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1-30 06:53:19

中职机电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研究与实践

【摘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分析目前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从“三个优先原则引进人才、三种方式培养人才、三种运行方式及三个机制”四个方面阐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机电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10年国家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建设内容上,重在强化内涵,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质量。而推动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既能执教又能执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广西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46所。从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师资队伍调查情况看,在专任教师来源上,高校毕业多,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少,非师范毕业多,师范毕业少;在兼职教师队伍上,平庸者多,企业优秀人才少;在年龄结构上,两头大中间少,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偏多,中年偏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偏多,研究生偏少。总体来说,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不高。

二、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

1、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不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

照搬教师法中中职学校对教师的学历标准,在引进人才时,往往重视高学历人才,忽视技能人型才,导致从企业引入人才受到政策的限制。在学校的制度中,对教师没有提出获取“双师”的要求、明确“双师”的标准和“双师”的待遇等,由此使学校和教师都更重视学历,轻视“双师”素质。

2、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渠道欠佳

虽然国家和学校都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每一年都开办有国培、自治区培、市培、校本培养等,但培训渠道并不通畅。究其原因,一是培训机会少,僧多粥少;二是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多数专任教师周课时达16节以上,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三是开办的技能培训班层次单一,对口培训难;四是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不愿意接收教师到企业实践,而更重要的是学校对教师下企业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考核机制,导致教师下企业实践难落实。

三、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机电专业“双师型”结构教师团队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单位。在两年建设过程中,根据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目标,明确教师个体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资格证书的专业课教师可被称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团体是指对于没有取得高级工资格证书的专业课教师,在“双师型”教师个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需同车间实训师傅组成理论和实践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四个三”战略,即:三个优先原则引进人才、三种方式培养人才、三种运行方式及三个机制,共同打造机电专业“双师型”结构教师团队,促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拥有“双师”素质教师的个体数量和双师教学团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迅猛提升,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个体比例由09年的35%提高到83.6%,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10年、11年、12年参加全国全区职业院校电工电子类技能比赛获奖情况如表1所示。

1、“双师”专兼结构教师团队的三个优先原则引进人才。

我校制定引进人才标准以3个原则为优先。即符合“双师型“教师优先引入原则、行业企业优秀人才优先原则及高学人才历优先原则。这三个优先原则,两年来为机电专业引入“双师型”、企业及高学历人才共7人。

2、“双师”专兼结构教师团队的三种方式培养人才

一是对从普通高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安排在校内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进行6个月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二是对成熟的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途径有: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每年1个月的专业实践;到教育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取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正式教师必须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三是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特别是稳定合作的企业必须派出优秀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师队伍,打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目前学校拥有一支38人的教学和操作技能过硬的机电专业“双师型”的专兼结构教学团队。

3、“双师”专兼结构教师团队的三种运行方式

一是共同开发机电专业的专业设置标准。通过与合作企业、兼职教师一起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得出机电专业岗位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形成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开发出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再通过教师团队,校企合作,对课程的性质、课标、内容、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开发出课程标准。二是共同承担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内容,校企合作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形式共同开发教材, 如《PLC控制机电设备的编程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教师团队紧密协作、共同备课、授课和制定课程考核标准,使教学、考核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三是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实习教学。学校实施工学交替,在学校学习的头两年时间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每学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部分课程的实践操作训练,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共赢效果。第三年要到兼职教师的合作企业定岗实习半年以上,积累工作经验,为正式就业铺平道路。

4、“双师”专兼结构教师团队的三个机制

(1)激励机制。一是学校制定出相关的校企合作共赢措施,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合作企业的作用,促进“双师型”专兼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利于“结构型”专业教师团队成长的激励制度、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教师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等,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养计划。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建立统一的评聘制度,保证拥有工程、经济等技术职称的人员经过教学实践后拥有教师系列资格职称。妥善解决引进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问题,妥善解决从事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四是开展名师工程,制定培养政策和具体措施,鼓励“双师”型教师向名师方向发展。

(2)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双师”培养质量管理系统。由学校组织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管理人员等,对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项目培训进行实践过程监控。二是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实施“三段”式检查“三段”即学期初检查、学期中检查、学期末检查,分别对教师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改科研情况、指导技能大赛、到企业实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查、指导。三是建立“双师”培养质量信息系统。对教师日常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参加培养及科研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

(3)评价考核机制。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标准,成立由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七级”评教法,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实施、教改科研、开展技能大赛、到企业实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情况等进行“七级”综合评价。“七级”即学生评教、自评和系部评、教务处评(常规教学工作和技能比赛完成情况评定)、教学督导评(对课堂教学情况评定)、科研处评(对教改科研情况评定)、企业评(对企业实践、带学生顶岗实习等情况评定)、学校级联定。对于坚持到业务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开发和参加实习培训的教师,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分配上的倾斜。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应用开发的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的创新成果,像其他科研和教学成果一样,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大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教改,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发展。

学校在大幅提高兼职教师报酬的同时,校企合作,制定了兼职教师激励制度、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和学校专任教师组成理论和实践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一支“双师型”专兼结构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林干祥.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养[J].职成教育研究,2009(4).

[2]马海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4).

[3]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6(11).

[4]周静.焊接专业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11(11).

上一篇: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表现 下一篇:试论权利冲突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