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探析

时间:2022-02-03 05:36:11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探析

作者简介:王,青海大学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

摘要: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知识,表现在藏族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论文将藏族传统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中的生态知识进行挖掘,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生态道德的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生态知识

藏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藏民族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藏族传统文化狭义的理解仅指物质文化,包括经济基础方面,如生产、经济和与其有关的诸要素;从广义上来理解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如藏族的政治、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风俗习惯等。

1.物质形态层面

1)藏族生产方式中蕴含的生态道德知识

生产方式取决于外界的客观条件和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人们用于生产自己必须的生产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1”。藏民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地域,地形地貌极为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藏族形成了以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人、畜牧、草场三者相互依赖,人是生产的主体,在协调三者关系上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发挥着主导作用。

藏族的畜牧生产方式重在维护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在:

①游牧方式

游牧方式是藏民根据四季变化和生态特征,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进行迁移性放牧,包括季节牧场间的转移和季节牧场内的迁徙。按季转场制度和随冷暖变化调节牧场高低的放牧习惯,构成了藏区牧民的基本放牧方式。

②牲畜选择与数量控制

藏族畜牧类型主要以繁殖耗牛为主,这是藏民根据生态环境对牲畜进行选择的结果。因为从生态平衡的意义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定的生物都有互补、互助的功能,以维系生态平衡,这就要求一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③人与牲畜和谐共处

受藏传佛教影响,在藏族牧民的空间意识里,一个部落所处的地域是人、神和动物的共同居住区,这块区域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在神灵面前都是平等的。藏区牧民与牲畜的和谐关系,在“羊要放生、狼也可怜”行动中体现最为明显。 “放生”在藏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2。

2)藏族生活方式中蕴含的生态道德知识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取狭义生活方式的一种提法,仅限于研究藏民族地区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等物质生活层面,不包括精神生活层面。藏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主要体现在其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中。

① 饮食文化中

藏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受居住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这是依靠现有条件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往往在对食物的索取上有节制。

② 居住文化中

藏族的居住方式依生产方式而定,畜牧生产方式为主的藏族流动居住,建筑类型多为毡房,这是藏族人民为适应居住环境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做出的选择,包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

2.价值形态层面

1)神话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对很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生命以及生活来源都是自然所赐,生、死、赏、罚都取决于自然他们往往通过神话和史诗(或称为古歌)等形式对宇宙的生成万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的来源做出极为生动的猜测和描述,以此来讴歌自然化育人类的恩德和人类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2)史诗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格萨尔》反映出人类同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是人类的始祖之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的母亲,因此对自然倍加呵护,相处和谐融洽。这在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维护了生态平衡。

3)自然崇拜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崇拜牛,在藏区草原上的玛尼堆和山顶的纳则上都供有刻有经文的牛头。藏族人认为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种,为他们服务所以要终身感谢牛并把它神灵化,在一些寺院陈列着耗牛干尸希望祛邪避凶。自然崇拜是藏民族最早的生态道德观,蕴含着丰富而厚重的生态德育资源。

4)图腾崇拜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把猕猴作为崇拜的图腾,每当节日或佛诞,人们依旧虔诚地敬香献供。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人家还有供奉巨幅猴像的,在嘉绒藏戏和藏族民间歌舞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形象也是猴。图腾崇拜的对象不是个体,而是整个族类4。”图腾崇拜主观上虽是信仰崇拜自然及其神灵,客观上却起到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其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平衡。

3.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传佛教生态道德是藏族传统社会生态道德的主潮,其核心是生命平等观,认为众生平等,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等物种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权利,由此制订了一系列的戒规诫律。

4.禁忌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禁忌是早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交际之中,自发地逐渐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藏区自古到今,对自然的禁忌已涉及各个方面,成为一种系统的禁忌网。对神山、土地、鸟类、兽类、家畜、其他动物各有禁忌,除此以外,藏区还有对火及灶的禁忌;对居室的禁忌;对树木的禁忌以及人事方面的禁忌等。藏民族禁忌具有“趋吉避凶、自我保护”的原始功能。开发和利用禁忌中的合理成分,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5.节日礼俗中蕴含的传统生态道德知识

藏族的节日礼俗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一种礼仪。它关系神的庇佑、狩猎的成果、庄稼的收成、土地的占有等;到后来,娱人的世俗成分逐渐增多,节日便成为被固定下来的、既祭神又娱人的、既神圣重要又美好快乐的日子,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道德思想。礼仪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藏族礼俗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道德行为活动,以生育礼俗和丧葬礼俗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生态知识,通过研究解析也希望能对我们现今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在此研究上笔者将做进一步详尽的解析。(青海大学研究生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海;西宁;810016)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J].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2004.

[3]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9.

注解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J].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2004.

③ 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9.

上一篇:浅析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高压隔离开关常见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