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零售量恢复至提价前九成

时间:2022-01-22 07:55:30

南都提价后近况如何,这是国内报界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下面是本刊记者从南都方面了解到的最新情况。

《青年记者》:南都在深圳提高报价已近两月,现在的总体状况怎样?

南都负责人:2007年11月1日南都深圳改扩版并提价,服务全面升级。从一个多月的市场表现看,报纸投递到户和零售上摊时间较提价前平均提前1个半小时,2008年深圳地区征订数量全面超过去年发行量,零售数量在提价半月内已止住下滑之势,随后以每日近千份的速度回升,目前稳定在提价前九成的水平,广告经营未受任何负面影响。深圳读者(包括广告客户)对南都改扩版后的深圳版本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部分读者对提价的抵触情绪正逐步消减(尤其是征订数量不降反升出乎意料)。

《青年记者》:南都内部对提价的评价如何?

南都负责人:南都社管委初步认为,深圳地区试水的提价升级取得了开局的成功,打赢了南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次重大战役,目前正积极筹划形成更强的合力,将发行上单次战役的胜利最终变成所有城市包括发行、广告、新闻和品牌在内的整个战略的成功。

经过一个半月试水,南都在深圳地区保持了出版规模最大(日均120版以上)、信息量最大(每天至少见报五百多条新闻)、本地新闻最多(每天出版深圳新闻、深港8财和深圳杂志60版左右,日均见报深圳新闻上百条,比同城任何一家日报都多)、新闻品质最高、零售量最大(即使通过提价减少了10%左右的零售读者,但在深圳地区零售量仍然保持了第一)、有效发行量最大(严禁采编人员拉广告搞发行,报纸订阅不带任何非市场化因素,更不带有任何行政强制色彩)和传阅率最高,所以说南都依然牢牢占据深圳报业市场的龙头地位,而且还因为发行上价格向成本的靠拢而使南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了更大的空间与主动权。

《青年记者》:可否具体谈一下这次提价的具体效果?

南都负责人:本次提价在如下几个方面效果显著――

发行全面放开:订阅量不降反升,可能一方面因为近几年南都在深圳地区人为控制发行量本身有很大增长潜力可挖,另一方面,订阅优惠也使一部分零售读者转为更加稳定的订户,尤其是政府机关和单位订阅量猛增。2008年南都深圳地区报纸征订不降反升,在原来基数已经比较大的基础上预计将比上一年大幅增长15%左右。

读者结构优化:因为南都提价后无论是订阅还是报摊购买,都是对2元价格不那么敏感的高价值读者群,要么收入高,要么文化程度高,对报纸的价值有更高的需求,现实和潜在消费能力都很强。

新闻品质提高:以前南都虽然办报水平大大优于同城报纸,但是陷入价格一律的竞争泥沼,庞大的发行量带来的成本压力使报纸整体运营难以施展,在改善新闻品质方面的投入也不得不进行控制;而此次南都率先站在2元的高度自加压力,把提价新增部分收入投入到新闻品质提升上,不仅进一步拉开了同其他报纸的距离,而且从价格上实现了报纸消费层级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其他报纸都还陷在1元市场进行“红海血战”时,南都已经一马当先驶向了报业良性发展的男一片“蓝海”。

发行效率提高:以前南都因成本压力不得不控制发行量,发行员没有积极性,送报时间严重滞后,甚至有发行员通过故意“折磨”读者的办法“拒绝”读者订报,而提价后全面放开发行,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报纸投递到户和零售上摊时间较提价前平均提前了1个半小时。

零售覆盖更广:以前南都因发行成本压力人为控制发行量,把有限的零售量投放在深圳特区内和特区外的中心城区,在特区内,南都在零售报摊的日均销售份数是位居第二位报纸的近5倍,是其他所有报纸零售量总和的2倍,由此造成了零售区域分布严重“贫富不均”,在特区外零售供给量较少的地区,一份南都炒卖到2~3元,读者投诉很多。现在通过价格杠杆把特区内零售量降下来,同时通过全面放开发行量,满足特区外更广的地区以及特区内其他盲区的市场需求,使南都在深圳地区的零售总量仍然保持第一。

广告价值更高:南都提价后新闻品质更高,目标读者群消费能力更强,使企业广告投放更精准,尤其是在发行成本压力相对减小后,南都在广告经营上将有所选择,淘汰一些低价值和品相不好的广告,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更有利于吸引高档消费品和品牌企业投放广告。

报纸影响更大:南都提价同时通过数字报、手机报等新媒体推动数字化发行,对读者进行合理分流,无纸化发行突破时空限制,无疑会进一步扩大南都影响力。

上一篇:先做经营后做内容,如何? 下一篇:报纸经营“渠道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