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规矩如何立起来?

时间:2022-01-31 01:32:01

班级的规矩如何立起来?

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的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着不少“半拉子工程”。我们常常忙着给学生制定规矩,又忙着不断修改甚或这些规矩――今天有学生迟到了,老师就放话,下次谁再迟到,就要带家长。结果真的带家长了吗?没有。今天有学生没有做作业,老师又立规矩,今后谁再不交作业,就要把作业重做三遍,要不就是抄课文若干,可真的有学生再次不做作业,或者是借口作业忘家里了,抄课文了吗?也基本没有。昨天的值日做得一塌糊涂,班级的白鸽奖眼见又要泡汤了,你做班主任的又心急火燎地宣布昨天做值日的几个同学罚做两个星期。罚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老师很快就听到了相关情况的小道消息:昨天根本没有做值日。因为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了很长时间的课,下课后又严令全体排队回家,根本就没有时间做值日。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出现得多了,无形中就降低了班级规矩的严肃性。规矩不严肃,班级管理就不能谈到有效,至于高效那更是一厢情愿。但这样的情形日复一日地在我们各个班级不断上演,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忙得像个消防员一般,到处救火,但火警不断,以至于我们似乎都有些麻木了,并未觉察到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刚才提到的那些规矩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呢?

首先是这样的规矩制定本身就比较随意,并没有一个慎重的思考过程,临时起意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很有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意味。待到头疼脚疼过了,规矩也就自然无疾而终了。

其次,幸好这样的规矩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否则,还不知道会给老师和学校带来多少麻烦,因为这些规矩本身并没有合理到够得上足够的支持。所以,反过来看,这些半拉子工程之所以是半拉子也多多少少还是一种应当的结局,有时仅仅就是一时的激愤之言,真的不值得付诸实行。

我们期待教师的言行和自己的教育理想之间那样一种默契,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跟自己在心灵上有一种深刻的感应。我们并不需要真的去实行这样的半拉子工程。所以,我想说一句老生常谈:班级的管理需要你的情绪参加,但永远也不要情绪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不彻底的半拉子班级管理工程呢?或者说,班级的规矩该如何立起来呢?

在前面的叙述当中,我们基本厘清了半拉子班级管理工程产生的原因,所以第一要做的就是要用“法治思维”来管理我们的班级,尽量降低人治的因素。

班级管理的“法治思维”,要在国家法律、学校规章的基础之上运行,要以服务于学生、服从于教育作为底线考量。就事论事,有错必纠,有误必改。事情过了也就过了,绝不留尾巴,更不揪尾巴。你的作业没有做,怎么办?班级的规定上清清楚楚:利用大课间补,利用在家的时间补,还要写出具体的情况说明以儆下次。你今天迟到了,先写一份情况说明,在班级朗读,大家来评议,原谅了就过了,不原谅跟你记下来,下次再犯,还是有规矩在那里:老师来跟你的家长沟通沟通。至于值日这样的大问题,先要搞清楚原因,真的是不认真造成的,就得不折不扣罚做。罚多少?按照规矩办。规矩在哪里?早先就已经议定放在那里了。――按照这样的程序过来,大家都成为一个明理的人,是个守法的班级“公民”了。即便你老师要求再严,也不会导致师生的关系过度紧张,因为你只是对这件事进行处理,是“执法”,事后你还是要对他一视同仁。

第二,你一定看出来了,这个班级的“宪法”制定才是真正的要害所在,如何制定这样的“班级大法”呢?你得坚定地走群众路线,大家来商议了办。

先是制定一个大概的框架,再在实际的运行当中逐步细化。这个逐步的细化,其实就是一个大家逐步认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班集体成长的过程。任何规矩,大家如果对它有情绪,有抵触,那就不是一个好规矩。但这个规矩如果是大家自己逐步认识到的,是大家自己制定出来的,那就会有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规矩固然是好像无情的,但它的制定过程却可以做得很人文,很温馨。

具体来说,我们的班级管理需要哪些规章呢?一是上课的规章。坐端正、不说小话、不开小差、积极参加课堂互动。这就基本差不多了。二是参加集体活动的规矩。排队要做到静齐快,行走要做到齐整、有序,不喧哗。听讲座看演出,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随便走动。这几条也就行了。三是作业的规矩。书写工整,审清题意,按时交作业,及时订正。这也就行了。四是班级值日的规矩。先是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再后是程序分明,整洁有度,最后是注意时间,绝不拖拖拉拉。基本这四个大项,跟我们每天的活动最为密切,大家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对应的罚则。罚则的制定也要走群众路线,要大家都认可,老师做好组织等的事就可以了,这要十分注意班干部的配备,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大家看,我刚才提到的几项规则,都很简单,这是非常必要的简单。班级管理宜粗不宜细,因为小学生根本上还是未成年人,他的情志意识跟他的身体发育一样都还处于一个有待进一步分化和成型的阶段,简单了才好掌握,才好贯彻,也有利于老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合宜的调整,太死板了不好。

第三,规则的执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有了规则需要执行,谁来执行?这是个关键问题。我的看法就是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的执行,或者是教师的执行都会有偏颇。学生还不够成熟,还可能会造成他们之间小团体式的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教师有时则过于强势,柔性不足。师生之间商议了办,在教室里的公开场合,在办公室相对私密的场合,都可以。这种商议,甚至可以让被罚的学生参加,让他自己来说,对照班级的规矩应当如何。口服心服,增强自觉性,而不是被罚以后一肚子的委屈和愤懑,这就有违制定班级规则的初衷了。

班级规则的执行,要处于一个相对公开和透明的状态,这也是我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商议了办的原因。因为,我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书和育人,而惩罚,也必然应当带着教育的意味。教育才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地,所谓的惩罚,只是手段而已。

第四,作为平等当中的首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一种不言之教。你是老师,你得处处维护公平,体现正义。虽说一个大的班集体,学生各种各样,教师不可能没有个人的喜好,但至少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当中,我们不能把这种喜好流露出来――这是一种专业的素养要求。

我们常说,教师,首先要成为你所理想的那样一种人。因此,做老师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慎重生活在每一架显微镜之下。你的讲台,你不要等着学生帮你收拾,你自己就可以做到井井有条。你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到达,但绝不提前上课,下课时间一到,也绝不拖课,真正做到让学生有充分的课间十分钟。你的课堂虽然不是每一次都丰富多彩,但绝对是有备而来,学生能够从你的条理分明当中感受到一种经过了充分准备的从容气度。你的作业批改每次都是及时并且认真的,对学生的订正你也能很恰当地给予反馈。对于学生的努力和哪怕一点点进步,你都能给予及时和诚挚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心里有他的位置,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呢?我们大家都能想象到。

良好的班级规矩,说到底也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一种管理准则。而我们的老师,在这个管理体系当中充当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重要角色,真诚关心每一个学生,公正处置每一件班级事务,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弯下身子说话,站直了腰杆引领,你的班级一定是和睦温馨的,一定是井井有条的。到那时候,班级的管理就会走上一条幸福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想大道。做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们的由衷爱戴,也才会真切享受到成功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充实。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上一篇: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无机砷 下一篇:卟啉―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复合物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