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肥市环城公园设计特点

时间:2022-01-22 08:07:37

浅谈合肥市环城公园设计特点

摘要:以合肥市环城公园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包河公园和杏花公园,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合肥市环城公园的设计方法――体现城市文化、园路组织、节点设计和植物配置。

关键词: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杏花公园;包河公园;社会效益。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 which Hefei Ring Park i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discussed Green necklace of the city's design method―― can embody cultural, Road organization, joint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landscape.

key words: belt Park; landscape design; XingHua Park; BaoHe Park; social benefits.

1. 城市带状公园景观特征

城市带状公园隔离于城市喧闹,成为城市中的绿色廊道,承载了时空、文化、历史等内容,是具有一定宽度的线性空间,区别于小型街头绿地,它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可以通过景观节点的有序组织,将空间与时间、物质与精神、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对游览者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公园景观资源对外开放并与城市景观相融,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间。

2. 包河公园景区设计特点

2.1包河公园景区背景

环城路南侧从1950年便开始植树,1960年已基本形成绿化带。1980年政府批准了在环城绿化带基础上营造环城公园的总体方案。到1986年环城公园初具规模。 而包孝肃公园周围的道路有:东侧马鞍山路,西侧美菱大道,南侧芜湖路,北侧环城南路。包河南侧为非机动车通行的包河路。

2.2 地域特色元素分析

水。水面约占了15公顷。包河水素以水清文明,荷叶塘产藕以无丝著称,与包青天无私铁面相得益彰,为人称道。

岛。包河上有三座小岛,寓意三仙山,这也是传统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法。在公园西部有历史上著名的香花墩,就是一个浮在包河中的小岛。今天的包公祠就坐落在老香花墩上。今天的包公墓旁还连着一个空灵剔透的浮庄,也是一个小岛。在东西两个小岛之间,有一个名叫脚印塘的小岛。三个小岛都有沟通南北两岸的道路。

山坡。在公园的北部,原来是老城墙,1950年拆毁城墙后,残余城头与护城河面呈斜坡状,坡上绿树成荫,自成一景。

2.3 植物配置

景区选择相宜的植物种类,并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强化景观环境特征。

在配置方式上,建筑物、广场、出入口等部位的绿化配植力求与空间场所形态相呼应,突出秩序及整体感。景区内部植物配置突出野趣,呈群落化布置,沿景区载植高大常绿乔木及竹类,以形成屏障及背景、奠定景区绿色基调。景区内主要的主题种植区有:

(1)“包公祠”南入口:以松柏为主,衬托肃穆的氛围。

(2)“包家村”清竹院:从名称即可知以竹类为主,搭配松、梅,营造清冷的景观环境。

(3)“浮庄”金桂园:以桂花为主,每逢秋季,阵阵清香,沁入心脾,让游人流连忘返。

2.4 环境保护措施

包河是景区的特色景观,其景观和水体的水质保护对景区长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建设管理和技术上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证。景区内的建设规模有严格的控制,对四周的建筑也从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加以限制。严禁建设有排放污染源的工业项目。景区内的生活污水特别是美食街的污水须按规定零星采用化粪池或集污池作沉淀酿化处理后再循环利用。

2.5 主题性公园的旅游活动

包孝肃公园属于主题性的文化产业园林。为实现参与性与观赏性相结合、食住行游购娱配套成龙,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目标,公园策划了各种包括主题活动、主题布展、重点景点等旅游活动部分。

2.5.1 清风广场

每天开园时节,可开展少年包公迎宾活动。先播放《少年包青天》的主题歌,随后,少年包公的扮演者带着家人便装迎客。是为游园之始。包公的欢迎词策划要旨:利用少年包公的嘴,向游人教孝。每日下午闭园前,播放《包青天》主题歌,随后,老年包公出场向游客致辞,通过他的口,向游客教忠。忠孝二字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突出这两个字,则廉字自在其中。

2.5.2 包家村

包家村是一处拟通过不太复杂的仿宋民居街巷的环境营造和北宋时期庐州地区民风民俗的模拟再现的途径,为游客提供一处凭吊包公的场所。同时也意在强化合肥是包公故乡这一事实。形式是展示北宋庐州的民风民俗,灵魂是张扬包公的孝行和包公的仕宦经历。开发思路是既要弘扬传统民俗,又要体现时代气息。

2.5.3 包公祠

一方面,在包公祠内,搜集各类历史资料,突出历史包公这个形象。发展戏剧包公、民俗包公类的陈列,陈列风格多样。

另一方面,历史包公陈列馆中所进行的节庆活动,既要让游客有兴趣参与进去,又不能背离历史真实的主旨。

3. 杏花公园景区设计特点

杏花公园位于合肥市老城区西北隅,现属于市中心,北起阜南西路,东邻蒙城路,西靠环城北路,南至淮河西路,占地面积约31.3公顷。据记载,晚清重臣李鸿章之侄孙为游憩至此建亭两处,并在四周广植杏树,春天一到,杏花绽放,芳菲烂漫,景色优美,于是人们称呼这一带为杏花村。1982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设杏花公园,公园建成后,经过20多年的园林人的不断改造和完善,如今的公园已经是树木繁盛、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合肥特色的生态文化公园。

3.1 杏花公园设计定位

与包河公园突出主题性不同,杏花公园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设置东、南、西、北四个入口,为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游览公园提供便捷,规划设置的公园入口与城市道路的交通方式、流量统筹考虑,公园内植物品种的丰富,大量栽植乔木以及常绿树种,适当配置中层树种,林下点缀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及草坪,形成三到四层立面效果。运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古典园林里植物种类少,局限性强,倾向于讲究观赏寓意强、诗情画意的植物品种,科学的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植物进行配置,利用园林植物的特性进行组合,将植物的生态多样性、乡土性和艺术观赏性等特性结合起来进行植物配置。

3.2 水景

杏花公园内水体形式丰富,集湖、湾、曲、渠、溪等各种形式,浑然似天成。顺着公园道路前行转弯,即豁然开朗,小河已然变成了一片茫茫浩淼水面,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神清气爽。

3.3 休闲娱乐

按照游戏本身的特点设置场地大小,统筹考虑,统一布置,各种游戏场地之间间隔不大,由道路和绿地隔开,用规整绿篱与周边环境隔开,适当配植乔木,布局紧凑。

3.4 绿地

杏花公园素有城市“绿肺”的美誉,实因其巨大的疏林草地以及厚重的高大绿色背景。绿地起坡缓和、自然、流畅。绿化以群植为主,如有大片的红枫林、樱花林、雪松林、银杏林、栾树林、竹林等,点缀各种园林设施,通过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组成各种植物群落和景观,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草地则宽敞无际,冷暖型草混播,通过高大绿地背景的衬托,更显辽阔。各种群众的公益活动都喜欢选择在草坪上进行,丰富了周围群众的业余生活。

4. 结语

环城公园一直是合肥市引以为傲的开放式绿地公园,它不仅直接为合肥市赢得了首批“园林城市”的美誉,同时还肩负着传达城市丰富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含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婧,徐枫 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J]中国园林,2010(4):77-80

[2]凯文•林奇 城市印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2-43

作者简介:袁媛,1983年5月出生,女,汉族,合肥人

上一篇: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成因及整治技术研究 下一篇:施工管理科学化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