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物流工作报告讲话二

时间:2022-01-24 07:00:56

商贸物流工作报告讲话二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市商贸物流工作会议,充分显示了商贸物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二届四次人代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全市商贸物流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全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五”以来全市商贸物流业实现较快发展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市商贸物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国内贸易大幅增长,内需拉动显著增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比“九五”增长84.9%,年均增长15.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全市消费需求比较旺盛,商品供求基本平衡,市场物价涨幅较小,城乡居民消费、批发及零售贸易额、住宿及餐饮业零售额全面增长。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流通体系建设、流通业态创新取得新进展。扎扎实实地实施了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农村牧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商业网点建设进展较快。截止*年底,全市5000㎡以上大型商业网点达到43家,本土品牌连锁店发展到20家,重点批发市场达到11个。新增了一批零售综合商厦和批发市场,全市县以上商业网点达到8000多个。

(三)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22527万美元,比“九五”增长1.7倍,其中出口16817万美元,比“九五”增长2.2倍,年均递增38.0%。培育了诸如清谷新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三农食品有限公司、正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五丰对外经贸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地区优势和特色,在国内业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外贸经营队伍进一步扩大,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出口商品品种更加丰富,贸易结构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821万美元,其中出口4252万美元。全市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发展到174家,有出口业绩企业发展到34家,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到30个;出口商品达到14大类46个品种;全市农畜产品出口和工业品出口基本各占半壁江山;出口工业品中除铝锭外,其它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80%,增势喜人。

(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市累计注册外商投资企业52家,直接利用外资6523万美元,是“九五”的10.3倍,年均增长58.2%。*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36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0%;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家,现有外商投资企业达到42家。利用外资项目外方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明显高于往年,先后有氧化铝加工、电路板生产、能源开发等一批较有规模的外资项目开工建设或投入生产,外资项目的规模和档次跨上新台阶。“十五”以来,我市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救灾及引进医疗卫生设备等方面成功地利用了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创办了2家境外加工企业、1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窗口公司。

(五)现代物流业开始进步发展。先后创办了通辽物流园区、蒙东物流园区,开通了通辽至大连国际集装箱货运班列,木材专业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

(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升到*年的8.0%;全市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业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8.8%以上。商贸流通业成为我市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市以建设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大物流,实现商贸流通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一年来,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了第五届国际华商经贸会议、第十一届澳门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第十届(厦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长春)中日经济合作会议、蒙古国乌兰巴托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国内外经贸洽谈会。独立组团先后赴日本、韩国进行经贸合作及商务考察访问活动。我市还成功地举办了通辽首届丝绸服饰、中华美食、陶瓷玉器博览会和“欢腾草原”通辽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汽车文化节。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招展活动,锻炼了人才,开阔了视野,培育了品牌,拓展了市场,提高了地区和企业知名度。

2、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经商务、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协调,*年全市外经贸企业共获得国家、自治区外贸出口企业技改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西部地区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农轻纺资金、出口产品研发资金等各项外经贸发展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市一批外贸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同业出口知名企业。*年我市还争取到原糖进口配额2000吨,锯材出口配额1300立方米,供港活牛配额3729头,氧化铝进口配额5万吨,为企业扩大对外贸易、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

3、进一步加强外资外经工作。根据通辽市产业发展方向,组织筛选了40多个合资、合作项目对外推介,并通过“9.8”厦门投洽网和商务部网站对外。筛选了一批对外无偿援助项目上报自治区有关部门。成功地为奈曼旗妇幼保健所争取到日本国无偿援助项目。在项目洽谈上,有关部门积极主动为项目单位牵线搭桥,提出可行的洽谈方案,做细洽谈准备工作。为方便外商投资企业开办设立,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纳入市政府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编制了外商投资企业开办流程指南,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和审批效率。重点抓了已签约较大外资项目和企业的启动及外资到位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外资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达产。

4、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流通体系建设。经积极争取,我市6个旗县区、7家企业被商务部批准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二批试点地区和企业。全年新建、改造初验合格农家店446户,在建配送中心16个,自建中心店18个。严格贯彻商务部颁布的农家店标准规范和农资店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在发展农家店过程中,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同时加强监管,逐步提升质量。

5、大力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宣传落实了《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完成了对全市110户酒类生产企业、808家酒类批发企业和11087个酒类零售网点的调查摸底。全面开展酒类流通企业备案登记制度和溯源制度。全市共实施备案登记2800余户,发放随附单2000本。进一步加强屠宰市场管理,认真开展屠宰加工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共取缔私屠滥宰40起,清理销毁病害肉9036公斤,没收不合格肉品3694公斤,查处违法案值6.3万元,出动执法检查2529人次。积极开展“三绿工程下乡”活动,宣传“三绿”知识,开展联合检查,整顿市场秩序,净化了农村牧区食品市场。

6、积极启动物流基础性工作。开通了通辽至大连国际集装箱班列,启动了内陆口岸建设工作。重新调整班列集装箱场站位置,确保了班列顺利运营。通辽煤炭物流园区已完成选址并已开工建设。规范了木材物流园区管理,园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量进一步提升。市第三次党代会做出了依托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把通辽打造成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交通物流中心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进行了物流专项调研,提出了抓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成立了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通辽市发展物流产业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聘请北京科技大学有关专家着手编制通辽市物流业发展规划。

在充分肯定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成果和大好来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市商贸物流业尚处于转型提升阶段,总体发展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是规模小。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区比重分别为7.0%和1.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9%和1.3%,与全国分别占36.5%和65.6%的水平比距离较大。二是结构不优。进出口商品基本为科技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技术和服务贸易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流通资源配置不优,农村牧区流通业发展仍显滞后。三是主体不强。*年全市无一家企业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内贸企业、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全国知名企业、驰名品牌不多;企业体制落后,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缺乏核心竞争力。四是创新不足。新型流通方式和业态比重低,管理和技术水平落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不高,制约了消费的扩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五是执法监管与诚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管手段较软,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还存在一些隐患。加快全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责任重大、形势紧迫、任务艰巨。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十一五”全市商贸物流业再上新台阶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强劲,贸易规模持续扩张,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国际直接投资风起云涌。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和资本转移步伐加快,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日显成效。我市经济稳步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市委、市政府对商贸物流业高度重视。我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支撑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强,已经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全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商贸物流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内蒙古东部乃至东北经济区交通物流中心为目标,优化配置商贸流通资源,创新内外贸增长方式,切实抓好商贸物流业重点项目、骨干龙头企业、创立名优特新品牌、出口基地建设四个重点,大力推进内外贸、城乡市场、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三个一体化建设,力争在物流园区建设、扩大出口、利用外资、完善农村牧区流通体系、专业市场建设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构建大市场、大物流、大贸易、大流通新格局,促进全市商贸物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施“四四五”工程,即做强做大“四个十”,实现“四个翻番”,构建“五大体系”。

做强做大“四个十”:

——培育10个内外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骨干龙头企业。

——培育10个年交易额超10亿元、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专业市场。

——培育10个以绿色有机为主、以出口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货源基地。

——培育10个突出本土优势和特色、拥有自主产权的名优品牌。

努力实现“四个翻番”:

——全市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翻一番:在*年26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8%以上,2010年达到60亿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在*年91亿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7%,2010年达到200亿元。

——全市外贸出口翻一番:在*年5736万美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5亿美元,力争突破2亿美。

——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翻一番:在*年2540万美元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4%以上,2010年达到5000万美元。

全力构建五大体系:

一是以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商贸物流业发展主体带动体系。深化流通企业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流通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改善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支持、物流服务等经营环境,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与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重点抓好内外贸结合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把内蒙古清谷新禾有限公司、通粮集团、大华集团等企业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有机、绿色粮油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扶持壮大蒙鹅、科牛、三农、正达、绿太阳公司等10户内外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商贸龙头企业。“十一五”期末全市有出口业绩的企业超过50户,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达到10户以上。通过打造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流通主体,把我市的人文、区位、交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效益优势。加快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培育2个全国驰名商标、35个内蒙古著名商标和87个通辽市知名商标。着力提升和打造“科尔沁肥牛”、“通辽肥牛”、蒙古王酒、“蒙王”牌蒙药、“通华”牌蓖麻油、“新正达”牌绿豆、“清谷新禾”牌有机食品、“三农”牌荞麦米等十大名优品牌,把通辽的资源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增值企业增效。鼓励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和推广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服务品牌提升和互动。

二是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内外贸货源供应体系。按着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主导运作、利益机制连接、合同诚信制约,龙头加基地、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建立供应国内外市场、具有特色优势的货源供应体系。重点建设开鲁、科区、左中有机蔬菜基地,库伦、奈曼、左中有机葵花基地,开鲁及周边地区的红干椒基地,后旗、左中、科区、霍市肉牛、肉羊基地,科区、开发区、库伦食用菌基地,扎旗绿豆基地,库伦、奈曼荞麦基地,科区玉米、蓖麻化工基地,通辽开发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基地,霍市煤化工及高载能产品基地等十大特色货源基地。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全市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万亩以上;形成供出口的育肥牛年出栏50万头、年屠宰加工30万头能力,国家肉牛出口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供出口育肥羊年出栏200万只、年屠宰加工100万只的能力,建设好国家肉羊出口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成为我国重要的活畜及肉食品出口基地和有机产品出口基地。

三是以业态创新和市场建设为重点,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推动流通创新,着力提高全市商贸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严格实施主城区商业网点规划,控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和结构,转变流通增长方式。主城区构建“一河两区”城市商业网络体系。调整和改造传统流通业,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流通服务业。

以城带乡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改变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现状,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牧区市场,扩大农村牧区消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建设现代农村牧区市场网络。“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标准化农家店1500家以上,覆盖全市100%乡镇苏木、70%以上行政村,商品配送比例达到40%以上。逐步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纽带的农村牧区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农副产品收购等“一网多用”功能。

通过实施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和自治区“112市场工程”,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完善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以果品蔬菜、红干椒、粮油、活畜等批发市场为重点,在全市培育3家部级、3家自治区级标准化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十一五”期间新建及改造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玉米批发市场、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白音太来果菜市场、开鲁红干椒市场、木材市场、农资市场等六大涉农专业市场年总交易额达到180亿元以上。全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互补、产销衔接、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相结合的现代农畜产品流通体系。

四是以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构建连接国内外辐射城乡的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构建“一港、四区、十大市场”物流发展新格局。“一港”即建设具有保税功能的通辽国际集装箱内陆港,并与通辽开发区国际物流港进行资源、功能整合,实现一港多能。“四区”即加快建设通辽综合物流园区、煤炭专业物流园区、木材专业物流园区、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专业物流园区。“十大市场”即以十大专业市场为依托,增强加工储运、整理包装、分拨配送等增值服务,建设功能齐全十大专业物流市场。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实现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服务。积极培育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物流园区和物流分拨配送中心为依托,以物流连锁企业为纽带,连接国内外,城乡有机结合、辐射农村牧区的物流配送网络。把通辽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物流节点,蒙东乃至东北经济区交通物流中心。

五是以食品安全监控为重点,构建反应快速调控有力的市场运行监测调控体系。以粮油、蔬菜、肉食、酒类等为重点,严格依法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积极努力争取,扩大粮油、活畜国家储备,完善市场调控手段。利用国家监测样本和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预报、预警、预测体系和应急预案,保证市场供求基本稳定、物价基本稳定,以市场安全和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我市商务部门综合服务网、企业商务网、物流信息网和面向农村牧区的商务服务网四大网络。

三、切实抓好2007年的商贸物流工作

2007年全市商贸物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市二届四次人代会及全区商务和口岸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物流产业、加快农村牧区流通体系建设和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企业为重点,实施好“一港四区十大市场”建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出口产品基地建设三大工程,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市场繁荣,推进服务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全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外贸出口4620万美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8.7%;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亿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26.1%。

年初以来,我们在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启动物流园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已经过去,要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难度较大,压力较大。主要是外贸出口要克服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大企业较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扩大内需要受购买力增长、消费政策、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常规增长面临严峻挑战;物流园区建设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难度较大。后几个月必须增强信心,开拓思路,完善措施,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加快物流业发展,搞活大流通。编制好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2007-2008年通辽市主城区重点物流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推进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炭物流园区建设、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木材市场扩建、科尔沁区木里图工业物流园建设和华融装饰建材城建设四个主城区重点物流项目。规划启动好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物流港,加快通辽物流园区和国际集装箱中转站配套建设,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扩大集装箱中转运输规模及公路货运运输、配载规模,催生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二)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城市流通体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规范现有商业网点,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进市外知名连锁企业,提升商业网点档次;加大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力度,推动社区商业发展。要切实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旗县和龙头企业项目实施,做强“双百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做好达标改造工作。积极争取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覆盖面。霍林郭勒市、库伦旗要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全市新建、改造标准化农家店500个以上。在抓好“双百市场工程”两个试点企业后续项目建设的同时,争取扩大试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推动流通企业业态创新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规模。要积极宣传、引导和服务,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外贸主体规模,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贸易质量,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贸易总量。要进一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日韩市场,大力开拓东南亚、俄蒙、中东、欧美及非洲市场。人民币的升值使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下降,因此要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要充分利用霍煤鸿骏铝电有限公司的氧化铝自动进口资格扩大进口。进一步扩大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的有机农畜产品出口份额。要扶持企业、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基地建设,增加品种,扩大面积,搞好各类认证。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大宗优势农产品对日出口影响明显,对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管理提出了全面挑战,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和源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改变农产品生产方式,提升自控能力和监测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重点建设十大货源基地。年内外贸出口基地总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有机产品基地达到30万亩。要搞好现有出口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引导扶持企业走深加工的路子,在荞麦、豆类及红干椒等深加工产品出口上取得较大进展。积极开发新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加快推进线路板、铝后加工、玉米化工、蓖麻化工、木制品、禽类产品等项目建设和新产品研发,引进深加工贸易,实现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性进展,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强品牌维护、推广,提升品牌档次,增加无形价值。要在抓好现有骨干出口企业的同时,加快培育蒙鹅、梅花味精等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打造具有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外贸龙头企业。

(四)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引进外资力度。要把商贸物流项目,尤其是物流园建设项目,作为今年招商引资的重点,像抓工业招商那样抓商贸物流项目招商。要抓好已签约和在建项目落实,做好跟踪服务,力争早实施、早投产、早达效,提高外资到位率。进一步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日常协调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把现有外资企业服务好、发展好,动员其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外资企业以商引商的特殊功效,引进上下游外资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盯住发达地区与我市资源、产业有对接能力的三资企业,主动上门请进来,促成在我市投资发展。加强项目库建设,特别是加强商贸流通项目和物流项目的储备、推介。积极组织动员企业走出去,参加有实效的招商洽谈会,接触引进有实力、有规模的跨国公司。今年重点组织企业参加首届呼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厦门“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内蒙古香港活动周、河南郑州第二届中部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积极实施“俄蒙战略”,充分发挥额尔沁格格公司等外经窗口公司作用,加大对俄蒙投资力度。组织参加好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经贸展洽会、俄罗斯赤塔州第四届边境地区投资合作展洽会和蒙古国乌兰巴托经贸展洽会等活动。要注重以贸引商,把国外大的贸易伙伴引进来投资办厂,就地加工出口。发挥贸促会对外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中介组织扩大招商成果;加强与外国政府驻华使领馆及办事机构和商社的联系,引企业引资金,争取国(境)外无偿援助项目。通过建立国外友城关系,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实现对外劳务输出突破性进展。

(五)加强监测管理,规范市场环境秩序。建立城乡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监测预测,了解消费动态,有效引导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认真做好主要商品和生产资料的供求状况、重要节日期间的市场供应和购销趋势分析工作,尽快提高应对市场突发事件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食品、药品、酒类、农资、知识产权等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进一步规范直销行为,打击传销活动。积极开展诚信兴商活动,打击商业贿赂、商业欺诈行为。加强对《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宣传落实工作,促进全市酒类市场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巩固家畜定点屠宰行业整顿成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推进星级管理制度,整体提升我市屠宰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品牌汽车特许经营,建立二手车市场经销备案管理制度。按照总量控制、适度竞争、建管并重、管理前移的原则,鼓励发展典当业、拍卖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石油网点,重点向工业园区和偏远乡村倾斜。大力整顿规范报废汽车拆解市场。

(六)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做为市场主体的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如何抢抓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是实现我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务之急。商贸流通企业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目前,我市商贸流通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一些企业患上了民营企业的“常见病”。企业管理者存在着“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只求眼前谋利不思长远发展,导致企业长期低水平徘徊。要学习发达地区、先进企业的发展理念,改变思维方式,勇于突破自我。要拓宽思路,合理定位,以开放的眼光谋划企业更大的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市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市一些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制度上。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管理体制就要创新,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引入现代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重点加强以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取得权威机构的相关认证,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全面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自有出口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和货源。积极密切地观察和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新的技术标准和价格动态等各类信息,抢占发展先机,增强风险预警、控制能力。要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错位经营、差异化经营。积极向竞争压力较小但发展空间较大的农村牧区延伸。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加快融合,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善于做内贸的必须了解、熟悉国际市场,也要会做国际贸易;善于做国际贸易的也要不放过国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善于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和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宣传推介企业、产品、品牌,寻找新客户,开辟新市场。

四、加强商贸物流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

商贸物流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商务部门正在从过去的专业涉外或专营商业的专业部门向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综合性经济部门转变。这就要求商贸物流部门要始终不懈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增强服务产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

(一)加强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组织参加好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要增强干部队伍自觉学习、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大幅度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为我市商贸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保障。要把商贸物流部门建设成学习型部门、创新型部门。

(二)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各级商贸物流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之所需、之所难,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的方针政策,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商贸物流领域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认真细致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推动全市商贸物流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三)要切实改善工作作风。各级商贸物流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大力倡导敬业、服务、求实、创新的作风,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续实施“政务阳光工程”,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打击治理商业贿赂,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干部职工既要干事,也要干净,遵纪守法,克己奉公。

(四)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办好门户网站,把网站建设成为服务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窗口,特别是大力推动电子政务,提高在线办事能力。市和旗县市区商务部门都要创办自己的网站,而且要办成地区的品牌网站。认真做好商务部“通辽商务之窗”的信息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商网、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反商业欺诈预警监管信息体系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在稳定市场、促进流通、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农村商网、新农村商报和基层商务信息服务站,积极帮助农牧民开拓市场。

(五)加强目标落实考核和部门协调配合。商贸物流工作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把各项指标、项目分解落实到地区、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获得各部门对商贸物流工作的积极支持,创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商贸物流业的氛围。

同志们,2007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全市商贸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篇:商贸工程工作讲话 下一篇:商贸经济运行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