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飞天 新闻出彩

时间:2022-05-15 08:38:43

“嫦娥”飞天 新闻出彩

今年10月,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闻事件。

临沂市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位普通物理教师王成昌,受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邀请,作为全国唯一一名特别观众,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一下子拉近了这个话题与山东读者的距离。

“抓住这位特别观众,做与众不同的新闻。”齐鲁晚报的领导、同事们很快有了判断,有了想法。

我在齐鲁晚报临沂记者站驻站,于是承担起了相关任务。经过努力,齐鲁晚报推出了独家专栏。观察员报“嫦娥”,成为本报亮点,受到读者好评,专栏稿件放出了异彩,远胜竞争对手。

这样一个重大话题,这样一种特殊角色,促使我写下一点东西。

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促成专栏诞生

最早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新闻当事人并不是王成昌,而是“李丕凤”――王成昌的妻子。最初,是一位临沂籍的同事发现相关信息后传递到齐鲁晚报地方新闻中心,9月12日凌晨,齐鲁晚报地方新闻中心迅速将信息传递到齐鲁晚报临沂记者站。我们立即行动,三赴县城,两进农村,打了数十个电话,方才找到了新闻当事人。

经过对身份证信息、来自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的信息的认真核对,我们断定,这个“李丕凤”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中奖者。

我们立刻嘱咐李丕风夫妇,以后不要再跟别的媒体联系了,齐鲁晚报将组织独家报道。王成昌很痛快地答应了。

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我们写好了稿子但是没有发表,一直“捂”住这个线索没揭盖子。我们考虑,一旦披露这个消患,我们在山东的竞争对手,甚至外地媒体,都非常有可能扑上来,让我们的新闻当事人应接不暇,或者因成为新闻人物而“狮子大开口”提升价码,影响到我们的策划。

最初的想法是,王成昌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作为专栏作者,利用手提电脑等设备,给我们写稿子传回济南。我们负责提供有关设备,给王成昌开稿费,条件是提供独家稿件。但是接触了两次下来,我发现这个想法无法实现,因为王成昌本人文字能力、表达能力均比较弱,根本不具备开专栏的能力。

接下来,经请示报社领导,我开始着手为王成昌提供专用手机,以备将来由我们的前方记者直接采访他并传回稿件,或者我在后方电话采访写稿。

但是问题又来了,发射现场周围,尤其是王成昌所在的贵宾区,手机信号是否会遭屏蔽?一旦真的联系不上,我们不是白忙活了?

后来我们决定,总体费用不高,即使失败也可一试。

为节省通讯费用,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开通专用手机号,只供与本报记者联系;办理商务卡,全国都是每分钟4毛钱。为其预存部分话费,保证采访顺利。我们的想法得到王成昌同意。后来发现,开通专用手机,为以后的顺利采访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提出,双方签个协议,以防我们的投入打了“水漂”。幸运的是,朴实的王老师没有“狮子大开口”索要巨额稿费或者“辛苦费”、“线索费”,很痛快地同意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王成昌到了现场以后的情况都是未知数,到底是前方记者采访他还是我在后方采访他?这就牵扯到栏目命名的问题。我给总部提出建议,我们在预告消息中使用一个模糊的概念:“特约新闻观察员”,这个概念可以涵盖后方记者连线采访、前方记者当面采访等含义。这个建议被报社栗用,我们确定的专栏名称就命名为“观察员报‘嫦娥”。

只言片语中找“点”,增强专栏文章可读性

10月24日,王成昌赶赴西昌,井通过内部人员得知现场手机信号不屏蔽。于是我们刊发了消息《本报特约观察员为您报“嫦娥”》,从此我们的热线电话开始升温。

王成昌老师很不善于表达,而且与人沟通时比较容易误解别人的提问,让人感觉你的话很难完整地进入他的思维中去。

我的办法是,保持耐心,提高打电话的频率,在电话采访中多启发,注意搜集“嫦娥一号”的相关新闻,从王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新闻点,有选择地运用王反馈回来的信患。

王成昌在县城当物理老师20多年了,一次幸运的抽奖,让他本来平静的生活突然起了波澜,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这也是他第一次出远门。电话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太幸运了”。

于是,我在第一篇稿子《这么多“第一次”与“嫦娥”相联》中,突出了他生活的这种转折,以反村他的幸运、荣幸,并把他这种幸运和荣幸归结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而王成昌,“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并通过齐鲁晚报传达给读者。”如此一来。我们这个专栏,就不仅是纪录王成昌的私人感受了,而是与读者、社会发生联系,达到了专栏的目的。

第二篇稿件《十几秒,震撼一生的十几秒》,相当于借用王的眼睛、鼻子、耳朵,调动他的多个感觉器官,写成的一篇现场新闻。为了弥补王成昌表达能力差的不足,我利用在办公室值班的空当,通过网络视频收看了发射过程,并运用短旬、短段增强了稿件的现场感。

我从王成昌兴奋的话语中,捕捉到了“很紧张,怕发射不成功”这句话,在稿件前半部分埋下伏笔:“中国人的千年梦想,真的就要实现了吗?”在稿子后半部分感叹:“中国人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如此一来,王成昌的感受又代表了全体中国人的感受,专栏稿件开始点题了。

我还写了一个感彩浓烈的排比句:“短暂的十几秒,震撼我一生的十几秒 !短暂的瞬间,让我铭记一生的瞬问!”总部编辑用这句话来结束了全文,起到了佘音绕梁的效果。

第三篇稿件比较难写,提笔之前很发愁。后来在电话中了解到,王成昌西昌之旅结束后,并不直接回家,而是应朋友之邀,以幸运观众的身份参加一个婚礼。我找到了新闻点:王成昌要传播这种幸运,传播航天精神。第三篇稿子《幸福要与更多的人分享》顺利写成了。

另外,我通过电话采访,写了《观察员巧遇“亲学生”》、《王成昌妻子李丕凤:没能去现场心里也挺美》两篇现场新闻。

开设独家专栏,盘活新闻资源

后方新闻为什么能出彩?这是因为齐鲁晚报能够主动抓住独家新闻人物,开设独家专栏,并通过这个专栏,对并非独家的新闻资源进行挖掘。成功开设这个专栏,也是对齐鲁晚报执行力的一次检验。

比如,王成昌告诉我们,与齐鲁晚报临沂记者站联系之前,他给临沂一家报纸打电话说自己有幸到西昌见证“嫦娥一号”发射,对方未予理会。他给临沂一个县电视台打电话,对方一头雾水,基本听不明白他的话。我们感叹,正愁找不到他呢,他却送上门来了。

一个重要新闻线索,从我们的竞争对手手里溜走了,被我们捕获了。

后来我们通过努力,终于使专栏“成活”了。

这个专栏要对齐鲁晚报进行推介。在第一篇消息《本报特约观察员为您报“嫦娥”》中,我们就引用王成昌的话说:“我是山东人,是一名沂蒙老区的教师,能被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邀请到现场观看“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感到十分自豪。《齐鲁晚报》是山东最权威的生活类报纸,我愿意担任齐鲁晚报的特约新闻观察员,并通过《齐鲁晚报》向广大读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向读者诉说自己的感受。”

这番话符合事实,增强了齐鲁晚报的影响力。

浏览山东其他报纸对“嫦娥”的报道,专栏设置虽名称不同。但是性质大同小异,采编手法也基本一样,因为大家面对的新闻资源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齐备晚报通过开设独家专栏。对新闻资源进行了独家处理,使报纸贴近了读者需求,在竞争中取胜。

上一篇:探究案件背后隐藏的人性 下一篇:《北京晚报》“基金直通车”活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