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时间:2022-01-27 05:34:30

地理教学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摘 要: 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给学生一些“鱼”;二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即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教学实质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认识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五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综合法

即用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方法。

地理学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就是由许多地理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再者,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虽然有其主导因素,但往往都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例如,某一河流,可以以雨水补给为主,但往往在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季节,还伴有其他类型的补给。因此,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例如,《中国地理》、《世界地理》、《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有大量有关气候的知识,但初中教材中所讲的主要是有关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高中教材侧重地理事象产生的原因和分布规律,二者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知识递增的有机联系。在辅导高三学生复习《气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尝试综合,将各种有关气候的地理事象及其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展变化的趋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气候知识的“联系网图”。这样,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和简单化。

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空间联系明显的全球性问题。在教学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的大工业集中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空中,增强了吸收地面热量的能力,大气增温,引起高纬度地区冰川部分融化,冰川融化又以海面上升危及岛屿及沿海地区的低平原和城市为后果。这样,引发学生以空气运动、海水运动为纽带,把空间跨度很大的两个地理事象联系起来,揭示环境问题的内涵和人地关系的奥秘。

2.比较法

即在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时段之间,通过对有关要素的比较,找出差异及原因的方法。

地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区域性”。各地的地理事象无不反映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不仅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有地域性特点。比较的方法是区域研究的基本方法。

运用比较法要注意以下两点:(1)比较对象应该是同类的地理事象。地形只能和地形比较,气候只能和气候比较,河流只能和河流比较,国家只能和国家比较,等等。如,长江和黄河的比较,可以从它们的流长、支流、流域面积、水量、水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航运、灌溉、水力等方面比较,这样可以说明长江和黄河的各个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同类地理事象进行比较时,对比各点的结论无论相同还是不同均可进行比较。对比的目的主要是求其异同寻其特点。例如,通过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旱、雨两季特征便清楚了。

至于非同类的地理事象,原则上不应该比较,但为了说明某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地理事象,也可以借用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象与之比较。例如,讲季风成因时,为了说明水陆受热不同的道理,可以借用一块水泥地和一个水塘,进行通俗的对比说明,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比较,对象虽不同类,却是同理的。

3.归纳―演绎法

即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再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的方法。

如教学“南欧地中海气候”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水热状况: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年降水量700~1000mm,最低月气温不低于0℃;找出形成这种气候的根本原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指出两种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所致,交替控制区正是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最后归纳得出:凡是处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都属于此种气候类型的结论。学生掌握了欧洲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后,利用其基本原理和规律,就能够分析其他大洲同纬度地带大陆西岸地区的气候情况。

又如,在自然界中,饱和空气、动力和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少。在学生掌握了这一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流为主,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少雨。西风能带来充沛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可以概括:“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信风干”。

由归纳到演绎,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景下的新问题,就实现了知识间的迁移。

4.图解法

即草绘简易图、表,分析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师除了要用好课本图表以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示意图,配以简单的符号、关键的语言,把教材中的大段内容概括成简明扼要的信息,揭示地理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特征,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证明,语言描述使人认识慢,图表描述使人识别快。

例如简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轨迹,图虽然很简单,但包含了太阳直射的位置、纬度、时间等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各地太阳高度的大小变化、直射次数和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出现的时间等。此图变抽象为形象,变文字为图形,可以运用于各种相关综合题的分析。

5.学科交叉法

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把地理的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联系,不仅能传授地理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两小儿辩日》,我发现学生背这篇古文时总是死记硬背,对于其中的道理根本没有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给他们讲解太阳直射与斜射的原理,并用图示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地向他们说明。

从图解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阳光在直射时经过大气层的路程最短,因而热量被削弱得最少,而阳光越是斜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长,热量被削弱得最多,到达地面的热量越少。“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感觉到对学习语文也有很大帮助,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6.计算法

即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结果或作出定性判断的方法。

教育部新制定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地理部分关于能力要求第10条指出:“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达。”这说明地理计算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将教学中常用的地理计算归纳以下几种:

(1)在地图上利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2)根据海拔高度计算山上山下的温差;

(3)在气温分布图或气温曲线图上计算地区间的温差和气温的较差;

(4)在降水量分布图或降水柱状图上计算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配;

(5)计算两地的时差和日期的变化;

(6)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7)计算各种面积、产值所占的百分比;

(8)计算人口密度、人口百分率等。

地理数据可以反映各种地理要素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和分布特点。学生运用学过的规律、原理,通过一定的运算,求出各种地理数据,是学习地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算的过程是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的过程。

“授人以鱼”比较容易做到,“授人以渔”则是高标准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善于依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只有巧妙地处理好“授渔”与“捕鱼”的关系,化解“有法”与“无法”的矛盾,才能实现地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效性 下一篇:试论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