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忠县林业观光旅游新思路

时间:2022-01-25 07:23:32

发展忠县林业观光旅游新思路

[摘 要] 随着忠县现代工业园区的推进,环境污染日益困扰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重返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呼吸新鲜的空气,观光林业旅游这一新型业态迅速兴起。我县有得天独厚的观光林业资源,施格兰柑橘种植面积已突破35万亩以上,我县森林覆盖率也达42%。涂井乡橘海旅游受到游客青睐,拔山镇金色杨柳以及石子乡八斗台休闲旅游也蓬勃兴起,其林业观光旅游价值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 林业 观光旅游 景区 森林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71-01

一、忠县林业观光旅游发展概况

1.忠县林业资源概况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县境88公里。东经107度3分至108度14分,北纬30度03分至30度35分,东西长66.45公里,南北宽60.15公里。水热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和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森林类型多样,生物群落复杂,特别有利于发展林业观光旅游。

2.忠县林业观光旅游建设已具雏形

近年来,以塑造忠县人文与自然文化理念,通过森林文化建设,将丰富的“巴文化”“忠文化”等历史人文风貌特色与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有机地串联起来,打造一批一流精品工程,让更多的人享受了森林旅游建设的成果,享受林业观光旅游带来的乐趣。

二、忠县林业观光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差异化,特色不明显

林业观光旅游依赖的载体是林业森林,而我县多数林业观光旅游模仿城市公园一般模式,多在林间配有亭榭楼台应景之作,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2.林业观光旅游环境有待改善

高质量的林业观光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基础,有的林业观光景区环境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林业观光景区对旅游的吸引力,从已开发的涂井橘海拔山金色杨柳石子八斗台几个景区看,由于忽视环境保护,景区的废弃物明显增加,瓜果纸屑随处可见。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强林业观光旅游的制度建设,对景区林业观光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3.缺乏林业观光文化底蕴

本来我县柑橘和竹子种植面积大,特别是竹子历来是人文墨客抒怀寄情言物托志的一种植物。然而我县在开放这类林业观光旅游项目时,没有融入忠县的历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人文林业观光旅游景观,宣传上显得有些苍白。

4.投入不足,配套设施落后

林业观光旅游景区的点缀除了林业自然景观外,还需要组织专家学者论证设计,而我县橘海景观,多是农家家庭自发投入,县里很少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由于资金缺乏,道路建设、水管布局跟不上,同时现有的配套林业观光旅游服务的设施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林业观光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5.服务人员缺乏培训,服务水平低下。

林业观光旅游服务者大多是农户个人或是农户亲戚来帮忙,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具备专业服务水平,即使规模稍大的林业观光旅游休闲场所,其服务人员也缺乏足够的岗前培训,遇到大批客流量,接待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三、发展林业观光旅游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市场

要做好林业观光旅游这篇大文章,必须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提高忠县林业观光旅游知名度。同时,要弘扬特色,抓住重点,想尽千方百计拓展市场,完善功能,依托每年举办忠县柑橘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为忠县林业观光旅游发展建好平台。要搞好媒体和平面宣传,做好客流量大、知名度高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宣传广告,营造林业观光旅游发展氛围,扩大市场占有率。

2.统筹安排,从长计议。

一是把我县发展林业观光旅游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列入林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项目,在规划中林业部门要与旅游、环保、国土、卫生、规划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二是立足长远编制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永续利用、保护森林”的要求,探索具有忠县忠文化特色的林业观光旅游文化品牌。三是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林区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到林区观光旅游投资、建设、发展。四是调动社会广泛参与,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向结合,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3.林旅结合 ,突出发展.特色。

发展林业观光旅游,必须要挖掘、整理、升华森林文化和地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以独特的林区文明和林区文化吸引游客。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需求,打造一批层次丰富、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打造力求使旅游者贴近林家生活,吃林家饭、住林家屋,干林家活、享林家乐,可在设施林业模式上拓展功能,力求形象突出。

4.立足科学发展观,倡导低碳理念

发展林业观光旅游必须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规划手段等方面发挥低碳理念,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林业观光旅游中最大限度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减少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上一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防治 下一篇:浅谈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