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生活体验,感悟知识生成

时间:2022-01-23 09:53:08

唤醒生活体验,感悟知识生成

[摘要]小学数学对学生将来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体验式数学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萌发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喜爱上数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寻找好话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借助讨论交流模式,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集思广益,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04-02[ZW(N]

[作者简介]殷牖郏1988―),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体验式数学教学正是将这一观点与我们的实际教学联系了起来。它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引导到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中去。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这样,数学学习就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寻找好话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小学数学课上提出的问题要基于一定的情境。在创设情境时,我们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地将情境中的信息与数学知识整合,挖掘生活情境背后的数学问题。好话题是深入思考的催化剂,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能够引起师生的共同兴趣和思考。小学数学课上的交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特点灵活组织多种形式的话题导入。为了更自然地引入课堂话题,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之前,笔者利用课间活动的时间进行了一场“小小套圈比赛”。在男女两方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比赛结果,而是留下了一个疑问――怎么比才公平?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笔者播放了前一天套圈比赛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昨天大家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你还记得你的好朋友当时套了几个圈吗?老师为大家昨天的比赛做了统计,请看统计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迅速地说出了“套中的圈数”“谁最多,谁最少”“男生参加比赛的共有4人”三个重要信息。在本节数学课上利用视频回放、谈话交流把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比赛情境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情境。同时,让学生练习在统计好的数据(条形统计图)中寻找信息,为后面学习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巧妙地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时候,笔者事先布置学生做一些轴对称的剪纸,让学生把自己剪出来的图形折一折、量一量,初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性。

二、借助讨论交流模式,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经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知识学习的“一步到位”,而应该力求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经历假设、尝试、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在学生探索的关键时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和探索,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教学《平均数》中理解“怎么比最公平”时,笔者提问:“男生组和女生组哪组的成绩更好一些?你是怎样比的呢?”在学习平均数之前,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总结出来的比较方法非常多,如“比较男女生套中的总数,得出男生组的成绩好一些”,“比较成绩最好的,得出女生组的成绩好一些”,“比较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得出男生组的成绩好一些”等,而且这些方法出现的次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处理不恰当就会让课堂教学陷入尴尬。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位学生汇报他们组的观点是“比较总数”,此时笔者并没有发表观点,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其他组的学生立刻表示比较总数不合适。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比较最多”“比较最少”“去掉一个人”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被学生自己一一否定。最后出现了“把每个人都变得一样多”的方法,这种方法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肯定,从而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数。此时的平均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符号,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得到的知识。这样“拿来”的知识才是有根的知识,才是经得住考验的知识。

小组内充分的交流,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讨论模式不但可以避免学生提出不合常理的方法而造成课堂的尴尬,而且还让学生学会了“教学生”,让新授知识在学生的脑中从模糊走向清晰。学生真正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朦胧到清晰的完整过程,对新知识的掌握才能更牢。

三、集思广益,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两种方法求平均数”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没有“一刀切”,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笔者提问:“如何将每组成绩从不相等变得相等?”一学生指出把郭子明的2个给李旭、王童。通过追问“为什么要这样移动”引导学生说出“把多的平移给少的”,此时出现了“移多补少”法。随后,笔者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移多补少后,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交流补充后得出“人数没变,总数没变”“每个人套中的个数变了”。笔者及时揭示“7就是6、9、7、6的平均数”。笔者提问:“实际上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圈呢?”学生观察后得出:“有的比平均数要多,有的比平均数要少。”教师指出:“平均数只是代表他们套圈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

“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表示还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平均数。笔者请一个学生口头报算式,板书并指出这是“先求和再平分”法。此时,本节课最重要的两种方法已经出现,笔者又继续追问了一句:“还有其他方法吗?”一个学生立刻表示他用的也是“移”的方法,但不是“移多补少”,而是把所有的方块都移到一起再平均分。在这个学生的看法得到大家的理解后,又有一个学生表示可以在最少处画一条水平线,把水平线以上的方块移到一起再平均分。

出现如此多的方法后,笔者把这几种方法放到一起让学生找联系。通过再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无论用哪种方法,“总数”“人数”和“平均数”都没有变,这几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让每个人变得同样多。“总分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求解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此,这节数学课就变得丰富起来、饱满起来了,学生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移多补少”和“先求和再平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的时间,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汇报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懂得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习;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学习;更要注意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习。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雅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

[2]邵红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 全球教育展望,2010.

[3]袁桂霞.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J].学苑教育,2013.

[4]王辉.以体验激活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文理导航,2014.

[5]施苏玲.因为体验,所以有效――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探索[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

上一篇:引得联花香杏坛 下一篇:语文小报在优化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