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时光,从容人生――读朱自清的《匆匆》

时间:2022-01-27 01:47:38

匆匆时光,从容人生――读朱自清的《匆匆》

摘要: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他对日常生活朴素平淡的书写透着浓烈的情味,潜隐着深厚的理趣。

关键词:朱自清;匆匆;时光

从孔老夫子站在河边长叹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开始,古往今来,人们都在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流逝的迅疾。当然,出发点和价值观各不一样,凡夫俗子为生存享乐而恨时不我与,哲人志士则因想有所作为而惜时如金。人们害怕时不待我,无数次思考过如何珍惜时光,也无数次描述过时光。但很少有人能像朱自清这样,用一个小小的散文文本,沟通古今,融和物我,对比有限与无限,把这不可捉摸、不可直观的时光描绘得如此细腻真切、隽永而又深蕴理趣。让你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去真真切切的感受,让你在平平常常的观感中产生强烈的震撼。

朱自清的《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已。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的力量,颓废的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毁灭〉》)。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在《匆匆》中,作者先用一系列物象呈现来比衬,且反复咏叹,传递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无限伤感和深深的不安。“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组物象是很美很可爱的,燕子、杨柳和桃花,是青春的使者,是活力的象征,是美丽的代名词,也是人们一年中的期盼,一年中的最爱。虽然人们常常为它们的离去而伤感,但它们毕竟是一年一度,依时而来,给人们带来惊喜,带来快乐。但人生不两回,青春不长驻,日子一去不复还。作者化抽象为具象,用极为纤巧婉丽的、诗一般美丽的文辞,描摹出一组如画一样美丽的物象,造成一种意境氛围,形成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让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陡然生发一种强烈的伤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种理趣。

与此同时,有关时间的抽象的思考,作者运用描述代替议论,向读者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其中有的是用巧妙的比喻,新颖的想象,呈现出一种虚化的感觉性画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情境很淡,但意味却很浓,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与惆怅。有的是借助于具体的物象,用拟人化、情趣化的描写,展示一种具体的生活实感画面:“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伸出手遮挽时,他又匆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作者借太阳这个可感物象,并使之人情化,把无形无影却又“逃去如飞”的时光写得可触可感。而且是追逐递进的文句铺展,从洗手――吃饭――凝眸默默――遮挽,一层比一层紧凑,一层比一层更具震撼力。在平常中不经意时光流逝,当你意识到它的流逝而叹息伤感时,它又在这种叹息伤感中消失。轻轻巧巧地描述,却是深刻而有强度的警示。而且,在叹息中对时光流逝所感受的伤痛比平常的无意识、无感觉更能震撼人。同时,作者选择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来清清楚楚地展示时光流逝状态,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的亲身经历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惊异之感,这就是作者的特殊本领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来去之间,作者感觉的是一种怎样的匆匆呢?当作者的笔锋从对时光的普遍意义的思考转向自我审视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了作者这样的述说:“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没有声响,没有踪影,“只有徘徊”苦闷。据此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所感觉的“匆匆”,不是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伤感,也不是李白的放达与自信――面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仍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朱自清是在对自己的人生作一种实实在在的反省和自勉,是借描述匆匆而过的时光来抒写自己彷徨苦闷的心境。年轻的朱自清和当时许许多多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光明,追求进步。在那昏乱的年代里,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前进的路,他们苦闷彷徨,徘徊犹豫,但他们又不甘寂寞平庸。这种时光匆匆飞逝与自己的逡巡徘徊是多么不协调,所以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极为矛盾与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更主要的是来自于作者对人生的价值与时光的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是一个看似平常而思之肃然的问题。作者没有回答,但答案是明确的,肯定的。朱自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作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以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于是这一问,开拓了文本的新境界,使文本在美的意境意味的层面上,更加深了理性哲思的蕴涵,增加了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教益和警策。

《匆匆》全文以问题为线索,自然流畅。作者用一连串人们十分熟悉的平常事作喻,浅显明白,把珍惜时光,珍惜生命,追求光明的道理质朴自然地告诉了读者。朱自清就是凭着他对人生价值、时光价值的这样一种深刻体会和执著追求,以及他认认真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从从容容地走完充实的五十年人生道路,留下了满园桃李,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著述,留下了他宁折不弯的不朽英名!

作者简介:

杨雪,女,1982年11月,湖南岳阳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高宴未终曲 谁能辨经纶 下一篇:关于渝东南土家雕刻的现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