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较研究

时间:2022-01-28 04:07:14

中日韩三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比较研究

摘要: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综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理论。在比较中日韩三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作者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表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差异,提出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公允价值研究领域存在着区域性合作的共同课题,并就加强合作的路径安排提出了笔者的构想。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允价值;国际趋同;区域合作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为,公允价值(fair value)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的SFAC 7中定义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自愿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2006年9月19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虽不扩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了更好的指南,财务报表编制者在按照其他准则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时,都应当遵循该准则。该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该准则确定公允价值所需的输入数据的差异为标准,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级次:(1)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2)根据除第一级次的报价外,可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证据;(3)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证据。这些证据应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上,应包括企业在计量时可获取的最佳信息。

以上定义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本质是一样的。这包含了以下几个信息点:第一,双方在自愿、公平的条件下进行交易;第二,价格是双方达成的,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会形成公允价值;第三,存在交易前提,这里的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现行经济情况对资产或负债影响的市场评价,公允价值变更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这些市场评价变化的情况。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了其期望现金流量按与风险相称的市场报酬率折现的现值。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基础观,它不受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持有资产或负有负债的特定企业和资产或负债的未来使用的影响,公允价值不仅仅反映管理层取得或销售资产和发生或清偿负债的决策,而且反映其继续持有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决策的影响,而历史成本基础计量却忽略了此影响,而且,按公允价值报告所有金融工具将减少现有的混合成本――公允价值金融工具会计的异常。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也是具有可靠性的。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曾特别提到: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使用合理的估计,是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不断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FASB的论述相关性中的反映真实性指出,“可靠性并不含有肯定或精确之意,实际上,装点得具有这些质量而确实不存在,反而是可靠性的否定”。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measurement perspective)意味着,财务报告的表内部分将大量使用公允价值,它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该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他们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应承担的义务。虽然这种计量观不太可能取代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基础,但现实情况是:相对历史成本基础信息,财务报告的天平正在向公允价值基础信息倾斜(William R.Scott,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2003)。

公允价值应用领域的扩展,带来了计量属性发展的机遇期,因此,比较中日韩三国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状,对于进一步开展公允价值研究工作和进行区域性趋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日韩三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表述

(一)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表述。2006年2月,财政部颁发了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和在其指导下的具体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在中国概念框架关于会计计量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概念框架对计量属性做出重大调整,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明确了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给出了公允价值在概念框架的定义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的计量属性在概念框架中加以表述后,在具体会计准则中运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目前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其中有17个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涉及范围相当之大。尽管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和苛刻的限制条件两方面(王乐锦,2006)。

(二)日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表述。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于2004年7月公布了其基本概念工作组提交的研究成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讨论稿)》,在其第五部分对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进行了论述。讨论稿“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部分中,概念框架区别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分别说明了各自适用的计量属性,其中以资产的各种计量属性最有代表性,以下以资产的计量为例,AB―sJ列示的五种计量属性分别为历史成本、市场价格(概念框架特别说明在日本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即公允价值是不同的两个术语)、现值、可收回金额和受托投资净资产金额。概念框架中指出以上计量属性着重体现计量与实体投资的关系,每种计量属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应用方法。在现有的日本准则中,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公允价值)两个术语用途不同,市场价格仅用于存在的资产市场。市场价值被用做公允价值的同义词,包括可观察市场价格和估计的市场价格。概念框架对资产的现值计量属性分为两类:一类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处于不断修订中的现值;另一类是未来现金流量经常被修订而折现率固定的现值。第一类具体又可以分为在用价值(value in use)和公允价值(fair value)两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被视为用现值技术估计的市场价格,作为现值技术的一种应用,公允价值指一种在计量日由一般市场参与者估计的现

金流量用折现率折现的价值。概念框架中又进一步指出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在计量日测量资产价值的市场价格不存在时作为市场价格的替代具有积极意义。

(三)韩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表述。2003年12月4日,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理事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概念框架),此概念框架是叙述财务报告有关领域依据的公认原则的整体体系。该概念框架对现行会计惯例中的会计计量属性予以重新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账面净值、可变现净值和履行价值,在这种重分类中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方法,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并在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刘永泽、梁爽,2006)。

三、中日韩三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表述的差异分析

将中日韩三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表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在如下两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三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不同。中国概念框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日本的公允价值定义为,一种在计量日由一般市场参与者估计的现金流量用折现率折现的价值;韩国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可以看出几个定义中,中国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的定义趋同度最高,具有鲜明的国际趋同特征。

(二)三者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考虑不同。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充分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中国国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迈出了会计国际趋同实质性的一步,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由于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尚有一定难度,可靠性也有待提高,所以中国财务概念框架体现了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原则。日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了与投资主体相联系的计量模式,在具体计量方法中采用了特殊环境条件的计量属性选择。公允价值作为现值技术应用的一项目标,处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存在不断变化的假设市场中的一项专属计量属性,应用范围突现局限性,过分地约束了公允价值的应用领域,这主要与其融资环境有密切关系,即对债权人特别是银行金融业这一特殊身份的某种妥协存在高度相关性。这种妥协导致的经济后果表现在公允价值的应用上具有很强的范围约束性,约束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值表现。韩国概念框架强调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其计量属性分类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主要特点是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以此取代了IASB概念框架中的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然而,在资产负债最初取得以后,往往很难取得公允价值的资料,难以公正地对标的价值进行计量,因而采用公允价值在实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郑基英、崔顺姬,2006)。

四、中日韩三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的路径选择

中日韩三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公允价值这一价值计量属性,虽局部有些差异,但从国际趋同角度看,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充分体现了趋同的方向性原则。只是由于三国的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公允价值的应用基础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三国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领域仍有非趋同因素的课题,这就要求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联合工作组这一既有的机制下,加强必要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公允价值的区域性趋同远景。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伴生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趋势,制订全球通用会计准则并促进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而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供了现实操作的可能。2005年9月6日在中国西安开始举行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并于9月12日了《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西安会议备忘录》,明确表示将积极支持会计的国际趋同,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实现制订一套高质量的、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的最终目标所作的努力。有鉴于此,中日韩三国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取向上,在依据三国各自的会计计量发展环境基础上,可适当借鉴IASB和FASB的研究成果,积极务实地开展在中日韩三国区域合作基础上的国际趋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国际会计趋同有实质性趋同和形式上趋同两大特征,区域性趋同也同样存在。在区域性趋同的形式上和层次上,依据中日韩三国现有的合作基础,可以有以下几个可供选择的会计研究合作的路径安排。

1 充分利用现有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制度,考虑建立一系列专题性的技术研究小组,由三国准则制定机构抽选在公允价值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家组成,主体负责三国公允价值概念、要素、应用方法的研究。目前,三国的准则制定联合工作小组将公允价值研究工作交由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领域存在着会计环境的差异,虽然三国的公允价值研究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趋同,但是单有一个国家来承担这项工作,不利于三国关于公允价值研究的区域性趋同乃至国际性趋同。为此,应建立以三国专家共同合作的技术研究小组来承担公允价值的研究工作为宜。

2 在专家小组的路径安排下,可以设立国际专家咨询团,考虑借用IASB和FASB的关于公允价值最新研究成果,增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性。

3 根据当前公允价值应用最契合的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领域,三国联合工作组应设立关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技术专题项目,作为现实突出研究项目。

4 按照公允价值的发展态势,有必要在技术小组中设立未来公允价值研究专题,考虑未来的适应性,争取在可预见的将来引领国际公允价值研究领域的发展,以期取得公允价值国际趋同的新发展。

上一篇:企业合约与利益相关者适用型财务报告体系 下一篇:总量均衡区间及其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