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职生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时间:2022-02-03 11:56:05

小议中职生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培养这一大军的多数学校是一些中职院校,但现在中职学生中学习差、品行差的学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找出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进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自信心;新课标;课堂教学

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发现,中职学生中后进生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很严峻的问题。究其原因:最近几年由于生源的减少,各中职校存在招生压力,致使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家庭因素如暴力家庭、离异家庭、溺爱家庭等最易形成后进生。社会因素如社会上不良文艺作品a、不良风气以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后进生的形成虽然在原因上各不相同,但也有共性,那就是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对后进生的转化,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一、用爱浇筑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多数原因是不爱学习,成绩差,进而不遵守纪律,得不到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尊重,严重丧失自信心。而要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尊重学生。后进生虽然后进,但是在人格上,他们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对后进生施以体罚。我们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课堂上,我们可以刻意去发现这类学生的一点点进步,然后表扬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来可以做得很好;课余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听一听他们内心的想法,要将心比心,让他们放下心里的戒备,思想上认同教师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参加学校的一些课余活动,让他们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做好长期耐心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心理准备。要知道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教育的品格,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除了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之外,课堂仍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彩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爱上你教的学科,爱上学习。

二、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激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后进生多数成绩很差,而成绩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关注后进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化学课中讲“氧气的溶解性”时,列举蒸鸡蛋羹的例子,打散的鸡蛋加入凉水,蒸出的蛋羹充满气眼,口感不好,感觉太老。而若是加入适量的凉开水,则蒸出的蛋羹鲜嫩爽滑。其原因是烧开的水赶走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实践证明,通过化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但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所学知识都能掌握得较好。

2.引导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激活化学课堂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进行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虽然后进生成绩不好,但他们的头脑并不笨,在课堂上只要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学多与实际相结合,让他们感觉学有所用,他们中大部分还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3.改变评价标准,激活化学课堂

新课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后进生只是现在成绩差或品性差,这不说明他的能力就差。纵观古今中外,从小调皮捣蛋,长大功成名就的大有人在。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再由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教学中评价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多彩,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探究方案的设计等。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后进生。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努力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信念,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把满腔热情和真诚的爱心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金林祥.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职教中心)

上一篇:文言文的价值所在 下一篇:高中化学实施“352高效课堂”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