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台词范文

时间:2023-11-13 12:44:47

匆匆那年台词篇1

一、何为“青春’,何为“怀旧”

追根溯源,青春电影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开始发端的,20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本影评家首次提出[2]。青春是电影艺术在任何时期都要呈现的永恒主题,也是在众多类型电影中能满足年轻人观影期待的一类电影,主要是以青年人为主体和表现对象,描述其生活和心理状态。然而青春也有许多形式文本的展示,近年来怀旧题材的青春题材电影文本较其他类型大受观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离不开导演对怀旧风格的营造。

怀旧(也称为怀乡、乡愁等),英文的对应词是nostalgia。从西文词源角度考察,nostalgia源于希腊语的nostos和algia。Noostos是“返回家园”之意,algia即痛苦的状态,连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后发展为病理学用语,又指“相思病”,包括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情绪等情绪的疾病;及至近代,“怀旧”的含义已经逐渐远离医学等应用范畴,指向个人的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当做“某种人类疏离(estrangement)的基本状况”来谈论。[2]现实生活的缺失和快节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也是怀旧产生的重要因素。在面对惊慌失措和未知的未来面前,人们往往选择对已经逝去的岁月时光进行怀想而得取心理安慰,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怀旧给人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性,通过对那些过往的、色彩斑斓的、表象的重现,它营造出种种近乎真实的历史幻象,把观众带入到自己对过去的个体经验中去。这个过程中无疑会有作者的痕迹,但这里要强调的是读者的参与性。这个“参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作者意图的“机械式”接纳,而是一种掺合了读者的个体经验的主观接受与共鸣”。[3]

二、热衷怀旧消费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消费主义借助市场化进程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4]以中国的现状而言,文化消费者本身是多层次的,大众的流行文化可能并不高雅但大众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娱乐和休闲方式。人除了政治的,社会的属性外,还有私人的,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属性,当人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丰富后,人的自主性,自律性也会相应提高。[5]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着巨大改变,社会构造,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当人们的怀旧心理转化到消费活动当中,“怀旧消费”也就应运而生。[6]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快节奏,多变动,高竞争,过度紧张。人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压力增大,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因而对情感的需要日趋强烈,在消费领域中直接表现为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趋向。这种趋向表现在商品上,要求借助商品实现其寄托情感、展示个性、交流沟通等感性消费的需要。[7]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怀旧消费体现在消费群体对某一年代产品的追忆,比如“80后”的“梅花牌运动服、海鸥相机、回力胶鞋、蜂花洗发精等等在淘宝上也掀起一场复古风。在电视剧、电影、音乐等视听文化领域,蓝精灵、变形金刚、奥特曼、水冰月这些卡通是80后童年的符号。央视春晚小虎队再次相聚重出江湖演唱熟悉歌曲,让那个年代的观众们飙泪感动。无论是《80后》、《致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刚上映的《匆匆那年》,能够获得观众飙泪捧场,究其原因之一是一种特定时期情感的祭奠消费。这几部影片将青春与90年代末至新世纪的中国历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乡愁,一个建立在种种流行消费符号基础上的轻盈的时代,这是80后青春怀旧片盛行的根本秘密。[8]

三、唤起观众“匆匆那年”的集体记忆

集体无意识理论是荣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心理是由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的。他指出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存在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机体存在以来,亿万次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心理沉淀,它经由种族遗传的方式传达给个体。它将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分为许多种,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消费的集体从众参与。集体无意识包括情感认同和原型建构两个部分,我们拥有相同的成长经历,比如青春的阶段,因此会因为他人的青春经历而移情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情感认同的效果。情感共鸣和认同是吸引观众观看电影文本的一个重要吸引点,根据数据调查,50%的观众认为这些青春怀旧电影吸引他们的地方是“那一段青春”,就如《同桌的你》的宣传语“同哭、同笑、同青春。”网络上流行的80后怀旧话语,主要表现为各种暴露年龄的流行文化符号集锦―童年游戏、玩具、电视剧、动画片、语文课本、英文课本、流行歌曲、明星、零食等等,引发同龄网友的集体记忆狂欢。

认同的焦虑和认同的危机在每一代人中都始终存在,每一代的青年人可能都会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转型期,如我国学者所说:“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如此地困惑不解”。[9]从《致青春》到《匆匆那年》,80后无疑是最大的观影主力。影片中那些有关校园的回忆,成为已过或将过而立之年的他们,最美好而温暖的回忆。成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期,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压力,生存危机带来的焦虑如影随形,80后门走出校园的经历并非都那么美好。无论是青春岁月那青涩而美好的初恋,还是步入社会后的悲凉无奈的选择,青春怀旧电影用最敏感的的记忆触碰着他们的过往曾经和人生阅历。他们的生命充满挣扎和失落:学业、工作的竞争,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沉重压力,让他们慢慢无奈的输给现实,放弃梦想,没有浪漫的生活情调,也没有时间浪漫。

(一)叙事主题:现实照进青春,变为记忆

《致青春》、《同桌的你》以及《匆匆那年》都有着相似的开始及结局。唯美的校园爱情,烂漫放荡不羁的青春开场,滑稽幽默的打笑噱头,男女主角虐心的情感纠葛发展,毕业成熟后的遗憾错过。《致青春》为这类电影精彩开场,虽然《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有着与《致青春》一样的剧情发展模式,却依然获得观众认可,综其缘由是触动观众的永恒主题:青春与爱情。

《致青春》中郑薇在晚会上那首《红日》的激情告白,《同桌的你》林一与周小栀在婚宴上的深情坦白,《匆匆那年》中,陈寻对方茴的声声呼唤,都成为影片的经典之处,让观众情绪达到起伏高潮,泪流满面。让观众记忆起自己的那段逝去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的的“匆匆那年”,以及不曾忘记的“同桌的你”。

(二)电影语言:怀旧青春的奇观化呈现

大多怀旧的盛行都离不开形式媒介,视觉形式化是现代怀旧形式化的主要表现。[10]《致青春》被媒体称为“内地十年来最好的青春片”,电影粗减版被北京电影学院评为99分,创该校导演系硕士生毕业作品历史最高分。真实唯美的怀旧情调的“电影化”呈现,承载着观众们怀旧情绪的消费。“美是客观现实带给人类意识的一种主观经验。”作为个体情感体验的怀旧之美,强调将回忆作为审美心理基础,将感伤之美与彼岸之美作为审美心理指向,[11]怀旧审美的特质也同样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电影理论家贝尔?巴拉兹认为“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将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解释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对电影影像的感受,除了消极地依靠视像残留原来的生理作用外,还存在着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制片者的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12]不论是《致青春》、《同桌的你》还是《匆匆那年》都在道具与画面处理上体现那个年代的印记,将怀旧情调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致青春》中,主创团队为了契合时代背景,精心挑选了独属于当时的特定物件向那个时代致敬,为此由赵薇带领工作人员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摆起收购90年代物件的地摊儿,拍摄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大陆式青春的追忆影像。上下铺的宿舍,随处可见的当年几乎人人都有的回力帆布鞋、梅花牌运动裤、牛仔背带裤和时髦的中分发型,红白游戏机和BP机,这些那个年代的道具随意的流露着幽默的情趣。

剪辑控制着影片的整体节奏,声音同样决定着影片的节奏。在《致青春》中,音响体现着影片的真实感,音乐则承载着时代气息。绿皮车行驶的声音,新生入学时广播里的声音,女生宿舍楼里的吵闹声,宿管大叔煮鸡蛋的声音,电视机里传出的《新白娘子传奇》的对白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自己曾经的生活中,真实而鲜活。在女神阮莞第一次出现在荧屏,走在大学校园里,山羊皮乐队演唱的《So Yang》作为背景音乐伴随着男生的口哨声响起,与快节奏的跟镜头完美结合,让人内心震撼。山羊皮乐队是青春的代表,代表着70、80后一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也呐喊着这一代人对美丽青春的怀念与向往,向往那种无所畏惧的潇洒人生。

四、新时代消费群体的“致青春”

(一)青春消费主体―“80、90后”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中国青春电影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青春电影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新一代的电影人正痴迷于更加自我的青春叙述,展现残酷或无聊的青春经验和成长的精神历程,因为影片受众群的接受需求与兴趣的不断变化,也使得青春电影业在渐渐地产生变化。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中国电影不但票房在稳步的增长,同时电影观影的人次也在逐渐的增多,在当前的观众群体构成中,年轻的80后与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电影消费的主体,从近年来众多的现象级电影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轻的电影消费者正在用他们手中的电影票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和走向。正是因为电影市场中有一大块属于年轻人的市场空间,所以主打青春题材的电影就成了迎合这部分观众的最佳选择。根据艺恩咨询年度报告,19―30岁年龄段在2013年、2014年正是中国观众的核心观影人群,可见低龄化观众是青春电影的消费主力。和以第六代导演个人特色鲜明的青春电影相比,近年来国内出现的青春电影逐渐淡化个人色彩和时代特色,开始更加追求受众的群体体验。

(二)消费青春主体的核心―女性市场

观众群体定位上找准目标,那就是专攻女性市场。数据显示,如今女性对票房的贡献比已超出50%,七夕档、三八档更是女性表现最佳。今年上海电影节上,主办方组织的论坛《如何让电影征服“她”》,直接阐明女性观众是如今电影消费市场主力军。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匆匆那年》,这些青春片无不吸引了大量女性观众,《致青春》票房达7亿,《中国合伙人》票房达5亿,《同桌的你》票房也达4亿。此现象出现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女性目前已构成电影消费的主力人群。特别以年轻女性为目标观众的电影,具有相当可观的市场潜力。增强最近的《匆匆那年》也是针对女性观众的代表性影片,这几乎成了研发青春片的一条最佳出路。

五、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电影营销在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也越为重要。在电影市场最前沿的实践环节,电影的营销理念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改变。病毒营销、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新鲜词汇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也为电影市场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一)明星效应

华语乐坛天后级人物王菲献唱主题曲,为电影迅速预热;赵薇借助好友黄晓明制造话题,呼应“青春”主题。导演赵薇,曾经的“小燕子”本身就是对青春的记忆。这些都为《致青春》做了有利的前期宣传。不仅《致青春》这样,《同桌的你》在高晓松高校行的活动中对该影片进行宣传,将自己的歌曲与这部电影串联在一起进行宣传,影响力极大。《匆匆那年》王菲主唱主题曲则也成为该电影的宣传亮点,勾起观众的回忆。因此观众在看影片前会发出“致那年的小燕子”、“匆匆那年的天后”的声音,赵薇和王菲也代表着80、90后这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二)新媒体宣传平台

电影作为一件商品,跟其他商品一样需要系统的营销方式及营销平台。媒体营销是电影营销中很重要的一种,包括广播、杂志、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兴起后,网络很快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手段。它传播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大。这些优点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从新媒体方面的传播来看,社会化、本地化、移动化所形成的即时化传播,可以通过互动、分享等行为获得来自受众的反馈。

微博是一个新兴的、重要的新媒体。电影的微博营销信源一般有三种:电影的官方微博,名人微博,专门的营销账号。电影官方微博及时动态并且做好互动,官方微博在花絮和海报的内容和形式上也非常注重开放性和话题的吸引性。通过微博大量剧照,以及电影筹拍、开机等全过程引起大家注意。电影中台词、剧照、精彩片段预先推向网络,还有对“青春”概念大规模的媒体营销,使全民参与到电影的宣传当中。

《致青春》开机之前建立官方微博,在一年多的运营时间里发了2000多条微博,几乎记录了电影筹拍、开机、制作、上线的全过程,积累了不少粉丝。《同桌的你》也发起新媒体营销话题即“人人找同桌”。将“425一起去看同桌的你”这一热门话题进入校园巡回,跟随主创人员进入多所高校进行话题宣传。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时效性,还了大量的视频资料,成为同档期物料数量最密集的电影,而点对点的直接传播极易引起网友共鸣。《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在接受采访时说:“很多电影都只做一个话题,但我们是用《匆匆那年》不断做话题,“匆匆那年老同学”、“匆匆那年你在哪里”等等,每一款物料都会配合一个话题。我们把微博不仅当成一个自媒体,而是一个公众平台来做,这是一个我觉得比物料海量还要重要的一次宣传营销的尝试。”这样接连诞生的电影市场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电影营销上,关注电影营销对于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匆匆那年台词篇2

一位诗人说过,秋天是离天国最近的季节;而他前世的情人则认为,大海,是最接近灵魂的唱吟流浪者。另一个诗人也曾评价过大海,我不信。面朝大海,我获得的是寒风料峭。英国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从小学起,英语课就告诉我们,英国人最愿意谈论的是天气。这可能基于人总是会期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吧。

阳光不再倾洒,它们回家了。可是我愿意留下。我可以在凛冽里瑟瑟发抖,但是那一望无尽的蓝色能给我扑面而来的安定。

有时候会想,我对家乡的思念会不会因为面前的大海而减少?我固执而可悲地相信,海水是一种比空气要真实的介质,它就在眼前,我可以嗅到海风腥咸,而涛声总是不停止单调而充满深意的歌唱,和着耳机里面悠远却又蜿蜒悲伤的小提琴如水一般流过。当寒凉淹没我的手指,我是不是在和我的故土握手?

风很大,我很害怕。我想回家,不知道我此刻在坚持什么,不知道我应该归属哪里。不知道的坚持,让我甚至找不到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

我想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现在,我在进行着一种有点可笑的写作方式。沿着海岸线,一个华丽丽的名词,我走走停停。行走是为了让思绪流通并收集变化。静止可以给身心一个休憩,把我的所思所感定格在一个刻板的白色屏幕上。突然感到我像是一台电视机或者机器人。我有很多的频道,转换时刻可以发生。可是,当被太多的空间层包围,我还知道自己的内心在哪里么?当太多的感情被隐匿,我可以真的不寂寞么?我可以在找到真爱的时候,依旧很好地控制它,不让它像个傻子一样掩面哭泣么?

转换同时在另外的方面发生。在英国的生活,我像一个陀螺在三个地点不停旋转。伦敦,雷丁,还有一个没有中文名字的bexhill(在写它之前先起一个名字:碧旭山――海天蔚蓝,旭日灿烂)。

涛声喧哗。鸥鸟嗡鸣。海风腥咸。牵手的迟暮伴侣。闲庭漫步的鸽子。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是仍在认真尝试的滑板少年。

说到伦敦我便会想起“匆匆”这个词。在巨大喧哗的金属地下通道,每个匆匆的人佩戴着匆匆的脸匆匆地走着。匆匆跟面部的喜怒哀乐无关,匆匆跟脚步的大小快慢无关,如果把“匆匆”当作一个动词,那么这个动作是伦敦人血液里流淌着的,不可避免。

而雷丁是安静的。这里的“安静”喻指的是超出其本义的安静。在雷丁这样大小的一个地方,一切都井然有序:学校,医院,购物中心。从人们鱼贯而入直到离开我的视线,他们都张着嘴,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语,但他们都是安静的娃娃。车水马龙,人流接踵,每每当我站在最繁华的商业街心,周围的一切像加速倒带一般反复播放,我无法迈开脚步,也没有办法停下来。

碧旭山的不可形容是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适当的言辞,当一切的坐标指向美好,我只能用惯性维持我自己。

现在,我能做的只是在三个不同的城市用文字执著地悲伤。匆匆之后的空落和迷失,安静里面的寂寞和惶恐,强烈的在场感却难以言说的当下。

想回家了。最后一次来到海边。最后一次触摸到了海水。

匆匆那年台词篇3

一、让学生在演练中理解词意

要教好学生的语文课应该从最初的字词入手,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还发现很多的语文知识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魅力,曾经我也做过许多新的尝试。例如,“休息”“谦虚”“急匆匆”“思考”对这些词的理解,我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观形象。瞧!表演“休息”的那位学生两手一合,枕着双臂歪着脑袋的面庞,多可爱。还有一位女生合起书静静地趴在桌子上无忧无虑,多么恬静。当学生将“急匆匆”表演成跑步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评议:图上小壁虎到处借尾巴时是什么样儿?要迟到了的学生急匆匆走进教室时是什么样儿,学一学。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急匆匆”“谦虚”“思考”等词义。

学生从在课堂上“演一演”中理解了词意,既调动起了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营造了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既节省了教师苦口婆心的灌输,又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在演练中感知乐趣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池塘、草地、天空、花园的图片资料,请学生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鸟,能把你在池塘里、草地上、天空及花园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瞧,一名小女生迫不及待跑上来,戴上教师递给的小鸟头饰,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多静呀,我可要自由自在的洗个澡了,伸了个懒腰后,做出了洗澡的姿势。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绿油油的草地上鲜花盛开,我和伙伴们一起嬉戏;呀!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好像一匹匹骏马带着我奔跑;嘿!花园真美,五颜六色的花朵芬芳扑鼻,我随着花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着我鼓励小朋友可以站起来大胆自由地表演自己的想象,让大自然的美环绕在学生的周围,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最后要求小学生根据时间、地点、景物以及刚才的表演和感情说一段话,再试着写下来。写好后,他们会害羞地拿给班上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去改。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演练中升华情景朗读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孩子》时,组织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演一演,学生的兴趣更浓。演过两遍后,他们对课文内容已基本记住了。我又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教师读课文,他们演,让其他学生感受教师读课文的感情特点。学生在议论中了解到:第一句要读得轻点,不能吵醒睡觉的小白兔;第二句要想象小白兔家着火时特紧张的情形,读得着急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体会出学生急匆匆地抢救小白兔的心情;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因为小白兔终于脱险了。

学生在课堂中边读边演,悄无声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人人参与,人人表演,读出了情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匆匆那年台词篇4

——题记

傍晚,总爱信步在学校里走走,就如此般漫无目的游走着。茫然的寻寻觅觅,心头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也不免不了会像朱自清那样感叹时光流逝匆匆。六年,看似漫长,却如听过眼烟云,稍纵即逝。我就这样站在时间的边缘,苦苦呼喊着乞求着。“毕业”这个词横亘在心里,有着无限的眷恋与不舍。

在那些往事如歌的日子里回首这悠悠走来的六年,发现这就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是最真切的回忆,短暂而美好。

六年前,稚嫩的我来到这个校园:转眼六年后,我又将匆匆告别它。我真有些不舍,在这里我哭过,笑过。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同窗学友,突然觉得,六年的同窗、身边的朋友,比想象中要和善、可爱得多!星光下的夜晚,每一个都温柔如风。

在校园里,在望一望门口的桂花树,轻轻触及粗糙的树皮,还没等桂花再度芬芳,我们就要离开了。还有一幢幢教学楼,都是那么和蔼可亲。老大楼,小山头,五年级教室,中日友好楼,就如此一个一个年头走过来,有时候,我甚至在怀疑自己,这六年我是怎么过来的?或许正如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许我真的是对母校的土地爱得深沉吧!

有多少老师值得我去留念啊!张老师,陈老师,MissChen,徐老师……。说不尽道不完。语文课张老师开玩笑,逗得大家大笑的情景还浮现在眼前;陈老师严肃的面容,严厉的批评;还有徐老师因为普通话不准而闹得笑话……。一切的一切都太真实,又太虚假,如同幻景,在脑海一闪而过。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烂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快乐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师情。

同窗六载的同学,又要互相诉说离别了。一张网,将我们彼此分散到某个不同的角落,有莫名的将我们紧密相连。于是,我又想起了几天前同学之间匆忙的填写同学录,在这个多雨的六月,一个个来不及遗忘的熟悉面孔。我们在窗台看风景,我们在教室里嘻嘻哈哈,我们在阳台追追跑跑,我们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回家,我们悠悠的跨过了六年。

六月的校园里,充斥着离别的愁绪不论是路上匆匆的脚步,还是匆忙的填写同学录。仿佛都在诉说着六月校园永恒的主题:毕业离别。年年岁岁别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不过今年的主角已经换成了我们。没有灞陵柳絮,没有长亭短亭,有的只是恩师的点点叮嘱,有的只是同学的句句珍重。就在这个六月,我们将各自走向自己的远方。

毕业了,也许我们会会在几年后的同一个夏天,仍然清晰的记得曾经的我们大家的依然倾注这那永不退色的记忆。我们记得青春永不散场。我只愿初见嫣然再见依然。

往事在时间的荏苒里如同落花,终将会一天,时间的脚步会踩去没太过太多过去美好的的记忆,我用着这淡薄的文字,记下生命里最美好的点点滴滴。

匆匆那年台词篇5

松鼠也并非终年都这么玩。有一年,九月底的一天早晨,我正对一株山茱萸的红叶发呆,不知这些红叶是什么时候变红的,怎么会变化的,怎么会那么红,透亮的红。此时,视线外仿佛有个小影子上上下下。转过头来看,原来是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匆匆爬上一棵半枯的橡树,又匆匆地爬下来,忙个不停。原以为它在自己玩呢,其实它在营巢!它每次上树,嘴里都叼着一片干叶子,像扛着一面不胜负荷的大旗。这景象使我想起好多人――我孩童时代辛苦工作的父亲;抗日战争期间,我亲眼目睹勇敢作战的兵士;我求学时代讲书讲得嘴角冒白沫的老师。

不过,我心里有点不解,树顶的洞口附近有好多叶子,为什么这只松鼠不就近取材,非捡树下堆积的落叶不可呢?大概嫌那些叶子太湿吧?

晚上,松鼠休息了,我到林子边拖来一棵工人拔掉弃置的小橡树,绑在一棵大橡树身旁,这样小松鼠要的枯叶就有的是,不必费劲到地上去捡了。

我得意地等着看,看小松鼠利用我给它准备的叶子。早晨的阳光一照到树梢,它就出现了,你猜怎么样?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枯树叶竟然根本不加理睬,一如昨天,依旧是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好吧!既然小松鼠认定只有地上的东西好,我就有办法帮助它。树叶究竟是树叶,怎么能保暖?晚上,我翻出外孙们旧被子里的人造棉,把这些块状的、球状的东西,去混杂在那棵树下的落叶中。

我得意地等着,如果小松鼠够聪明,一定会叼着这又轻又暖的新材料去做巢。早晨的阳光照到树梢,它出现了,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的还是树叶!

我还是不死心。晚上,我找来小外孙扮鬼用的大床单,铺在那棵树下,把落叶全部盖住,上面撒满人造棉球。我得意地想:“没有别的选择,它一定会用我的材料了,我是为它好哇!”想不到一切都白费心机!小松鼠绕到别的树下叼来了落叶。

至此,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失败和愚蠢,只好又像往常一样隔着玻璃看它、欣赏它。它继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忙忙碌碌地叼落叶。到了第十天,半夜里起了大风,一天一夜的工夫,整座树林的树叶都落光了。秋已深,冬天就要来临。不久,大雪会把所有枝叶和橡树掩盖起来。但是我知道,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用最好的材料铺就的巢里,觉得非常放心,

小孙子们放学回来,我搂着他们,指着窗外跟他们讲:“就在这棵树顶的空洞里,住着一只白肚子的小松鼠。”

一份善爱之心的独特表达

韦 苇

写这篇散文的潘人木,是我国台湾省的一位很有名望的女作家,长期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订工作,她编给孩子读的国文教科书和课外文学读物,叠起来早已超过一人高了。我赴台北领奖时,同这位作家见过面,并且亲眼看到大家对她都非常地恭敬。然而我在同她见面前,还没有机会读过她的作品,所以在一本优秀散文集里发现这篇《看松鼠做巢》,就连忙翻开来读。我一边读一边感叹:难怪台湾的作家对她都这样恭敬有加了!一个作家,要受到人敬重,除了文章做得好,还得在做人方面也显出分量来。就是说,散文除了作品有文学魅力,其作者还得富有人格魅力。

松鼠本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谁见了都会喜欢,尤其是看过它的“尾巴竖在空中做圆形旋转,左旋几次,右旋几次”以后,都会觉得它格外地有趣,格外地好玩,格外地可爱。这篇散文的作者在女儿家的早餐室里看了多年的松鼠,可记叙的关于松鼠的有趣、好玩、可爱的场景一定比已经写在散文里的要多得多。但是作者只写“有一年”――记叙了这一年的秋天,她好心帮助松鼠,而松鼠却一点不领情,最后只好承认自己失败和愚蠢的经历。把记叙的重心放在这里,放在记叙一次自己的失败和愚蠢上,这就把一般人可能做到的对松鼠的描写都避开了。愿意帮助松鼠的人世上一定很多,但是这样拿孙子的旧被子里的人造棉去帮助过一只白肚子小松鼠的经验,世上却只有这个作家老妈妈才有了。这位作家老妈妈这么痴心,为了帮助松鼠冬天过得更舒坦更温暖,想出了那样一个“绝招”,绝招中间透露出作家老妈妈一份天真的善爱之心。正是从她天真的“愚蠢”里,我们看到了散文作者做人的原则: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人排忧解难。也正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

写这种文章,就是要让人家看到真实的作者,一个有血有肉、有心肝、有灵魂的作者自己。作者本人的形象应该是越鲜明越好。散文里的这个“我”,不只是看着松鼠有趣、好玩就完了,而是细致入微地体贴到它做巢时“上上下下”忙碌的苦辛,而这种苦辛又让她想起一生辛苦劳作的父亲,疆场上勇敢作战的士兵和讲坛上不辞辛劳的老师。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由此联想到奋起抗击日寇的兵士,这就一下写出了作家自己的年纪,写出了自己是一个阅世很深的白发老奶奶了。还有,散文写到她的外孙,这使人读来对散文中的人和事感到分外亲切。

这篇散文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朴素自然的文字作风。通篇几乎看不到粘答答的形容词,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和拿腔拿调的不良感觉,但是又决不能误以为是作者不会渲染、形容和铺陈。请看,“我正对一株山茱萸的红叶发呆,不知道这些叶子是什么时候变红的,怎么会那么红,透亮儿的红。”这“透亮儿的红”五个字的强调,正可见出作者陶醉于红叶的眼神和心神。再说,作者也不是文风朴素自然了,就没了必要的想象。“那只白肚子小松鼠高高地蜷卧在自己的材料铺就的巢里”,就是作者深秋时节对松鼠越冬情景的一种想象。其中“蜷卧”一词用以描写冬日里松鼠在窝巢中的状态,的确是妙肖传神。

匆匆那年台词篇6

这一年,孟佩杰只有8岁。8岁的孟佩杰从此承担起了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天在上学之余还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在全身涂抹三种褥疮药膏……

“那时候,她人还没有灶台高,每天就踩在小凳子上生火做饭,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但从没喊过疼。”刘芳英说,冬天烧炉子取暖,孟佩杰每天早早起来给炉子添炭、掏灰,每次小手小脸都弄得黑乎乎的,经常来不及洗就背起书包匆匆忙忙跑去上学。但是,孟佩杰从来没有因为照顾养母而耽误学习,每次考试她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让刘芳英特别欣慰。

2007年,孟佩杰初中毕业,刘芳英病情开始恶化,最终瘫痪并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孟佩杰选择在县城设有分校的一家师范类学校学习,这样既不耽误学业,又能更好地照顾养母。

2009年,根据学校规定,在隰县上完两年后,孟佩杰还必须到临汾(总校)再接受3年的教育。这时,孟佩杰做出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学!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养母,她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租了房屋,并向学校申请了走读。孟佩杰每天早上6点前起床,帮养母穿衣服,给她洗脸、梳头、做饭,然后赶到学校上课。中午12点下课后,匆忙赶回家,做饭、喂饭,给养母擦洗身子、活动筋骨、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换洗床单被褥,下午两点再赶回学校上课。放学后,她再匆匆赶回家做晚饭、做家务,服侍母亲睡觉。

转眼间12年过去了。2011年12月2日是孟佩杰的20岁生日。20岁,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尽享父母呵护的年龄。

高贵的灵魂,注定会在磨难中熠熠闪光,网友称孟佩杰为“最美的女孩”。她照料瘫痪养母刘芳英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传统的孝道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性的光辉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展现和提升。一位网友写道:“尽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运面前,我们不能失掉孟佩杰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

今年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21岁女孩孟佩杰成为10位获奖人物之一。

这位年轻的女孩不仅外表美丽,灵魂更美丽。在她看来,“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电视镜头里的她,扎着马尾辫儿,笑容灿烂如花。

颁奖词《致最美女孩》中写道:“……你是一个柔弱的女孩,有着瘦削却有力的肩;年少的你,是母亲的手,是母亲的腿,是母亲头上的那片天。那间陋室,四壁空空,里面唯有真爱环绕;年少的你,是黑夜里母亲床前的那盏灯,是寒风中母亲心头的那份暖……”

匆匆那年台词篇7

那是2008年6月23日,我穿着略显旧色的校服,戴上依然鲜艳的红领巾,左臂上的“三道杠”迎风飘扬,我作为学生代表,登上高高的讲台,为毕业的同学们致词,颁发毕业证书,这一天,我们小学毕业了。

我用深情而又激动的声音与大家一起回忆快乐美好的小学时光,回忆那个让我们难忘的有趣的童年故事,我的声音有点颤抖:“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我们的努力给我们的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感谢同学们带给我的欢乐,同时,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六年来辛勤培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敬礼!”

我举起了右手,用饱含热泪的双眼望着在场的老师,向敬爱的老师们深深地敬了少先队礼,同学们也纷纷站了起来,与我一道向老师行礼,老师被我们感动了,漫步走向同学们,用慈母般温暖的手拉起了同学们的一双双小小的手……

“六载同窗一朝分离,只怨时光匆匆……”我们依依不舍,相互问候和祝福,一想到要各奔东西,心中便闪过丝丝分离的惆怅,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再相聚?小学毕业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踏上一条崭新的旅途去追寻各自的梦想,同学们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梦想?亲爱的老师,您是否还要像过去那样不辞辛苦地批改几十本作业直到深夜?……我们个个心中装满了无数的牵挂。

“老师,我们舍不得您!”不知是谁的一声高呼,激起了全班同学早已在眸中闪烁的泪花,不经意间,同学们潸然泪下,眼里满是晶莹的泪珠,刹那间,离别情,师生情,朋友情……万般情感涌上心头。

看着我们个个“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班主任拍拍大家的肩膀说道:“来,我们一起照相留个影,同学们记住,老师永远爱你们,永远祝福你们!”

“一、二、三、田七!”同学们赶紧扫去离别的愁云,个个露出了原本的纯真而又灿烂如花般的笑靥,倾刻间,时光就在此刻停格,仿佛童年不再离我们远去。

夜空因为点点星光让人铭记,海洋因为滚滚波涛让人铭记,而这一天,因为小学毕业师生难舍之情让我铭记。虽然,毕业之后老师同学都要分离,但我仍然觉得老师同学时刻都在我的身旁,因为,在我今后的求学生涯中,在我未来的日子里,我永远是一只有人牵挂的风筝,老师和同学们总在那一头为我助动,加油!老师、同学们的祝福始终会鼓舞我飞翔,飞得更高、更远!

匆匆那年台词篇8

【关键词】教师 课堂 技术 资源 护航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6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匆匆的生活步调让人很难因为什么驻足。于是上网成了一种习惯,浮光掠影成为了理所当然。然而,当越来越多的网络经典在人们转身的刹那间即被遗忘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网络资源,还能留给我们什么?

作为教师,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重压力让我们总是淹没在大量的作业、试卷以及公文、会议里,于是,匆匆再匆匆,甚至来不及停下来有所思考。教学质量、声明、收入――教育评价带来的急功近利,让我们对网络资源束之高阁。我们对自己说:我太忙,电脑就搁那儿吧!表面上看我们并没有因此有任何损失。可是,没有资源充实的心灵,不是荒芜干涸得甚至常常找不到自己吗?没有精彩再现的课堂,不是寂静枯燥得甚至连自己都觉得无法进行吗?

这个社会,不只是用来奔跑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感受信息技术给予我们的巨大魅力,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这个现代社会之中。于是,在步履匆匆中我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并把它带进我的课堂,还记得第一次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学生好奇惊喜的表情,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此时承载的不仅仅是关于血学业的期望,还有一颗热切的贴近真实、善良与美丽的心,应该带领他们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去领域生命的广阔、丰盈和美满。那节课他们特别认真,正是有了网络这一好的平台,让我能更快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再只凭一张嘴和一支笔了,除了把学校的远程教育资源很好的利用到课堂外,我还有了自己的博客,在闲暇之余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从键盘上跳跃而出,那是一中心灵的释放,还邀请我的同事和学生给我的文章做修改并发表评论,和学生进行最简单的QQ交流,以此拉进我们的距离。我感到利用网络学习交流、思考写作是使我们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路径。教育博客,为我们开展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登陆,便可以进行上网学习。这里,有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有来自一线的教学实践,有普通教师的“网络日记”,也有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有实践中的困惑体会,也有名师“特级”的经验介绍。这里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空间距离的束缚,每个人可以自由地遨游在信息里,采撷自己喜欢的花朵。这里,我们可以与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与专家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与同行切磋教育教学的艺术。当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欣赏朋友们博客或空间的美文佳作,然后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点点思绪在指间流淌,心灵已像花瓣一样张开……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生活空间无限延伸,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惊喜。

教师很平凡,大多时候只能汲汲营营碌碌人生,但人生本就是一本写满了沧桑的诗集,虽然上帝眷顾的眼神偶尔也会定格成千年的传奇,可我还是虔诚的默许着我的希冀和承诺。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知识,让自己适应社会。起初,我只能进行简单的PPT课件的制作。那是2012年的秋天,我有幸观摩了在县里举行的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学科说课活动和市级决赛。可是在决赛中,看到其他选手精美的课件,我惊呆了。甚至到了那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模式三,从此我下决心要好好专研这项技术了。现在,我已经可以自己制作网页了,在去年的重庆市远程教育模式三说课中还获得了二等奖。我明白:活着,就应该是大树,是小草,是繁花,是云彩――信息技术,让千万的缤纷快乐都可以一一品尝。而来自网络资源的积淀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上一篇:面临中考范文 下一篇:过元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