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转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时间:2022-02-01 07:34:42

以体制转轨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涉及体制转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突出体制转轨这条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动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体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 体制转轨 政府职能转换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涉及体制转轨、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体制转轨是贯穿和统领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这是因为,如果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打破,不能切实转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结构调整就没有依据,非公经济就发展不起来,技术创新就缺乏动力,招商引资就没有优良的环境。笔者认为,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突出体制转轨这条主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推进体制转轨重点在于思想观念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振兴三个方面。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和形成有活力的市场机制有个前提,就是在人们头脑中普及市场观念,而这一点仍然是东北现存的弱势。东北地区干部群众吃惯了大锅饭,商业头脑不够,要培养起来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但是,转变思想观念是绕不过去的。

克服“等、靠”思想,树立创业观念。东北人确实是过惯了依靠企业、依靠单位、依靠政府的安稳生活,不愿意自己去创业,其突出表现是人们的惰性、依赖、守成观念严重。造成人的惰性、依赖、守成观念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方位的因素,冬季漫长而寒冷,养成猫冬的习惯;有经济结构因素,如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民营经济不易进入;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以大量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为动力的。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发育、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南方沿海地区富有“创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东北经济缺少的恰是这种创业背景。对于国有企业的职工来说,虽然说下岗失业之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和社会保障,但毕竟不能依靠这个过日子。

克服平均主义思想,树立新的平等观念。新的平等观念是机会均等,而不是平均分配。任何一个职业、职务,谁都可以竞争上岗。这就是新的平等观念,也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活力。新的平等观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在坚持机会均等的前提下,承认等级差别。过去我国不承认人们的能力差别,认为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职位高低,这是不对的。要承认,人们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能力差别导致收入方式不同。欠发达地区新体制建立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承认这种差别,没有等级观念。

克服对非公经济歧视心理,树立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观念。在国企集聚的地区必须消除所有制歧视,承认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据说某国企职工在改制时贴出“宁做国企鬼,不做私企人”的标语,可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当然这也和某些民营企业不公正对待职工有关。对非公经济要重新认识,长三角、珠三角主要就是靠发展非公经济发展起来的。过去,非公经济一直受到政府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人们把它比喻为不是亲生儿子。其实,国有企业正由于有了与政府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才最难管,经营好的时候不要你管,出了问题就找你,最能赖帐。所以南方发达地区的政府早就不愿意再为国有企业操这份“闲心”了。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振兴东北的重要保证。改革绕不开政府,因为,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妥善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提供政策法制框架,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提供信息、沟通、公证等服务。三者各自就位,相互协调、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借鉴“长三角”经验。政府职能转变具体怎样操作?看一看长三角地区,浙江注重的是无为而治,苏南的特点是理性执政,上海打造的是强势政府①。由此可见,政府在改革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政府的无为就是多引导少干预;苏南以乡镇经济、外资经济看好,政府的理性执政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政府的强势也是必然。但无论何种角色,功能都是一个:创造更好的投资、发展的环境。在东北地区,从庞大的国有经济存量看,从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看,强势政府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但这个强势应该是推动改革、服务发展、培育市场的强势,而不能是包办改革、干预发展、主导市场的强势。

振兴老工业基地可调动的不仅是本地资源,而且有全国和全球的资源。但是,在市场条件下,稀缺资源持有者们有足够的选择余地,留住资源和流入资源的条件是市场环境,而能创造市场环境的是政府。实际上市场竞争已经把各地政府推上了竞争的舞台。哪个地方的政府有能力、有水平,把市场环境创造得更好,那么,哪个地方就有可能更多地吸引资本、技术、人才这些稀缺资源,就会获得更多的就业、税收和经济增长;哪一个地方政府创造不了好的环境,本地的资源就会外流。因此,政府能否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地吸引各个方面的资源,就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过去政府侧重于跑项目、跑贷款,督促企业投资、改造和加强管理,研究给某些企业特殊优惠。现在则要在设立国有出资人机构的情况下,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就叫市场去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应切实转向创造公平、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给投资者以稳定的预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高效率的服务,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也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创业和发展环境。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临着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城市社会保障范围窄,大量的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筹措难,逃缴拖欠保费现象严重,地方财政对中央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渠道尚未落实;三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和医疗保险提出更高要求;四是失业人数增加,失业保险面临巨大压力;五是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缺乏支撑能力是突出问题。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共同努力,下大功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国有企业摆脱办社会之苦,形成人员可流动机制,这是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条件。

大力推进企业振兴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振兴经济,必须搞活企业,这一点是没有南北差别的。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大都与国有企业相关,本质上是国有成份比重过大,而且又缺乏市场活力所致。改革国有企业要在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国有资本要向国家安全领域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产业集中,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要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鼓励民营资本、外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使企业自主自立、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加快发展民营企业。一是要清除产业进入避垒,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和市场进入成本,拓宽民企经营范围,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二是要借国有资产重组契机,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整合,适度缩短国有经济战线,形成规模优势。三是要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着力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四是要为民营企业放开直接融资市场,鼓励合乎上市标准的民营企业进入股市。五是要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我国民营企业产权不清,受家族影响严重,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体制现代化问题。

积极发展外资企业。在没有中央政府大量资金支持的条件下,振兴东北能否成功从根本上说就要看东北能否有效地引进外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中央政府给东北重工业断奶是明智之举,过去的各种中央投资的做法对东北的重工业都行不通。②东北三省属于沿海沿边省份,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潜力。构筑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新格局,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参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不仅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拓宽市场,而且可以带来技术、管理,带来新的体制和机制。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制约外商投资的关键问题,还是体制问题。为了促进外资投资增长,我们必须尽快与国际投资体制接轨,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外资能够感觉到我们的法律及信用方面没有问题。(作者为吉林市委党校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注释

①张正宪:“长三角领跑中国经济”,《半月谈》,2008年第3期。

②宁一、冬宁:“东北咋整”,《新文化报》,2005年1月31日。

上一篇:不同属性背景下的房地产价格刍议 下一篇: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