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如何教育

时间:2022-01-25 02:19:08

浅谈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如何教育

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富裕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改造家庭环境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不少农民满怀豪情,分老别小、背井离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回家,有的甚至不回家,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留守子女。可是,留守子女的生活、读书、教育等等问题,使学校和家庭都感到很困惑――父母打工去,子女怎么办?这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事实。诸如子女的隔代抚养教育管理、行为习惯、心理品德、学习生活、爱心责任等等都需要人们去研究和探讨。

何为留守子女?是对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学习 ,把孩子留在家乡 ,托亲属或他人照管的子女的一种称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 ,这一特殊群体的比例也在日益增长。有的学校已经达到在校生的 1 / 3,甚至还多。所以留守子女的生活、读书、教育,越来越牵动着外出打工者父母的心,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关注。留守子女如何教育,浅谈看法。

其一,隔代抚养、教育、管理子女的现象相当普遍。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就是文化很低知识甚少的隔代老人。由于老人们既要操持家务、农活,又要照顾孙辈,加之他们的身心负担,老人们往往宽容孩子,从而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学习教育问题上,由于老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指导学习力不从心,或者种种原因又疏于管教,导致根本无法负起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因而,他们大多数只有将孩子的学习、教育、成长完全依托学校,部分人甚至连孩子在学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当一旦出了事有了麻烦需要处理时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又无从是好。固然,子女的学习、教育、成长是一生的大事。因此,父母应当更多地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应该处理好孩子学习、教育和外出打工之间的关系,可以一人在家务农照顾孩子,一人外出打工,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自理能力强了以后,父母再外出打工。一般情况下,父母尽可能不要两人同时外出打工,避免父母教育的缺失。如果一起外出打工,那就需要选择好委托管理人,如孩子的祖父母、叔叔阿姨、亲戚朋友、负责任的好邻居、孩子的老师等等,这些受委托的人,要与自家关系密切,孩子能接受,对孩子能够负责,可以从教育、生活、学习、心理给予孩子相应照顾的人。

其二,心理品德教育缺少关爱。没有温暖,没有交流,使孩子的成长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她们的精神生活非常重要。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往往关注不了孩子的心理品德、心理活动。当孩子出现心理烦恼、交际困难、心灵困惑时,外出打工的父母远在他乡觉察不到,更谈不上及时疏导教育,使孩子长期处于不闻不问状态,感到孤独,得不到温暖,这样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品德、学习生活、爱心责任等等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不然就会走向另一面。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除了逢年过节尽可能回家和她们团聚以外,平时也要定期和她们保持联系,打打电话、发发短信、有条件的用视频、QQ聊聊天。有时候还可以写封信,寄张照片什么的。

其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大家知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会留下抹不去的、深刻的印象。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在朝夕相处中十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古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可见,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可知,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明天的人口质量,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繁荣。然而,随着外出打工者的不断增多,不少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大部分父母认为自己外出打工每年对孩子教育投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老师和孩子自己。因而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持“随大流、唯命”的观念,加之父母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少,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足。所以,要提高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论父母的文化、职业、经济状况有多大差异,对孩子的一颗爱心是共有的。这种爱心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原始动因和力量的源泉。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利用家庭的教育功能去全面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在家庭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一切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去做和能够做到的。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了解孩子是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第一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使家长放弃“随大流、唯命”的观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学校应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子女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少家庭的关爱,教师和同学要适时地关心她们,以师生之爱和同学之情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班主任可安排父母在家的同学主动与她们结对子,通过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谈心,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减轻和消除她们的心理困惑。对于她们偶尔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要态度和蔼地进行教育、引导。教师对留守子女要多投入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留守子女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之一。班主任要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对留守子女来说,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她们,帮助她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她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教师要培养和强化留守子女的自我教育习惯和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她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教育的外因,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有着巨大的作用,是思想和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她们的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机。因此,家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培养她们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总之,农民外出打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融的必然结果。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的扩大,外出打工者将会越来越多,她们的子女大多也都会留守在家乡。这也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直接监护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父母的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弥补?怎样弥补?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和探讨。

上一篇:开发校本课程 弘扬民族文化 下一篇: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