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发展意见

时间:2022-02-03 06:28:36

关于农业发展意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科学把握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实现工农、城乡关系深度调整和互动融合,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产业更加发达、城乡更加宜居、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幸福的农村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今年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统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扎实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精神,以“转作风、强服务、树形象、促发展”统领全年工作,以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以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落实各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扎实组织三年活动,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夯实发展基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效益,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活力农业、诚信农业、高效农业,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出应有贡献。

二、任务目标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规模种养基地100处、绿化造林面积5万亩;粮食单产稳步增长,总产保持在71万吨以上,力争实现十一年连丰;蔬菜、肉蛋奶及干鲜果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分别达到187万吨、45万吨和4.5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6%。

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组织实施12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推广30项先进适用技术及栽培管理模式,引进20个以上农作物、畜禽、林果、水产优良品种,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持续提高。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30个,新增“三品一标”20个,新建镇街、园区农残检测室30个,健全涵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病疫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农业组织化程度持续提高。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万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改造升级10个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专业性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5条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经营链条,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5个百分点。

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争创10个市级以上名牌,品牌农产品在省城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在国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部分鲜活农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农业富民增收能力持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90元,增长14%,其中来自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收入占到30%以上。

三、工作重点

——组织开展“三年”活动

(一)开展规划提升年活动,构建高效产业体系。发挥规划对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深化“一园三区三带”规划,科学确定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等不同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定位、方向和重点。抓好中部3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路网、林网、水网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财政投资提升20处重点园区基地规划档次,构建大葱、优质粮食、生态养殖、高效林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发展片区。

(二)开展科技推广年活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与山农大的战略合作,统筹抓好重点科研项目攻关、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工作,畅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渠道,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开展品牌创新年活动,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深入挖掘、归纳提炼名优农产品的地域特色、独特品质、文化内涵,打造体现特色、富有创意、普遍适用的地域农业公用品牌。促进名产与名牌结合,打好生态保护牌、特种品质牌、安全质量牌、文化底蕴牌、营销创新牌、农事节庆牌,通过保护和做靓产品品牌,增强底气、提升名气、吸引人气,促进农产品销售,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突出十项工作重点

(一)突出园区基地规划建设。与高层次规划设计单位合作,科学确定重点区域、重点镇(街道)的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和发展重点,完善连接重点基地园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规模生产基地。处理好农业基地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明确绣江路、经十东路、济青路等重点区域的限制性种养项目。加强不同产业板块之间的衔接,既保持适度规模,又实现错位发展。科学确定基地园区与加工、营销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产加销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按照“国内一流、特色”和建设华东乃至全国高端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的全新定位,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成中心水景区、名特林果区、特色田园风光区,加快管理服务区、高科生产区主体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大容量电子商务平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拓展高端销售市场,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实施“双十工程”,重点扶持10个种植区、10个养殖区。组织十大优秀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考核评选活动。

(二)突出生态农业建设。坚持生产与生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全面深化与省林业厅的战略合作,创建全省现代林业示范区。强化南部生态保护、中部景观提升、北部湿地建设,实施生态绿化、退耕还果、城区周边可视山头修复、白云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争创绣源河部级湿地公园、胡山部级森林公园,推广“六上山”森林防火模式,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完善生态林网体系。实施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建设示范项目,推进绣源河—绣江河、东巴漏河—漯河和小清河流域综合整治,开展大站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地方配套、绣江河综合治理、黄河堤防加固及险工加高改建等工程,完善“南补、中靓、北净、河湖城贯通”的生态水网体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强化综合保泉措施,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种肥同播等节本增效新技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农业清洁工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编制推广农林牧渔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规程,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项目,在50家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供应基地实行“四统一”(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完善监管信息平台,实行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制度,实施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发挥市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中心及农残检测室作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者、经营者、质量安全水平、产地环境等信息实时披露、全程追踪。严格落实各级监管责任,规范使用“放心农产品标识”,健全质量标准、检测追溯、责任追究、监管执法、应急预警“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四)突出农科教结合。全面推进与山农大等农业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人才智力支持,联合创建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大葱品质提升与储存保鲜、核桃品种优化与产业链延伸等重点科研课题联合攻关。抓好优秀农业科研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巩固提升市、镇(街道)、村、示范户四级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深化“双百双千、携手共建”人才兴农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服务工作。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建立农业科研、农技服务与职称晋升、工作考评、评先树优挂钩机制,组织“农技科研推广明星人物”评选活动,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的农技科研推广队伍。实施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组织200场、3万人次农民培训活动,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提高广大农民应用先进科技的能力。

(五)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着眼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稳妥推动土地资源向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规范流转,提高规模经营程度。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种养,加快研究制定家庭农场建设标准、登记方式、扶持措施。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建设,着重规范土地流转机制、经营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提高负责人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农民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跨产业联合,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联社,推进同类同质合作社整合重组,培育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点扶持奖励十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推进优胜劣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园区建设,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发挥带动产业发展、促进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的作用。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设集体农庄、合作农场路子,增加村级经营性资产总量。

(六)突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争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市。提高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流域水利管理、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鼓励供销社、粮食局、邮政局等国营经营部门延伸服务网络,建设村级购销网点,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社会服务。引导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创办经营组织,采取托管、半托管等形式,面向一家一户开展专业服务。以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鼓励各类经营性组织承担公益项目。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

(七)突出农产品推介营销。组织“农产品地域公用品牌”、“名优农产品最美包装”公开征集活动,举办“大葱节暨农产品地域公用品牌、最美包装”活动,提升名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加强农业品牌保护,整合同质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实现良性竞争。按照规范组建、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方式,在成立名优农产品专业营销企业,建立配送中心,设立销售专柜或直营点,实行网上销售、直销配送、连锁经营、授权营销,实现品牌农产品捆绑闯市场。支持各类主体举办农事节庆活动,提高省城居民对名优农产品的认知度。

(八)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抓好大站水库除险加固、南水北调地方配套、绣江河中游段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等农田基建项目,实施荒山绿化、退耕还果等工程,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态防护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加农机具保有量,优化种类结构,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提高作业效率。持续提高畜牧养殖机械化装备水平。加强农业保护栽培设施的研发、引进和推广,提高经济作物设施栽培水平。增加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设施,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力。

(九)突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加快物联网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整合农村“三资”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技推广、市场营销、农村商务、农机耕作、农业气象、森林防火等单一的信息系统,打造全市统一、高效运行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加强农口及涉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以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质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我市名优农产品抢占外地市场、拓展高端市场。

(十)突出农业招商引资。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与资本、科技、人才等新型要素相结合,农民投资建设与借助外力发展相结合,提升农业的科技化、设施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摸清各镇(街道)、村居拟对外流转土地、可开发利用资源、适宜加工农产品的规模等情况,面向北京、、青岛、潍坊等地的各类农业企业,策划组织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引进高效种养、产后加工、综合开发等经营主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口系统作风建设。严明工作纪律,实行工作日中午禁酒制度、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写实及平时考核制度、工作情况周调度制度,加强机关建设,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车管理、公务接待、出国(境)管理及外出考察活动,杜绝铺张浪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农口各部门领导干部围绕2个以上重大课题集中开展调研,到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个月,撰写2-3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每位领导干部、每个科室确定一个长期固定联系点,了解涉农政策落实情况、重点工作实施效果和农村社情民意。

(二)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坚持工作项目化,将产业培育、基础建设、生态发展、科技兴农、质量安全等重点工作,策划为具体的工程项目,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主要措施、计划安排、成效评估等内容,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引进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项目;抓好现有基地园区和龙头企业扩产增资,新上一批续建项目;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建设一批基地园区项目。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绣江河中段治理、“一事一议”等26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健全责任体系,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明确到各镇(街道)、市直农口各部门及相关科室、直接责任人,明确工作内容、建设标准、完成时限,以严密的责任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每个工程项目都制定具体详细的组织实施方案,明确重要时间节点的形象进度,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评。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未按时完成任务、达不到工作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现代农业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在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扶持的同时,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丰富政策体系;规范操作运作,搞好实施配套,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农业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健全资金保障机制,促进涉农项目及资金融合,落实各类财政资金9亿元,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健全专家咨询评审机制,发挥“现代农业建设专家评审组”作用,参与重点工作、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实施、验收、评估,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综合效益。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重点工作推进方面赢得各方支持,实现同频共振。建立督导评议机制,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展调研、视察、督导、检查等活动,合力共谋发展现代农业之策。

(五)调动镇(街道)、村积极性。充分发挥镇(街道)、村(居)两级在土地流转、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基地园区发展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考评体系,突出考评重点,创新考评方式,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实行评先树优工作与现代农业考评得分挂钩措施,根据获得荣誉的数量、层次,给予镇(街道)考评加分或资金项目奖励,提高各级争先进位意识。切实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采取项目帮扶、资源培育、资产经营、为农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方式,促进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发展集体增收项目,增强村级发展现代农业的实力。用足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不断改善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

上一篇:小议从行为机能看因果行为论局限 下一篇:乡村金融服务区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