以及“居住地周围环境”六方面对学生在城市上学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在“生活条件”上,选择“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孩子对生活条件是满意的或认为一般的。与前面家庭收入、硬件条件、家庭消费的数据调查相比,说明他们在家庭以及物质生活条件上相对知足。在居住地生活环境上,学生满意度不是特别高。这提醒我们,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存环境确实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很好或者正常的生活环境,很难要求这些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对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上,不同学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学生是比较满意的。在学校环境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国家还应加大力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是最关键和核心的。

3.学生自我评价最有优势和最有劣势的都是“自信心”,说明学校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

总体来看,学生自我评价最有优势的三项分别是自信心(37.3%)、文明礼貌(18.1%)和自理能力(19.3%);最有劣势的三项分别是自信心(19.6%)、交际能力(13.3%)和文体特长(13.8%)。37.3%的学生认为自信心是自己最有优势的一项,但19.6%的学生认为自信心是自己最有劣势的一项。这说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在“觉得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觉得自己被别人看不起”、“我失去了一些机会”、“社会的人对我态度不好”、“别人根据我的外表来评价我”、“在学校不如别人优秀”等选项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这说明学生的自信和公平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当然,导致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

五、教师眼中的孩子

1.教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总体评价

在教师看来,农民工子女最有优势的一项是吃苦耐劳,其次是自理能力、节俭和身体强壮;最有劣势的一项是见识。在最有劣势的后两项,不同学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A校老师认为是文明礼貌、学习成绩;B校认为是学习成绩。

出人意料的是,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很大差异。两所学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有优势的第一项是自信心、第二项是文明礼貌,但教师却认为农民工子女最有优势的第一项是吃苦耐劳。学生认为自己最有劣势的三项是自信心、交际能力和文体特长,教师认为是见识和交际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

这也提示我们,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观点简单替代学生的观点,教师要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在农民工子女最需改进的方面,学校的教师之间还是存在一定默契,认为最需改进的三方面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但也存在一定差异,B中学教师更强调学习习惯,没有强调卫生习惯。

“学校应重点培养农民工子女哪方面的能力”项目上,两所学校之间的观点也基本一致,第一是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二是交往能力的提高;第三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这两所学校教师关心的,也是现在教育普遍关心和追求的。

2.教师对家长的看法

在与家长联系上,认为“没有什么困难”的,A校为36.4%,B校为20%。由于家长职业的原因,家长在作息时间上与学校不统一,所以在家校联系上还存在一定问题。

在家长出席比例上,2/3的家长出席率最多,教师认同率平均为55.9%。在家长出席率上,A校最好。

家长与教师联系,最主要的一种情况是“教师与家长联系后”,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第三是“孩子学习出现重大学习问题”。有机会就和教师联系的比例最少,只有19.7%的教师认同。

六、思考与建议

可以看出,对孩子在北京的教育状况,孩子、家长和教师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孩子在北京学校生活的幸福吗?我们不应该轻易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作出判断,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孩子的感受。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他们创造良好和宽松的教育环境。

1.在入学上,应加强干预措施,政府以及公办学校应采取积极宣传的方法,使家长能了解政府的优惠政策,使家长能够了解入学的程序,使他们在选择学校上有更大的主动性。

2.要改变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多的问题,对农村教育不仅仅是减免学杂费,而更应该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问题。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从观念上是重视的,追求高质量教育是家长带孩子出来的主要原因;但从教师那里,却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重视。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长有心无力,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在农村他们习惯于把孩子交给教师,不大好意思与教师联系。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加强日常与家长的沟通,并努力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

4.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积极认同度还应加强,尤其在当前把分数放在重要位置的环境下,很多教师更多看到孩子的弱势。因此,应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识和教育理念。

5.应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使他们的公平感和平等感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统筹城乡促发展 共享共育谱新篇 下一篇:教师:难度日增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