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现状和处理方式调查

时间:2022-01-31 06:36:33

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现状和处理方式调查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而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是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如果翻开报纸、打开网页,常常能看到校园暴力的影子,学校不再是远离世间喧嚣的一方净土。参与暴力行为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手段越来越残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1]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万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2%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同学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3]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人们不禁会问:校园暴力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面对暴力,学生、家长和学校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吗?

一、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的现状

校园暴力,也叫做学校暴力,本文对“校园暴力”的定义为: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或者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上学、放学路上发生的,运用躯体的力量,主观上故意,客观上侵害了他人的身体权、健康权或生命权,行为主体和相对人至少有一方是在校学生的行为。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七所初中校园暴力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力图找到北京市初中校园暴力的特点,校园暴力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以及相关处理的不足。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50份,调查问卷回收后,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废卷,共获得有效学生问卷380份,调查的有效率为84%。结果分析如下。

1.“在学校遇到过的”暴力的类型及频率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校园中比较容易遇到的暴力及威胁的排序如下:20.2%的学生选择了“被老师或同学(包括一群人)恶意侮辱”;18.9%的学生选择了“身体受到严重的攻击和威胁”;15%的学生选择了“强行要钱,抢钱或抢东西”。

2.“在学校参与和实施的”暴力类型及频率

承认自己或身边同学参与和实施的校园暴力中,发生频率比较高的有:20%的同学承认“公开扬言要报复某人(教师或同学)”,18.7%的同学承认“经常故意找茬、欺负弱小”;16.8%的同学承认“事前做了些准备(找人帮忙或带工具),再找某人打架”;16.1%的同学承认有“结伙打架、滋事”。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3.校园暴力现状与特点

正确评价校园暴力的现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评价时既不应该夸大其词,也不应该讳疾忌医。从笔者所调查的北京市部分初中的数据来看,初中校园既不是远离暴力的一方净土,但也不像某些媒体渲染的那么恐怖、那么严重。校园暴力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同学间的打架、欺负弱小和敲诈勒索钱财等,而这几类校园暴力的发生概率大约在1/5左右。将暴力扩大化的倾向容易引起家长和学生心理的恐慌和对学校的不信任。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暴力对于学生心理的伤害可能是相伴一生的。儿童并不像其他动物,出生之后即具备成熟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技巧特征,而要经历十几年的不成熟期。换句话讲,儿童期的脆弱和无助,难以独立承受任何形式的暴力,造成的心理阴影也将伴其一生。因此无论校园暴力的范围有多小,只要存在就不容忽视。

二、北京市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现状调查

暴力行为是双向的,青少年不仅是施暴的主体,也是被害的主体。当遭遇校园暴力,学生会怎么做?家长会怎么做?学校会怎么做?学生、家长、学校又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和保护受害者,而且可以减少或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基于此,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也应当成为调查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学生处理校园暴力方式的调查分析

问题1:如果你遇到了校园暴力,通常情况下你会采取哪种方式处理?

当自己遇到学校暴力的时候如何处理?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70.5%)还是会选择“不正面发生冲突,告诉老师或父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持“以暴制暴”观点的同学也为数不少。22.6%的学生选择“坚决反抗,他打我,我就打他”;15.3%的学生选择“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找几个朋友,计划报复,迟早我会让他在我手里栽跟头”。当这两类学生碰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校园暴力的不断升级和扩大化。

还有少部分同学会采取“忍耐、妥协”的方式。8.2%的学生选择“忍,不告诉老师或父母”;5.5%的学生选择“花钱买平安,他要钱就给他好了”。当这两类学生碰到校园暴力时,这种容忍和妥协的方式会助长施暴者嚣张的气焰,会变本加厉地扩大暴力的程度和范围。另外,还有同学采取了其他方式,如5.8%的学生选择“转学”,57.4%的学生选择了“和多个同学一起上学、回家,或让父母护送上学放学”。这类学生主要抱着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观念,只要自己跟校园暴力不沾边,就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

男生和女生在采取“斗勇”还是“斗智”的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校园暴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选择“不正面发生冲突”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女生中82%的人会选择此项,而男生只有62%,形成了显著性差异。另外,在选择“以暴制暴”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这说明初中的男生更容易采取“斗勇”的方式,而初中女生更倾向于“斗智”的方式,这跟男女生体质上的差别和男生争强好斗的性格有关系。

问题2:当你看到在校园的某个偏僻的角落,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你会怎么办?

当看到校园暴力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时,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也是影响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某一事件特定的施暴者和受害者两方面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任何校园暴力都是与全校师生休戚相关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对待正在发生的“别人”的校园暴力,这些学生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各不相同。将各种处理态度和方式归类,比例如下。

“见义智为型”:78.4%的学生选择了“不正面制止,先去报告老师或打110报警”;22.8%的学生选择了“回去找几个同学,人多好办事,大家一起出面,帮助被打的同学”;

“无可奈何型”:17.9%的学生选择了“觉得被打的同学也挺可怜,但是没办法,惹了那伙人没好处,只好假装没看见,走开”;

“溜之大吉型”:13.3%的学生选择了“溜之大吉,省得惹祸上身”;

“拔刀相助型”:9.8%的学生选择了“立刻站出来见义勇为,制止他们的行为”;

“视而不见型”:7.8%的学生选择了“这是同学之间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没必要管,不必张扬”;

“袖手旁观型”:6.9%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旁观,看事件的发展”

“幸灾乐祸型”:1.4%的学生选择了“觉得打得过瘾,被打的人自己没本事,纯属活该”。

碰见“别人”的校园暴力该怎么办?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受害者,还可以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保护学校安全;反之,不正确的方式有可能把自己也牵连进去,纵容和漠视的态度终有一天会使得“别人”的暴力变成了“自己”的暴力。使我们震惊的是,选择“无可奈何型”和“溜之大吉型”的学生差不多占20%,这类学生虽然也痛恨校园暴力,但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校园暴力只能力求自保,当有一天自己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的时候,他们更多的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而不是主动寻求解决方式。而“视而不见型”、“袖手旁观型”属于对校园暴力麻木不仁,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当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很有可能付诸于校园暴力的方式。“幸灾乐祸型”的学生属于“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崇尚暴力,认同拳头就是权力,这类学生最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帮凶;而“拔刀相助型”,虽然说是痛恨校园暴力,见义勇为,但可能会结下新的怨恨,从而导致更大的暴力隐患。

问题3:如果有人冲进教室里面,拿着刀砍人,你会怎么做?

当集体遇到校园暴力危机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是学校和学生安全最重要的课题。2004年9月30日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广宜乡中心小学发生了一起精神分裂教师砍伤18名学生案,[4]其中有两个聪明的同学躲在桌子底下没被砍伤,才免遭厄运;有的孩子吓得大叫反而将凶手吸引到自己面前,有的孩子试图跑出去却更快地遭到了凶手的毒手。面对这样的校园暴力危急时刻,学生的处理方式将直接关联着自己的安全。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学生所选择的处理方式如下所示。

81.3%的同学选择了“瞅准机会溜出去找人来,或者打110报警”;37.5%的学生选择了“赶紧躲在桌子底下,以防被砍伤”。这两类学生在暴力危机中,能够有效地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校园暴力的伤害。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的处理方式还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其中,46.1%的学生选择了“大声呼救”,33.8%的学生选择了“往教室外面跑,逃命要紧”,而21.8%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奋力抗争,努力制服歹徒”;5.5%的学生选择了“吓呆了,不知所措”。诚然,在形势有利于整个集体的情况下,“大声呼救”和“奋力抗争”也是有效地制止暴力的措施;但是,一面是势单力薄、毫无准备的初中学生,另一面是有预谋、有武器的穷凶极恶的歹徒,这两种做法并不适当。

性别同样在危机性校园暴力的处理方式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奋力抗争”的概率是女生的两倍(30%的男生和15%的女生选择此项),而女生更多的选择“躲在桌子底下”或“瞅准机会溜回来找人”,两者都形成了显著差异。这表明初中的男生比较崇尚英雄主义,而且男生“斗勇”,女生“斗智”的现象又一次表现明显。

2.家长处理校园暴力方式的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没有设计家长问卷,对家长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是通过孩子的眼光来看的。虽然可能不够全面,但是更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有效处理暴力情况的影响。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或者因为家长处理方式不当而引发更大的伤害。

问题4:如果你父母知道了你在学校被人欺负,他们通常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将家长的反应分为三类:“理智型”、“老好人型”、“火爆型”。

理智型:这类家长一般会将权力交给学校,通过学校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绝大部分学生(87.5%)认为自己的家长会选择“去学校找老师或学校领导,要求学校处理此事”,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还是能够比较理智地处理此类暴力问题的。

老好人型:这类家长当得知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时,通常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希望求得相安无事或者“眼不见心不烦”。如:20.2%的学生认为家长会“劝你忍忍,觉得对那种人,惹不起躲得起,少理他们那一套就行”,7.1%的学生认为家长会选择“转学”。这种“逃避”式的处理方式,说明这类家长把校园暴力当做是孩子之间的一种小吵小闹,没有顾及暴力对孩子心理伤害,在国内这两类家长为数不少。

火爆型:这类家长一旦听说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了,立即火冒三丈,要么“去找对方或他父母算账”,1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会这么做;要么责骂孩子没出息,“他们打你,你不会打他们吗?”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会这么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呵护、爱怜和期望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也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心肝”受到欺负了,一部分家长肯定就会“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不能吃一点亏”。这两类家长的处理方式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也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的孩子受了暴力侵害也不敢跟家长说。

3.学校的处理方式分析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发生地,最有条件对校园暴力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是很多学校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处理校园暴力。对校园暴力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伤害的加重;或者引起积怨加深,导致变本加厉的暴力报复或者暴力的恶性循环。另外有一些学校可能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或者出于招生压力,不愿将其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寻求帮助,更不愿采取相关措施,任校园暴力横行。这种“不闻不理”的处理态度会助长校园不良风气。

问题5:当发生了校园暴力事件,你所在的学校一般采取什么措施?

处分是学校用以惩罚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的最主要的手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91.5%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调查事情的情况,对参与暴力的学生做出处分(包括记过、停学、留校察看)”;31.9%的学生认为学校会“为发起暴力的学生和受害者提供心理和法律咨询,并继续关注他们的行为”;31.1%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将有暴力的学生送到工读学校”;28.2%的学生认为学校会“开除几个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而4.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会“把事件压下去,不让其他学生、家长和社会知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校更多地是倾向于“罚”和“禁”,力图通过各种处分使学生不敢使用暴力;而不是提供给学生更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手段、方式或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仅仅“开除参与暴力的学生”而没有其他替代的教育方案,可能会侵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而且将这些学生推向社会实际上是转嫁自己的责任给社会,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更有甚者,学校会“把事件压下去”,这种处理态度以默许的方式容忍暴力的存在,这样暴力势力就会越来越猖獗,学生对学校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学校有正确、公平的处理校园暴力的义务。一旦发生了校园暴力,学校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查清事情原委,对受害者和施暴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和法律帮助;否则学校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三、结语

校园暴力看似是个别的、独立的社会现象,是施暴的一方对受害者的侵犯,但它并不简单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的事情。放眼世界,校园暴力充斥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状况的国家都有发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已经被定为社会公害。校园暴力的原因也不简单是校园内部的原因,还具有复杂的社会性。校园暴力的发生、学生以暴制暴或忍耐纵容的不当处理方式,都源于家长、教师和社会相关指导和教育的缺失。从校园暴力的现状与校园暴力处理方式的调查及分析可以看到:校园暴力现象虽然不是特别严重,但是有恶化和升级的趋势,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但是,对校园暴力的处理却只是凭学生和家长的个人经验、知识和技能,没有系统的方法和知识。这样,日益增长的校园暴力与校园暴力处理方式不足形成了一对矛盾。要解决这对矛盾,学校应当承担起责任来,因为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不仅仅是学校的权利,更是学校的义务。同时,政府应当制定规范,让家长、教师和社会学会运用正确的处理知识和技能,通过政府制定法律,建立保护体系,减少校园暴力。

注释:

[1]关注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使净土不再平静[EB/OL].,2004-08-16

[4]精神分裂教师砍倒18师生[EB/OL].

news.省略/system/2004/11/20/000907520.shtml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

上一篇:浅议教师情绪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合作评改习作”的原则、方式及课堂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