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1-30 11:20:24

【前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属于相互对立的概念范畴,两者之间有着相互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观念倡导,总体而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城市的生活阅历 文化适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欣快阶段;第二...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包括城市的生活阅历、个人的发展愿景、现实的情感氛围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等四大方面,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顺利走进社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19—03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属于相互对立的概念范畴,两者之间有着相互独立的价值体系和观念倡导,总体而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城市的生活阅历

文化适应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欣快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休克阶段;第三阶段是反常期;第四阶段是同化或适应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是伴随着在城市生活、工作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里的经历不断丰富,对城市的事物逐渐熟悉后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城市生活时间

在跨文化适应的最初阶段,生活变化的数量最高,适应资源最少,这个时期的适应水平最差。据调查显示,城市生活时间会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城市生活时间越长,城市文化适应性越强。新生代农民工刚进入城市,之前的乡土习惯并不容易改变,对他们在城市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面对新奇的城市世界、各色各样的职业人群及陌生的职场环境,积聚于大脑的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形成激烈碰撞,产生种种的不适感,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城市生活环境渐渐熟悉、城市生活方式日益了解、城市文化慢慢接受后,这种不适感将会渐渐削弱直至消失。

(二)城市生活境遇

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在城市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收获了许多城市生活经历、历经了不少城市生活境遇,这样不仅得到了考验,还丰富了他们的城市生活阅历,提高了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开阔了眼界。当然。在处理这些尴尬境遇事件过程当中,让他们掌握了诸多应对困境的策略和技巧,能够用来对付生活中不可预测、不断变化着的困境。城市的遭遇教给了他们很多城市生活的策略、知识和技能,这些对于用来应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至关重要。可见,城市遭遇不同,其适应能力也有所差异。

(三)城市生活变迁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轨迹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流变性和职业选择的频繁性,这种频繁的选择行为对地域城市文化的适应造成一定影响。因为每个城市都存在巨大的人文、社会、环境、饮食、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随着生活空间的转移及社交圈子的转换,必定会引起新一轮的情感移植及对区域文化的再认识,必然会对原有城市文化体系形成冲击,造成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冲突,导致城市文化工作、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这样需要对原有的城市文化结构进行调整,需要克服新环境、新生活、新文化带来的困惑,需要新生代农民工采取自我调试方式进行主动去调适。

二、个人的发展愿景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为给自身创造美好前程而拼搏、主动适应城市的过程。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更高的职业追求,但棚对缺乏韧性、踏实和成熟,职业追求过程中对未来人生表现出的更多是迷茫、慌乱、恐惧的心理状态。

(一)职业向往

新生代农民工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来到陌生的城市,在脑海中为自己捕绘出未来在城市的发展角色,为自己设计人生的发展轨迹,为自己勾勒将来的发展宏图。基此,新生代农民工带着这样一种想象、带着这样一种期盼、带着这样一股动力坚守在复杂的城市洪流中,经历着现实城市生活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成功地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其中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得以在城市空间生存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人在城市场域得以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一个人进行职业转换的基本前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文化水平较低,又缺乏专业技能,还缺少吃苦耐劳、勇于当先的职业精神,在城市职场竞争中的失败经历会让其产生一种挫败感,最终让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产生消极认知。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是影响其文化适应的重要维度。

(三)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倾向、价值观、兴趣爱好、气质等个性特征,结合职业类型、行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过程。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再是昔日那种生存性农民工,而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奋斗意识、具有较强发展意向的新型农民工。他们不满足目前的生活状况,不安于乡村生活的平静和平淡,对今后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从一开始的盲目打工,到有自己独立的创业意识,尽管这个目标轮廓还很模糊,还仅仅停留在潜意识的层面,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定位,缺乏清晰的人生发展的路径选择,更缺乏对整个人生的规划与设计。但却体现了其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方面,职业规划不同,也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适应程度。

三、现实的情感氛围

(一)传统遗留的排斥态度

1 政策制度排斥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人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实现,尽管目前对流动人口的限制在渐渐放松,但刚性的户籍制度将新生代农民工限制在“二等公民”的范畴——传统的户籍制度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甚至社会地位直接与户口挂钩,使户口成为社会身份的标志。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却滞留在乡村,无法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新生代农民工从乡村跨入城市,在城市的场域中,不仅要突破结构的束缚,包括一些制度、政策与规则,还要形成一种与乡土文化相协调的城市感知。城乡结构的差别与制度差异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紧张情绪和矛盾,他们甚至会产生心理失衡、社会不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城市世界中自我角色认识、自我发展路径发生错位。因此,只有使现有的制度更合理、更公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才会有稳固的环境保障。

2 社会排斥

城市社会一直以来以一种现实的态度,对农民工持有“双重”评定标准。一方面,为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对农民工在经济上持乐于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却抱以漠视、排斥的心态去对待,抱怨农民工“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有损城市形象”等,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对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乡土世界与城市世界的明确划分给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世人的眼中农民工就要比城市人低一等,既没文化,又没技能,更没有人品。新生代农民工更具有那种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只顾享乐的特征,他们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人,也成为影响其城市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3 城市居民排斥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居民享有地理、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优越意识,歧视外来人口已经似乎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出自于贫困地区的打工者,与他们保持适当距离,这是显示自身优势地位的一种做法,这也是产生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一个重要缘由。新生代农民工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敬畏”和“高傲”的城里人所持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即他们对城乡差距的认识、对与城里人相处而产生的刻板效应,使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我是农村人、人家是城里人”的想法,使自己极少愿意主动同城里人交往。于是,他们下意识地(而不是刻意地和明确地)发展出一个同质性高的封闭往群体,希望以此来获得在城市的支持与保护并获取自尊心的满足,从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形成了两个近乎决裂的世界,形相见而人不识。这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惑而引起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意识,属于性格缺陷,常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着较深的自卑心理,他们的自卑心理源自农村人的社会地位、层次较低的职业类型及因为自身素质低导致的人生茫然。

1 身份自卑

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给予了他们农民工这个称呼,在人们心中,农民工是那种没知识、没文化、没素质的乡下人,在城市中那些脏活、累活就属于这一群体。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农民工身份持不满态度。并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形成了这个既定的角色,并赋予了与之对应的角色形象。这种对农民工的偏见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城市人对农村人的一种普遍认知,这对新生代农民工也有一定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他们的角色与身份发生了错位,在城市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职业角色的变更,但他们的身份却依旧还是农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使他们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等现实生活中陷入“边缘化”的境地,难以对城市生活产生一种归属感,在心理上人为地在城市居民和自身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2 职业自卑

依据传统的职业分类,农民工群体始终处于较低的社会层次和地位,让外界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一种职业歧视,这无疑会对新生代农民工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既无务农经验,也无知识、技能。在城市的职场发展空间显得比较狭隘,大都从事人职门槛较低的行业类型,如餐饮、建筑、美容美发、销售、普工等职业,晋升机会狭小。与白领阶层或者高端行业比较,由于此类行业工资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又看不到发展前景,并且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遭遇不公平的情况,如同工不同酬、拖欠工资等,打工改变命运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选择跳槽,在频频变化工作的过程中那种迷茫心态油然而生,对职业的要求与工作的期望也将变得越来越渺茫。

3 素质自卑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是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社会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他们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具有更宽广的学识、更长远的追求,但对于当今这个知识社会、学历社会而言,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却难以得心应手地应对现实社会带来的挑战。尽管心里时刻憧憬着对未来人生的美好设计,但现实中面对未来发展方向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和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学识狭窄、学历偏低、技能缺失,整体素质低下,与城市人之间存在一段无形的心理距离,在与城市人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应对城市生活,阻碍了其顺利融入所在城市。

四、外部的环境因素

(一)政府政策因素

传统的户籍制度让户口成为社会身份的标志,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某些权利的缺失,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发展的成本,还加大了他们适应城市文化、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难度。而这种权益的缺失是与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相对弱势地位和政府制度安排的缺失密切相关的,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和社会资源的管理者,理所当然地应当行使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的职能,但由于我国政府改革滞后或者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推动全社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问题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可见,政府的政策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二)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最重要的组织机构,在企业的工作体验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职场的适应影响着对整个城市文化的认知和评价。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赢利为根本目的,为实现经济利润目标,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如延长工作时间、降低甚至拖欠农民工工资,提供条件较差的住宿或吃饭条件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职业发展和情感交流方面关注较少,并由此催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无聊、孤单和焦虑的情绪情感。可见,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及人文情怀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重要元素。

(三)社会组织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熟悉的乡村社会来到陌生的城市世界,不仅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还需要社会组织提供有力保护。社会组织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的重要支持力量,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影响同样重大。但事实上,社会组织机构分散,职能不明确,分工不到位,作用不突出,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应然作用发挥远远不够。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如工会组织、社区组织)的维权、服务、教育等作用,大力营造有益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社会舆论和环境氛围,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适应提供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上一篇: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学术生态困境及其超越路向 下一篇:制造业升级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