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策略

时间:2022-01-31 05:07: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及保护策略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交融始终在不断的进行。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实现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及保护策略进行了分析要求,希望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保护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遗产概念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遗产概念体系在近些年中的不断完善,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旅游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凸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遗产保护的热潮,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根植于人类历史文明与智慧结晶、饱含人类历史情感及文化根源的文化遗传,更是要给予更多的保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有其产生当地民族的文化原生态特点以及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思想,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工作组织,积极的号召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对于从法律概念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区别其文化的利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益性要素就是指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标准,并能够在这一独特文化标准的基础下产生一定的利益。就文化利益性要素进行分析,我国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性价值多少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对于特殊价值的评定有着一定的标准: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着其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与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对于当地的独特文化影响作用;该文化遗产是是否对某一种技巧艺术的运用具有极佳的表现;其是否能够作为其产生区域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见证等标准。

由于非文化物质遗产是对于我国民族特殊的文化见证和保存,承载我国民族的文化利益,这种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价值上,也可以是天线在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上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对于当代人权的保护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之间或者社会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人权因素。这也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更好实现区域群众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加强对于文化多样及人类文化创造尊重的要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是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人权的要求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我国人民的智力创新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智力创新的结晶,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但有时候也是以具体的实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其非物质性,使之与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分开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措施,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保护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留其原生态特点

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着文化遗产的沉淀激烈,也有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前行,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形成并不是由认为因素而造成的,而是社会文明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对于我国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所积累形成的民间文化,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其传统的特点,我国在对于它们进行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特点的保留保护,如果脱了其最基本的原生态特点,那么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只有保护其原生态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性,但是其与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非遗都是需要依托于物质载体的承载才能够展现出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如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陶瓷艺术等,都必须依靠物质载体来实现自身艺术的表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物质载体的材料要求较高,但是有很多物质材料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再生速度较慢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注重对于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保护其物质载体的成长再生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载体的艺术融合。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系统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分布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及时的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详细信息服务。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我国要建立健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为以后我国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详细的信息服务,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分类、所在地区、理想的保护方法、当前的保护现状、当代非遗传承人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即实现对于非遗信息的科学管理,也方便我国国民对于非遗信息的翻阅了解,切实的提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三、结语

想要在我国开展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就要求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当地的区域因素等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本文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即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保护策略,希望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启山.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N].人民日报,2004-05-25(16).

[2]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60-65.

[3]杜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认知和操作规程[EB/OL].[2007-8-13].

上一篇:靖安油田储层改造与保护 下一篇:电视新闻编排思想、策划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