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研读提升阅读能力

时间:2022-01-29 12:49:18

运用比较研读提升阅读能力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教学经验完成,通过课文阅读方法设计,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创设可比的语言环境,挖掘课文内的可比因素,巧用课文间的可比层面。希望为其他语文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研读比较

唐朝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而后想把 “敲”字改用“推”,犹豫不决。后遇韩愈,经仔细思考终用“敲”字。后人用“推敲”比喻斟酌字句,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 。推敲就是比较,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发展思维,使之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

比较、研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研读和比较两种方法有机融合,能帮助学生“透过各种语言现象,发现和掌握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了学生敢比、善比的意识和认真研读的习惯。

通过笔者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比较”、“研读”,以下是在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概括。

1. 移花接木——创设可比的语言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让学生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可以变换相应的内容,营造新的语言环境来比较、体味。

1.1 换词对比

替换句子中的字词,把替换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能清晰地展示被换字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分寸感。

例《燕子过海》中有一句写燕子疲倦的句子,其中的“落”、“伏”最能表现燕子的疲倦。教学时用其它字来替换它们,能更好地理解燕子当时的境况。

① 比较: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B、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②为什么说燕子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而不说“飞”下来。(“落”说明速度快,写出了燕子已没有力气飞行,突出了燕子飞行途中的艰辛。)

③“伏”字能改用“停”吗?师用简笔画画出燕子“停”与“伏”样子。(“停”是用脚站着,“伏”是整个身子甲板上,表明燕子太疲倦。)

1.2 调序对比

调换原语言的顺序,把调换后的句子与原句进行对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体会语言的畅达感。

《我的战友》中的一段话:“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为使学生理解内容,领会“不但……还……甚至……”这组关联词,笔者调换语序比较研读。

改成:我发现前面60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听见敌人的讲话声,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铁丝网和胸墙都看得见。

学生笑,问为何笑。

学生:原句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后面的内容也是递进关系。后句关联词没变,可内容却不是递进关系,关联词与后面的内容不相符。

通过调换语序,原句在错句的反衬下,学生进一步了解关联词“不但……还……甚至……”的递进关系,同时懂得内容与形式必须一致。

2. 瞻前顾后——挖掘课文内的可比因素

《语文大纲》要求: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每部分和整篇课文的联系。

一篇课文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内容和可比的素材,把这些内容挖掘出来,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2.1 同中求异

通过挖掘、比较文章中一些内容相同处,揭示其所蕴含的不同含义。

《我的战友》中有两个“才”字。

①比较:

A、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

B、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②联系上下文,得到两个“才”的意思。第一个“才”是“方、始”的意思,表示时间长;第二个“才”字是“仅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

③同一个“才”字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学生经过比较发现第一个“才”在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表明时间长,强调了烈火烧身的残酷、英雄超人的意志;第二个“才”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则表示时间短,突出了战斗的顺利、英雄的巨大鼓舞力量、英雄献身的价值。

2.2 比中求同

在研究类似处的比较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文本在内容上、写法上的许多相同点。特别是发现文章写法上的规律,对培养学生的写作、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下面是一则教学实例:

《火烧云》4—6自然段主要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把火烧云比作马、狗、狮子。

师:大家看第4自然段。(教师连问三个问题:“天空出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由于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对答如流。)

师:大家看第5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像刚才老师那样问,其他同学答。

一学生把刚才老师问过的三个问题重新问一遍,其余同学根据第5自然段作答。

第6自然段教师则让同桌按照上述三个问题互问互答。

师:到现在为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这三个自然段都先写了天空中出现什么,再写形状,最后写变化。

教师从“扶”到“放”作好铺垫,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写法特点。

3. 牵线搭桥——巧用课文间的可比层面

一篇文章、单元的教学,对其他文章、单元的教学都有借鉴意义。加强课文间联系,能使学生从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所学内容,从而使教学达到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局部性、整体性的统一。

《江姐》一文中“瞥”字的理解。

师:江姐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心惊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夏明翰英勇就义》中,夏明翰痛恨敌人,藐视敌人,作者也用了一个“瞥”字,比较这两个“瞥”字的区别?

学生查字典,读课文,议论纷纷。

生:我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瞥”字含义不一样。夏明翰瞥了一眼,这里表示看不起敌人,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含贬义;江姐只瞥了一眼,这里表示江姐很快看了一下,说明当时情况紧急,不含贬义。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个“瞥”都是“很快地看了一下”的意思,但感彩不同。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多联系,多比较。

参考文献

[1]韩蕾,黄秋华,刘红.阅读教学一二三[J].语文学刊,2005,(06)

[2] 李建军.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体验的生成[J].语文建设,2004,(03)

上一篇:浅析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 下一篇:试论游戏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