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豆的》中初恋的温暖

时间:2022-01-24 05:30:42

摘 要:《伊豆的》这部文学作品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冲突迭起的感情纠葛,更非大起大落的命运之歌,只不过是一段首尾无端的人生插曲,但却富有诗意。《伊豆的》所表现的是对真情的呼唤,对纯真爱情的呼唤,对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平等的呼唤,对幸福生活的呼唤,对真诚友情的呼唤。但是在世俗的社会里,这些呼唤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已。川端康成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很浓厚的。川端康成用纯净的语言揭示了人生无非就是在孤独的道路上反复被温暖的过程。

关键词:纯洁;孤独;初恋;温暖;现实

《伊豆的》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这部小说用一种干净的语言把“我”与熏子之间纯洁的爱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同时川端康成很注重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我”与熏子之间的感情起伏与周围的环境巧妙的结合,使文章更加的真实,感人。

故事是从汤岛开始的,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人邂逅,他们是薰子,薰子的哥哥及嫂子等。然后,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并渐渐地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特别是“我”和薰子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少年对在旅途中初次见面的一见倾心,故事中的两人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故事以“我”与熏子之间的感情故事为主线,中间分别穿插了这样几个人物――首先是“茶馆里中风全身不遂的老头,四处打听治疗中风的方法,写信、打电话求医问药,以至于多年来信件,药品广告,包装已然堆积成山,他整天就看着这些过日子。其次是“卖艺的一行人”,荣吉的妻子千代子两次早产,第二次婴儿只活了一个星期便夭折了。“四十多岁的女人”是千代子的生母。熏子是荣吉的亲妹妹。只有百合子是雇来的。再者是“不认路的老婆婆”,儿子儿媳都死了,留下了三个孩子,不认识回家的路。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孤独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中风”老头是全身不遂,不得不望着一堆求医问药的书信和药品包装广告孤独度日;“卖艺的一行人”当中的每个人家庭都不完整,是一种家庭残缺的孤独;至于“不认路的老婆婆”的孤独是老年丧子,老无所依,甚至连今后的路往哪走都不得而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当“我”与熏子相遇的时候,这种孤独的忧郁渐渐地被纯真的爱情温暖。“我”为的活泼灵动倾倒,因熏子被召去演出焦急,为熏子今夜是否被玷污的猜测坐立不安,因熏子的突然靠近而心动。“我”喜欢熏子,所以“我”脱去高等学校的制帽,戴上在公共浴场旁边店铺买来的便帽。熏子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相爱和在一起往往很难划上等号。“我”是即将读预科的大学生,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巡回艺人,连开旅店的老太婆都毫不掩饰对她的蔑视。社会地位的差异将“我”与熏子生生隔开。只不过这种纯真爱情的温暖很短暂,面对着沉重的人生,“我”与熏子无力改变,只好顺应着命运的波折流淌下去。

《伊豆的》这部文学作品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冲突迭起的感情纠葛,更非大起大落的命运之歌,只不过是一段首尾无端的人生插曲,但却富有诗意。作者以抒情的笔墨,把少男少女之间不一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那么晶莹、隽永;那种美的情致意境,失落后的哀怨婉凄,久久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薰子是典型的日本女子的形象,纯洁,恬静,宽敞和服之下的怡然,在轻抹浓涂下的羞涩。尊老爱幼,彬彬有礼。同时,她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从伊豆阡陌中走出的少女,透过她那蕴涵着一潭清泉的眼眸,可以看到的一颗如琉璃一般纯洁的心。命运,永远是一个捉弄人的东西。它把爱情降临到两个年轻人的身上,又注定要把这爱情剥夺。川端康成在写作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似乎都暗示着结尾的凄凉,似乎都在预言着分离的到来。伊豆不同于东京,它没有东京的繁华;伊豆不同于奈良,它没有奈良的睿智;伊豆更不同于京都,它也没有京都的古风古韵,它所拥有的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而这份忧郁与自然又恰恰适合这朦胧的初恋。在这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恰时宜的季节发生的初恋故事还是有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平淡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在与相识的整段日子里,两人始终没有捅破这层薄纸。

爱情,是人生一朵艳丽的鲜花,而初恋又往往成为永驻心田的美好记忆。川端康成的成名作《伊豆的》赞美的正是这永远不凋谢的主题。《伊豆的》所表现的是对真情的呼唤,对纯真爱情的呼唤,对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平等的呼唤,对幸福生活的呼唤,对真诚友情的呼唤。但是在世俗的社会里,这些呼唤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已。川端康成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很浓厚的。在“我”重回孤独之后,又遇上了让“我”温暖的少年。而之前与熏子的那段相遇,回忆起来并没有什么感伤,反而甜蜜。从孤独到温暖再到孤独最后又被温暖,似乎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循环过程。川端康成用纯净的语言揭示了人生无非就是在孤独的道路上反复被温暖的过程。(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上一篇:试析岗乌镇布依族对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篇:李安《少年派》的文化研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