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

时间:2022-06-04 12:45:37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3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种报刊都刊载了与此相关的文章,同时也做了相应的采访和报导。给我印象最深刻、启发最大的是北大附中校长康健的远见卓识(参阅《南方周末》2007年6月7日第4版)。加之我参加了今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对高考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所受的启发和阅卷期间的感悟与思索谈谈我的看法。

一、高考自身有待完善

毋庸置疑,高考的恢复的确给我国带来了生机、活力和希望,通过一届届高考选的人才,也大都成了支撑华夏的栋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国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都因此而有了根本的好转。因而,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的纪念文章《一扫乌云见光明》(参阅《中国教师》2007年第4期)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心声。就我个人而言,我对高考也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要没有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我就不可能从鲁西南一个普通的村庄来到首都工作和学习。既然高考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很大贡献,我们似乎对高考也应该无可挑剔了。其实不尽然,感激之情不能淹没我们对高考的理性审视。而且,正是因为感激之深和关爱之切,我们才更应该正视高考自身的不足,才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完善它。

那么,高考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去完善呢?北大附中校长康健以语文教育教学为例指出,本该传承民族精神的语文之所以变得如此狭隘,是因为没有从教育的发展去考虑考试,而是以考试来要求教育。康校长的观点真可谓切中肯綮,高考在当前最大的弊端就是已经超越了它的本位,由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性工具变成了凌驾于基础教育、扭曲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棒。对此,我相信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深有同感。长此以往,祸莫大焉!

因此,下一步高考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让高中的各科教育围绕着高考转,而应该让高考服务于教育,遵从教育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另外,就语文学科而言,我认为无论是制定考纲还是确定考试形式和内容,还应该坚守以下几个原则:1.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明确语文在传承民族文化、铸就民族魂魄方面的作用。2.坚守通过语文教学和考试给学生打下“精神底子”的理念。看看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王丽研究员的《外国怎样考语文》这篇文章(参阅《中国青年报》2007年6月13日第9版),就知道我们的高考语文还存在哪些不足。3.明确考试作为助推器和助长剂的功能,淡化其作为筛子的功能。4.改变目前这种过于繁琐和稍显机械的考试模式,抓住背诵、阅读和写作这三大核心即可。这样既便于和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利于学生的复习,又真正益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积淀和学生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150分的考卷中,默写占的比例太少(连10分都不到),应该提到2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笔者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我在评阅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脑海中积累的知识太少,积淀的文化太薄,识见卓越者更是凤毛麟角。若从新一轮课程开始,让学生把一百多篇经典诗文和十几部经典名著(特别是《论语》)都烂熟于心,他们的人格修养、精神面貌和写作水平,都将发生质的飞跃。

二、高考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有待理顺

当《南方周末》记者问及“高考和基础教育是一种什么关系”时,康健校长说:“基础教育几乎成了高考的附

庸,或者叫预科。”关于“附庸”二字,我们一线教师和各区的教研员都是深有感触和苦衷的。当然,我们的苦衷是小事,但由此所导致的国民素质的下降必须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醒。恢复高考这么多年了,我们不否认高考的确为我国选拔了大量品学兼优的人才。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品不良、学不优的学生?他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吗?若有,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崇拜对自己的抄袭事件拒不道歉的郭敬明?他们有责任感和感恩之情吗?若有,为什么当前还存在那么多高中乃至大学毕业后心安理得的“啃老族”?他们是有道德、合格的社会公民吗?若是,为什么北京政府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迎奥运”的活动时,遇到了那么多的阻力和尴尬?导致这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否与基础教育几乎沦落为高考的附庸这一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康健校长在当下提出“思考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这个命题是极具战略眼光和教育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现实中种种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理顺高考和基础教育的关系,思考和确立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难道我们还要再等下一个30年、等更严重的后果出现时,才能彻底醒悟吗?究竟该何去何从?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去反省,去探索!

三、如何处理好高考造成的学生分流问题

在阅完卷以后,这个问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类作文和四类作文的差距居然可以高达40多分!二类、三类作文也有很大的差距(相信其他科目也会存在学生的差距比较大这类问题。)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必将导致高考结束后学生的分流问题。当前的这种分流有何特点呢?康健校长指出:最好的同学去高校深造,差一点的去职业学校,再差的就去工作了。由此观之,这种分流只让少部分同学获得了成就感,大部分同学则将背着“失败者”、“没出息”等标签走进职业学校,走向社会。这种带有等级色彩的分流有何严重后果呢?每年因高考落榜而自杀的学子告诉我们了,近期北京市海淀艺术学校发生的“辱师事件”也告诉我们了……面对这些惨痛的教训,我们应该深思:第一,在高考分流之前的几年里,所有的学生都应具备怎样的素养?这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与独立价值,不容回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否教会学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最后的分流问题?“劳动者之歌”这个新闻节目和“感动中国”这个电视节目,不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吗?第二,高考分流后,家长、社会如何看待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学生?我们该营造怎样的舆论氛围,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发展环境?第三,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于国于民担负着怎样的使命?他们该如何界定自己的位置,如何理清他们与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关系?他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和教育那些前来求学的孩子?第四,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确是明智之举,但除了在教育资金上大力扶持外,是不是还应该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调查?是不是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尊师爱生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指导?

对于上述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虽然我国的大学升学率近几年已经提高到了50%多,但是,每年还有一少半同学不能进大学深造。这些同学的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埋下隐患。

由于阅历、才识所限,我的观点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论述难免有不周严之处,敬请大方之家指教。我之所以不揣浅陋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是期望它有抛砖引玉之效。同时,我真心希望真正关心孩子、关心教育、关心中国前途的有识之士,借此机会来反思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助推器,中国才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

(作者单位:北京市四十三中)

上一篇:圣人史怀泽和他的丛林生活 下一篇:分层分类的师德评价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