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

时间:2022-07-05 12:56:51

【摘 要】现代化转型之镜的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为一代新人谋求新的精神境界。透过对本国历史的反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通过文化教育,依靠必要的教育和交往气氛,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制定有限的教育计划和完善的教育内容,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他进一步指出教育改革真正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回归人的教育本身。其光辉的教育思想无疑对我国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制定新的教育规划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生成 自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3-03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today China encounters an great challenge that is to seek a new spiritual realm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German history, Karl Jaspers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is generation, and the task is to make‘a whole man’. To fulfill it, he proposes to creat a necessary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or human contact, advocate Socrates-mode education and rely on a limited plan about education and a perfect curriculum, which is called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e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reform doesn’t mean money but the generation of the whole man. His brilliant thoughts on education will be undoubtedly good for today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Jaspers Generation Freedom Education

一、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1]雅斯贝尔斯用理性与存在并重的方式构筑自己的存在论思想。他的教育观,是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他首先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的“存在”。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人的完满状态)”的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不断的生成和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超越”、内外的体认,人将个体的精神与外在世界的整体精神相连,最终达到“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雅氏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他认为,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经验的知识和科学的必然性知识来证明,也不能作为教育计划的结果来事先制定。只有超越“自身”,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雅氏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呼吁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形成了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2]

二、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1.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成”

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教育理论界,素有“造人”和“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本质观。雅斯贝尔斯基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自由与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一种敞放的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由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

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6]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更为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人。他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并声称“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3]

2.教育目的:培养“全人”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Umgreifende),人具有开放性和敞亮性,能通过自身的自由意识,沟通自我和大全,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自我和大全的统一,获得真正的生存意识。雅斯贝尔斯所讲的“大全”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4]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全”(Umgreifende),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全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3]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3.教育过程:“精神往”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主要范畴。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环境,“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因而没有交往精神的教育,将会沦为人为的训练和控制,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生成。从交往理论出发,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过程归纳为三点:

(1)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个体人的自由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的自由联系中才能实现。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3]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2)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3]这种“精神是知性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整体”,雅斯贝尔斯称其为“整体精神”。他认为,现实的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不利于学生整体精神的成长,只是训练他人意志的工具、社会的机器,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教育既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3)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所有存在主义者一样,雅斯贝尔斯所重视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在教育上,他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3]“而非强求一律”。[3]在实践中,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要追随我,要追随你自己”。

4.教育的方式:“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方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的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学生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怀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点在于经院式的教育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3]即对教育制度的敬畏;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学生敬畏的是师傅个人;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在这探求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教师。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这种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他积极倡导这种形式的教育。他的关于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①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②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无屈从与依附的现象;③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3]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④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5.教育内容:“导向本源之思”

雅斯贝尔斯以存在主义的超越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观,他指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2]

他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即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我而成为完人,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自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整体教育指的是这三方面教育组成的统一体,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也要以此为依据。

但他同时认为,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意识以及精神的传统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养成长。这就需要回归陶冶世界。但他进一步指出,将古典时代转变为陶冶世界,正是其厄运的开端,因为它转嫁了时代应承担的严峻性和人道主义的激情;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这种陶冶不会成为自身可能性的光源。由此,我们得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典世界和抛开错误的陶冶世界,而不误入陶冶的困境。

6.教育的作用:巨大且有限

雅斯贝尔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3]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决定着未来人类的生存,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的衰落”。“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所以,“从长远来看,对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响比任何其它因素要更大”。因此,“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了未来”。

然而,由于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而复杂的活动,它受计划的限制和真理的传达的局限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而成为了一项不能明确把握结果的人类活动。且从个体的人来看,“对于一个完全无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就无法清楚地向他展示所认识的对象”。“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才能成其为人”。[3]因此,教育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由此,雅斯贝尔斯呼吁国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说,“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天赋行事,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那么,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也可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国家应把钱“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3]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及要求重视教育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什么是教育》一书总评

《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较为广泛。该著作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大全、自由、交往、历史、超越”的存在哲学概念出发,指出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为实现这一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倡进行文化教育,提出自己偏重传统但又结合现代的课程思想,并表达了对教师的主要看法等,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具体的内容。

然而,不难发现,其存在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存在主义哲学的非理性特点,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和个人主义倾向性,在其主要教育观点里都有突出的表现。这既是他本人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整个存在主义流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所在。此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精英化倾向,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鄙视,对学生会组织的批判也过于偏激。

但无论如何,雅斯贝尔斯站在社会历史性转变中人类的精神当何去何从的问题视域下,深刻探寻了“什么是教育”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他始终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其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的教育规划的制定都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贝尔斯著、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王立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18

2 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1):4

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上海:三联书店,1991:2~4、7、9、11、30、34、47、51、55、88、107

4 周启杰、王春林.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J].学术交流,2006(1)

5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190

上一篇:论商业展览设计中的直线 下一篇:小议色彩教学中的印象派代表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