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民收入现状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2-10-22 09:46:39

宁波市农民收入现状与未来展望

[摘 要] 本文从城乡收入差异、不同阶层农民收入差异以及农民收入内部结构特征等角度入手,深度剖析宁波市农民收入的现状,结合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以及增收过程中遇到的或是将要遇到的诸如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 收入 增长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008-02

一、宁波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1.宁波市农民收入处于相对领先水平

1981年以来,宁波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17元增加到2012年的18475元,31年间增长了 85.14倍,年均增幅达15.42%。其中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51元。2012年宁波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值高出全国10556元,在计划单列市中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2.宁波市农民收入的差异特征分析

特征一:城乡居民差距继续缩小

自2004年以来,宁波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差距比由2004年的2.2630:1缩小到2012年的2.0515:1。

特征二:农户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从反映农户间收入差距的两大指标来看,宁波市农民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态势。一是高低收入组(各占20%)收入差距已由2008年的5.05:1下降到2011年的3.96:1;二是基尼系数由2008年的0.3137下降到2011年的0.3038。

特征三:地区间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2012年市域中心城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高,人均纯收入为20305元;其次为余慈地区,为19165元,南三县最低,为16766元。在涉农的9个县(市)区中,收入最高为鄞州(20831元),与收入最低的象山(16388元)之比为1.271:1,较2004年下降0.049个百分点。

3.宁波市农民收入的结构特征分析

从收入结构来看,宁波市农民收入非农化特征日趋明显。就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构成来看,2012年,宁波市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1023元,占纯收入的比重高达59.66%;从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构成来看,2011年第一产业经营性收入为2574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3.99%。

二、未来展望

1.宁波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未来展望

年初浙江省政府提出,202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目标要比2010年翻番。2010年宁波实现农民纯收入14261元,据此计算,到2020年宁波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18475元的基础上,还将至少增加10047万元,达到28522元。未来8年年平均增速为5.58%。2、城乡一体化建设将为农民增收提供强大动力

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凡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阶段,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源。如80年代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前后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等。就下阶段而言,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深度推进将成为未来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提供动力。二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农民提高就业层次。三是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改革将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势必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1]; 综合上述三点,城乡一体化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动力源泉。另外,一体化过程中对农业的投入,也为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动力。

二是转移性收入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政府和社会已具备能力反哺农村,“清偿”历史欠帐。在城乡一体化制度过程中,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补偿标准的提高,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的提高,都为农民转移收入的增长提供空间。由此可见,未来政府在转移性支付发面还将发挥更多的作用。

三是为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可能。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广阔空间。一是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让更多的农民拥有了股份分红的权利[2];二是通过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壮大农村股份经济合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盘活集体资产,提高股份收益分红;三是规范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分红收入。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的深度推进将为农民增收的提供强大动力。

3.宁波农民增收存在的压力

相关研究表明,宁波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从国际经验看,这一阶段工资性增长动力将弱化,农民收入增速会有所放缓。以日本为例,1955年~1975年20年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民户均收入提高了10倍,但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如1975~1995年仅提高1.25倍,而1995~2002年间则出现了负增长,户均收入从8917千日元,下降到7842千日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业部门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农民从二产、三产中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而后期阶段,由于失去了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增收开始逐步放缓。就当前宁波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我们认为,农民增收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3.1农民收入的高基数

“十五”末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810元,而经过“十一五”以来持续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8475元。一般情况下,基数越高,高速增长的难度越大。

3.2农民转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劳动力的部门间转移将会改变农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的要素状况和分配格局,从而使农民更多的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因此转移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措施。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文化层次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转移渠道将越来越窄。目前,宁波农业劳动力人口已由2003年的22.81%下降到2011年的6.58%。参照日本经验,未来宁波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将持续增大,农业劳动力占比的下降幅度将明显趋缓。

3.3依靠农业增收基础尚不稳固

从2008年以来,宁波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纯收入的增幅波动较大,靠农业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固。调研发现,目前农民种养致富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灾害风险。近年来,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凸显。2011年年初的霜冻灾害,2012年的连阴雨天气,海葵台风,对宁波的种植业、养殖业带来了全面的影响。今年的禽流感疫情也导致了家禽养殖业生产出现不同幅度的亏损。

二是市场风险。一方面市场供求信息传导滞后引发生产盲目扩大,农产品供给大幅度波动,“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另一方面农民农产品销售环节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没有价格话语权。

三是政策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矛盾愈加明显。有调查反映,近郊农民因土地存在被征用风险,不敢进行大量的设施装备投资,影响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推进。另外,中央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虽好,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是其他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农业季节性用工成本高,招工难。技术人才难引、难留。而农村金融机构不足,适合农业农民的金融产品缺乏等问题导致融资难问题的出现。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1.以农业促增收

从灾害风险防范角度考虑,我们认为政府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服务。一是积极拓宽气象为民服务内容,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品种开展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加快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补贴标准降低保费,减少广大农户遭遇灾害的损失。三是建立风险基金,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业生产经营不因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而中断,及时向受灾对象提供帮助。

2.以转移就业促增收

一是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让农村劳动力都进入城市,在经济上是缺乏效率的,所付出的代价也远比让他们就近转移到县城和小城镇要昂贵。因此,我们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小城镇发展优势产业,让小城镇作为未来吸收农民就业的主要场所。二是完善就业服务培训体系。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如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补贴的方式。三是鼓励农民创业。完善自主创业政策,拓展创业范围,鼓励农民开展门槛低的创业方式。支持从单独创业向合伙创业、联合创业转变。

3.以保障促增收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改变生产性的农业补贴发放方式,扩大农机补贴在农业设施和加工型设施中的目录范围,在规划制定时适当保证土地建设性质的长期性等。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养老、医疗等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促进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3]。对贫困农民用于住房改善或解决生活困难(如就医、上学),由财政补贴来替农民付利息等。

其他: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保障农民的土地发展权。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标准等。

参考文献

[1]徐荣琴.对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6.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陆子修:《农村问题答案不在农村》[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

作者简介:孙学华,性别: 女,籍贯:浙江慈溪人,出生年月: 1980.7 ,工作单位:宁波市信息中心,综合研究部,职务职称或学历: 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研究。

上一篇:马铃薯重茬改良试验总结 下一篇:四种不同药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