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时间:2022-01-24 12:56:09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273-01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培养高校学生的物理学习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关键,教师为引导,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来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探究、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本文以STS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的利用,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出了探究,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STS教学信息技术创新培养

一、STS教学的理念

STS是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相结合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对这三者有足够认知下,让学生运用正确观念和方式去解决科学技术引展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作为新时代下的这种教育模式,它与物理这门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物理是一门对社会、科学、逻辑的反映型学科,故而这两者在内涵和宗旨上都有着相似相同的意义,其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是引导学生自我创新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方式。我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人大常委会中指出:“应试教育倾向仍未从整体上得到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扭转”,“教育发展不均衡、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来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学中存有不足,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急待扩展,而STS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模式,其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STS教育在这种信息环境的支持下,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手法也产生了不断的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STS教育运用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上是一种具有现代特色的教育手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策略。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STS教学

(一)引导学生自我创新

要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创新能力,可以从课程知识的运用展开,高中物理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如力学、光学、电学、原子等,因此在运用STS教育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中,不应只局限于对教材的理论分析,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深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原子的课程中,教材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有很多阐述,但是其中却没有描述原子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去搜索相关知识,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各个渠道去发表对原子的评论,通过引发原子的研究发展历程在教材中缺乏详细描述的疑问,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自主展开学习探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科学技术的人文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讨中去挖掘更多的物理知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思维,而逆向思维有时可以激发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获得创新。逆向思维法是一种从现有事物与那里机制的反面。构成要素的反面或功能结构的反面去思考,去求索以发明创造的创造技法。比如在教学中“磁生电”的内容,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向学生展示“电生磁”的过程,演示完毕后,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询问学生是否磁能也可以生电,并且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在旁指导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学生对逆向思维的掌握变成了学生思考事物的一种习惯,也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发觉新的事物,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创新。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工具以书本为主,书本的局限性在于其表现知识的形式是由图文组成,缺乏动态、立体的表现。而作为高中物理教学,大多都是针对物体的动态层面上分析,因此书本的形式过于僵化、单一,使得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在工作的开展中也具有的相应的难度。就高一物理教学而言,高一阶段的物理是对力学的公式运用和理论分析,而力学的作用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再加之力学的作用对象过于宽广,在书本这种概括、抽象的描述上,学生无法有效掌握运用知识,那么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很难实现。因此相较于书本这种形式,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补缺书本无法完成的动态描述,可以让学生直接明了地观察理解力学现象产生的整个过程,通过有具体事物的描述,能进一步增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物理产生探究的心理,比如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所讲解的行星引力一课,用传统的讲解方法只能局限于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论讲解和力学公式分析中,这样的讲解是概括抽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缺乏对这具体现象的联系,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思维上只能发挥表层的“记忆”功能,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把行星的具体形象和运动轨迹展现出来,也可以在行星运动中嵌入具体的公式计算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对行星引力这一课知识进行掌握,借以“信息技术”这种教学的模式展开,还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知识的面积,让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工作展开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核心是为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运用的环境中,教学实践要以围绕这一核心关键去开展相关工作。在此工作过程中要在教学主题的设计上创设多个角度、多个立面的学习情境,针对专题中各个细节方面的部署要考虑入微,这样可以使学生任意进入一个情境中系统有效地掌握知识。其次可以运用交互学习的策略,要实现人机和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互,通过搜索资料、视频对话或是聊天的方式对所学习的信息进行交互认知,并且分享心得,完成良好沟通的同时在无形中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在沟通中获得创新灵感的来源。

三、结束语

从教育改革的层面上看,STS教育是一种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采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更直观立体的教学,对于物理现象可以产生详细的动态描绘,同时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这些教学中获得创新的动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侯玉乐.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 内江科技,2011,01:206.

[2]周志平.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3,08:103.

[3]岳晓丽. 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利用STS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议体育精神对构建班级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系统化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