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产生与解决

时间:2022-02-02 11:10:52

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产生与解决

摘要: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有:经济政策出现变化;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贷款管理机制缺失;借款人对贷款存在认识偏差;贷款人员素质不高。应压缩已产生的不良贷款;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

关键词: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与解决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68-02

一、信用联社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政策出现变化

全国经济一盘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国家必然会出台有不同侧重点的经济发展政策,从战略大局来看,紧缩的经济政策与宽松的经济政策是交替执行的,当政策发生改变的时候,必然会对之前的贷款政策产生影响,尤其是从宽松型向紧缩性转换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随着行业经济效益的改变,必然容易出现不良贷款。

(二)地方政府行政干预

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出于发展局域经济等等考虑,会使用行政干预手段,直接指示信用联社向某些产业、某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带有行政味道的干预,经常是违背金融贷款审验条款,往往是以忽视贷款安全为代价,换取短时期的行政管理考核成绩。这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行政行为,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

(三)贷款管理机制缺失

在信贷投放的执行过程中,基层信用联社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为了照顾乡亲熟人,确实存在着重发放轻管理,重规模轻效益,重考核轻责任等情况,于是在贷款调查时,对借款人、担保人、企业经营状况、产业经营风险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导致出现材料不真实、程序不严谨等违规现象。这种在贷款管理机制方面出现的缺失,极易产生不良贷款。

(四)借款人对贷款存在认识偏差

信用联社发放的贷款类型有许多是小额助农贷款、小额无息贷款等辅贷款。这类贷款都有国家相应的扶持政策作为凭证,借款人由此产生轻视心理,认为能够贷出就是成功,在还款的时候“好商量”。其中,有些人在利用贷款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或遭遇不可抗力,或遭遇市场冲击,导致不能按时还款。另外,有些人甘冒法律风险,假造信息,把钱贷到手后转而投入民间借贷,谋求高额利息,一旦陷入经济纠纷,必然形成不良贷款。

(五)贷款人员素质不高

受现实情况的影响,信用联社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学习政策不认真、执行制度不严肃等情况,以交情换制度、凭感觉做调查的不良习气是比较严重的。于是,人情贷款、关系贷款时有发生,调查走形式,放贷不合规,另外,信用联社内部审查不健全,责权利不对等,增加了不良贷款的清收难度。

二、解决不良贷款的解决措施

(一)压缩已产生的不良贷款

1.加强法治清收力度

信用联社应该积极与公检法等国家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坚持法治方针,依据事实,针对恶意逃避还贷的“老赖”,果断采取控制性的行动,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依法清收,必要时候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打造清收一户、震动一方的效果,达到净化贷款信用环境、杜绝新生不良贷款的目的。

2.增强责任追查力度

对不良贷款开展集中清查的工作,对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进行分类,将人情贷款、关系贷款、越权放款、盲目决策等性质的不良贷款集中在一起,理清来龙去脉,逐笔抄录明细,明确实际责任,采取经济惩处、行政处罚等手段,落实责任,增强责任追查力度,增强清收不良贷款的执行力度,从而实现压缩不良贷款规模的目的。

3.建立清收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信用联社员工清收贷款的积极性,有必要建立清收激励机制,一是在信用联社管理层面上,建立奖惩制度,在对信用联社的业绩考核项目中,增加并落实清收考核项目,信用社主任的工资、晋升等考核标准与之挂钩,促使信用联社管理者提高责任心。二是对贷款的具体经办人,也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将其个人收入、个人晋升、调动与清收贷款指标挂钩。三是适当提高清收贷款的手续费提成标准,对于完成清收工作的、帮助其他员工完成清收工作的员工或相关人员,按照奖励制度落实奖金的发放。

4.运用多种措施完成清收

对于党政机关的不良贷款,争取获得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的支持,分清单位贷款和个人贷款,区别自己贷款和担保贷款,按照不同的性质,首先依靠行政管理力量,依靠党纪,推动清收贷款工作的进程。对于不能按照清收进度还贷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提请采取更为严厉的纪律手段、法律手段督促对方还贷。

对于集体经济主体的不良贷款,一是积极与政府、村委会等组织协商,核算集体经济体的房屋、池塘、林地、果园等资产的收益,以代管出租的方式,逐步按计划回收贷款。二是通过拍卖经营权,依照法律,把集体经济体某些资产的经营权经行公开拍卖,用所获款项冲抵贷款本金与利息。

(二)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

1.健全贷款管理制度

健全还款能力审查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审查,对不合格者,即使有行政命令,也不予通过,或者交由上级主管部门签字处理,承担应有的责任。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审查与贷款分离制度,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贷款企业的项目性质及发展情况、做好扎实的评估论证。

健全贷款展期制度,对于到期的贷款,及时催收本息,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贷款。

健全考核制度,明确贷款收款责任,将责任与考核挂钩,实事求是地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奖励与惩处细则,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建立贷款监测机制

建立信息化的监测、存档系统,对贷款实行全面监测,建立预警机制,规避信贷风险。主要的监测防范手段如下:一是建立贷款客户的个人和所在单位的经济档案,联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必要时联动证还司、海关、房管局等部门,充分掌握客户的经济情况与变动状况,通过数据化的分析,跟踪客户的信贷行为,便于提前掌握,提前采取行动,达到及时还贷目的。二是在信用联社的层面上,建立信贷的月度、季度、年度监测系统,统一协调、安排信贷的规模、比例及具体数额,把握信贷收支进度,稳定信贷工作。三是对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在每年计提的呆账准备中进行消化,按照制定的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落实。四是对于因犯罪等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及时通过法律程序积极追讨,对实在不能追回的部分,经上级批准后,纳入呆核销计划。

3.坚持开展员工培训

为了避免产生不良贷款的人为因素,就必须坚持员工培训不停息,培训内容包括:贷款业务内容、工作道德操守。从能力与德育两个方面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认识,提高员工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减少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在业务能力培训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及掌握金融知识,又了解农村市场,还精通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发挥其领军作用,为信用联社培养合格的人才。二是健全员工培训体系,完善教育制度,通过脱产学习、委培进修、岗位交流等方式,充实员工专业知识,提高员工业务素质。

在职业道德培训方面,一是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党建工作,增强全体员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二是加强职业服务技能培训,统一着装,统一礼貌用语,统一行为规范,提高业务服务素养。

4.完善信用等级建设

开展信用等级建设,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方面:对内,提高信贷服务质量,纠正行业不良作风,开发新金融产品,树信于民,取信于民,不断提升信用联社的整体形象;对外,走出去普及金融知识,树立信用典型人物,帮助农户完善合作社联保建设,转变农户的理财理念,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降低小额贷款的经营风险。

总之,解决信用联社的不良贷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科学化系统化的组合手段,“堵”、“压”并举,才能有效解决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 李婧宏.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的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9).

[2] 杜 婷.浅谈如何减小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不良贷款[J].时代金融,2011(2).

[3] 匡爱梅.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2(7).

[4] 包玉珍,王关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2014(3).

[5] 谭聪杰.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2(20).

上一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及其培养路径 下一篇:浅议660MW发电机氢气泄漏的原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