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

时间:2022-01-28 08:22:47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

摘 要: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关键词: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认知;隐喻;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204―03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雷可夫&约翰逊(Lakoff&Johnson 2006/2009)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解释,我们的思考是根据从日常生活所经历过的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进行的。只有存在隐喻,才能存在抽象概念。没有隐喻就没有抽象概念。比如,对“Love”来说,如果没有和“魔法、魅力、疯狂、缺陷或养育”等联想的隐喻,不就容易完美地表达“Love”①。这意味着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隐喻性思考。隐喻性思考是无意识地发生起来的。因此,可以说我们在通过隐喻推导出的抽象概念中生活着。

为了理解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隐喻性,我们首先必须理解意像图式。意象图式是认知语义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对意象图式分别下了如下定义:约翰逊(Johnson 1987):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效应。吉卜斯&科尔斯顿(Gibbs&Colston 1995):意象图式一般可以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中运动的动态模拟表征。奥克利(Oakley 2007):简单地说,意象图式是为了把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吴为善(2011)指出意象图式有如下特征:1)意象图式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模拟。2)意象图式属于语域的范畴。3)意象图式具有正负参数。4)意象图式具有静态与动态特征。②本章根据雷可夫&约翰逊(Lakoff&Johnson)的意象图式的研究进行分析。

意像图式是由约翰逊(Johnson 1987)提出来的用语,其指在人们的身体动态、事物的操作、知觉的相互作用里反复的模式。他指出了图像图式的四种特征:1.意像图式是虽然具有图像性,但它不局限于视角的图像。它可以认识到在触觉经验上的图像图式。2.意像图式具有图式性。所谓图式,把经验抽象化或构造化之后能得到的知识。因此,意像图式是将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经验形成的影像更抽象化或构造化的知识。3.一般意像图式受通常知识的影响。4.意像图式不但是组织经验和理解事物的结构模式,而且是一种组织化的连续再现的构造模式。③

昂格雷尔&斯契密德(Ungerer&Shmid 1996)说:“意像图式是与我们的世界经常相互作用的基本的认知结构,它不应该理解成抽象的原理,而应该理解成比具体的范畴和原理更为基本的精神图式。在意像图式之中有几种图式:容器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经络图式、连接图式和尺度图式。其中,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可以说是与经络图式有关的句式。”④

约翰逊(Johnson 1987)认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的与空间连接的经络。比如,在我们早上起床之后就去卫生间或去厨房或从家到商店去,进一步扩展,可以说在从地球到月球之间也有经络”⑤。这样的经络事列具有三个共同的因索;出发点-到达点-连接出发点和到达点的场所。约翰逊(Johnson 1987)用下文图示揭示了经络图式的性质:

A B

首先,“离开A到达B”意味着A是出发点,B是目的地。这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用隐喻可以表示一个状态和另一个状态,而且可以是一个移动的扩展,变化前是出发点,变化后是到达点的隐喻。其次,他认为虽在经络中没有单独的方向,但某一个物体或人为了通过经络,不得不附加方向性。再次,我们可以想象这一条线的空间化是我们理解时间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就人们经过一个通道来说,这意味着时间流动的意识。因此从经络图式角度来看,把动词看做移位的驱动力,把它前后的NP1和NP2可以看做移位前后的出发点和终点。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出发点是在主语或说话人(认定者)的控制下进行的。在“你把那个杯子拿过来”中,通过“拿”的作用,“那个杯子”发生了移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那个杯子’是在主语的控制下发生移位的。在主语的控制下的对象是受到主语的行为影响之后,达到产生某种状态变化或结果的阶段,这就是终点。如果换做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如“我把他当做好朋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和“好朋友”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在认定者(我)的主观意识作用下,“他”移动到“好朋友”的位置。因此,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可以看做是一般移位句的隐喻,它们的共同基础是经络图式。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式除了具有物理空间移位“投射(mapping)”到心理空间的隐喻性以外,同时具有施事(认定者)的主观认定性,即施事对“把”字宾语暂时赋予一种新的认识。因此,该句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在张黎(2007)对“把”字句的研究中,他认为“把”字句是“一个有层次的复合命题,其最外层是说话人对N和S之间的缘由关系的主观认定,其中间层是‘事象界变’S,其底层表达的是有界变关系的、表达客观事象的单纯命题S1和S2。‘把’字句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N和S的关系上,‘把’字句的事象界变性主要表现在S内。”张先生还说“N(主)和S(把字宾语)分别代表有‘主观认定’的事象,其中,N代表说话人所认定的、与S有‘缘由’关系的主体,S指被‘主观认定’了的、由两个命题组成的、有变化关系的事象。‘把’字句的作用就在于说话人在陈述一个变化了的事象S时,同时认定了其同N间的缘由关系。”张先生对事象界变的解析是:N1―〉事变缘由,把―〉潜性主观认定,N2―〉变体,XV2(C/O)―〉结果性界变。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把”字句的主观性所在就是它具有“主观认定性”。如,“我把作业写完了”和“她把孩子说哭了”中“我”和“她”就是事变缘由,“作业”和“孩子”相当于变体,“写完了”和“说哭了”是结果性界变。

沈家煊(2002)指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达“主观处置”。他认为:“‘主观处置’的概念不同于‘宽泛意义上的处置’,‘主观处置’的核心是‘说话人的认定’。”⑥不管说话人或施事者是否处置“把”字宾语,认定对象,都可以使用“把”字句。如果说话人或施事者不认定“把”字宾语,就使用动宾句。他将“把”字句的主观处置义的主观性理解为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

在下面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主要通过沈家煊、Lyons、Edward Finegan 三位的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心理认同“把”字句的主观性。

1.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视角

“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⑦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体”(aspect)。但在汉语中动词“体”标记不是像英语那样丰富多彩。一般汉语用“了、着、过”来表现过去、过去完成、现在进行、动作结束、动作完成等。下面我们探讨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视角如何表现出来。例如:

(①)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②)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了。

例(①)表示说话人“我”对“他”的主观判断,可以理解为一般性、经常性的看法。但例(②)是说话人“我”经过某种事情,把“他”当作老师了。即以前没把他当作老师,但现在把他看作老师。虽然表示一种“我”的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似乎强调一种状态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与句尾的“了”字有关,因为句尾的“了”可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张斌2007)。因此,上面两句虽然都是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但是它们带不带时体助词“了”,所表达的说话人(认定者)的视角也是不同的。

2.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

库诺(Kuno 1977)认为,在语言学之中说话人的“情感”是与“感情移入”有关。⑧就感情移入而言,是指说话人在文章中把自己记述的事件和参与者结合起来的现象。

(①)他是我的老师。

(②)他应该是我的老师。

(③)我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下面我们分别探讨一下上面三句话中“感情移入”程度。第一个例子“他是老师”:表示完全的客观事实描述,不带感彩;第二个例子“他应该是老师”:蕴涵说话人的一点推测;第三个例子“我把他当作老师”:强调说话人的主观认定,焦点在于“我的老师”。也许“他”根本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但是在说话人(我)的主观认定下,“他”便成了“我的老师”。因此,上面三句话中的“感情移入”程度一个比一个高。

沈家煊认为“移情”主要指心理上两种不对称的东西,在心理上有着情感量上的不同:同情、钟情和厌恶。

根据库诺的“感情移入”的说法,我们可知在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中说话人或主语的移情如何表现出来。本来这类“把”字的宾语,它们具有客观性。按照沈家煊和张黎先生的“把”字句基本的语法意义就是说话人或主语的主观处置,我们便可以得出说话人或主语(认定者)与“把”字宾语之间存在主观认定的关系。一旦,进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把”字的宾语NP1受到“把”和“V成/为/作”的影响,产生了移情,产生的移情便通过N2表现出来。因此,NP2自然含有主观性,即NP2就是说话人或主语想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并且说话人或主语的心理判断的焦点都在N2上面表现出来。

3.心理认同类“把”字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

沈家煊(2001)认为,说话人的“认识”主要与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例如:

(①)他应该是老师。

(②)我把他当作老师。

前一个例子中含有情态助词“应该”,它是一种模态(modality)成分,体现的就是说话人的一种认识。“应该”强调推测,这种推测当然来源于说话人的认识,也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性判断。后一句中虽然没有沈先生所说的情态助词或情态副词,但是整个句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该句是句子主语(认定者)的主观看法,即“他”即使不是老师,但是由于主语对他的学识或才干等的认识,仍然认为他可以作自己的“老师”。这种主观上的认定与自己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实际上表达了主语或说话者(认定者)对“把”字宾语的一种新的认识。

总之,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在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心理认同类“把”字句式除了表示物理空间‘投射到’心理空间的隐喻性以外,同时具有施事和“把”字宾语是缘由关系的主观认定的意义,表现说话人对对象的判断或评价。心理认同分类“把”字句的主观性在说话人与“把”字宾语之间存在主观认定的关系上表现。如果进入“S+把+N1+V成/为/作+N2”的句式,“把”字的宾语N1受到“把”和“V成/为/作”的影响,产生了移情,产生的移情转移于N2。

注释

①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2006/2009年,第109页。②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③④⑤Mark Johnson《The Body in the Mind》,2000年,第72―75、104、107页。⑥⑦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⑧参阅Kuno,Suzumo 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年。

上一篇:“水中死亡”的文化意蕴 下一篇:金代女真皇族谱牒文化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