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学校教学管理

时间:2022-01-19 10:36:19

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学校教学管理

【摘要】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新课程标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进行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

【关键词】 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教学特色

1 重视教学管理的引导、指挥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所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正确理念的引导,无疑给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教学氛围。对此,学校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整体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增强教学工作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克服教学管理的“管、卡”性和急功近利性。

1.1 加强教学管理的育人性、民主性。首先,在教学管理上努力摒弃传统模式更多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的成分,反对教学管理的武断性,实行民主化教学管理。要根据师生的需要,积极倡导人人是管理者、个个是参与者,大家是执行者的学校教学管理的民主风气,重视校园精神,情感与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与老师、学生的真诚交流和友情合作,创造高度文明、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教学气氛,形成教学管理优良的和谐情景,做到管理育人。

1.2 注重教学管理的人文色彩,形成人格化的教学管理。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幸福快活的乐园,要让所有成员在教学中获得幸福感,成功感,得到健康的成长。要努力从价值观,生活情趣和生命意义等多层次去追求教学的效益,要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人文质量来促进教学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公平、公正,形成人性化的管理,真正做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教学的人文氛围,不断形、优雅、高效的教堂管理。

1.3 加强终生学习的感染,努力形成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管理不应只是教学需求的管理,而更应该是促进师生成长,形成优良习惯的育人管理。要通过教学的点滴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情趣,不断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要在教学的实施中有意无意的渗透终生学习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德性。如:积极培养师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师生的研究性学习等都是有效的学校教学管理的育人方式。

2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建设,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学管理从教法学法及教学管理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必须进行管理的创新。因此,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更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都知道,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无序的管理,没有科学性的制度的管理更是低效的管理。所以,教学管理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必须更新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内容。要在规范的管理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如:建立教学管理的学习制度,师资培训制度,教师工作评价制度等都要切实渗透新课标思想,努力做到以新课标为要求,形成管理的有章可循,奖惩有据,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制度要彻底改变,对不利于新课标要求实施的规章,要坚决去掉。要不断充实新课标理念于教学规章中,用新课标理念规范教学管理。要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增强校本教研,充分体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 以新课标为指导,积极弘扬教学特色

有人说,没有特色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我认为,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在新课标指导下,大力弘扬教学特色,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方向。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铁打千层皮”的工作。努力弘扬教学特色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创造性体现的重要方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科学性的有效方式。任何学校都有他自身的不同情况和办学特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授课风格。发挥教学的不同特点和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是培养教师创新的有效方式。要充分体现各学校的教学特点,把每位教师的不同教学特性进行打造、锤炼。要大力提倡各具特色的教学人员,发挥自己的不同特点,将不同风格的教法,不同的授课方式,充分发挥运用到教学的不同层面,努力形成管理上弘扬教学特色的优良状态。要不断促进各具特色多样化师资群体的形成,带动、启迪师生共同的创新思维;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是教学管理的灵魂,是新课标下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办法。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施优良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实施教学改革,也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课标下教学管理特点,以更新教学管理意识为手段,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学管理创新为途径,不断形成教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健康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从基础做起,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在这中间,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遵从者。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等都被那“师道尊严”给压制了。新的形势,新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角色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科学地对待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才能自由地和谐地主动地发展。

3.2 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1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的发展。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学生个体之间总有各方面的差异,后进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把后进生都转化成了优等生,新的后进生又会存在,学生的发展不可能绝对的一致,后进生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教师应面对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应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提高几个尖子学生的素质。

3.2.2 为了学生一切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发展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且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得很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祖国前途的大事。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但学生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一个人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智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3.3 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的发展应该是个性的发展,应该是人的主动的、自由的、和谐的发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各有优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其发展也不平衡。“后进生”只是在某一方面相对的落后。作为教师必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发现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特长,并注意利用学生身上的这种优势,培养学生个性全面、自由、良好发展。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以及自身价值,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生活热情。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细小的进步和变化,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使每个学生都生活在教师的欣赏和尊重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力求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起点和突破口,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交光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主动发展。

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

收稿日期:2008-4-21

上一篇:图书馆馆员素质再探 下一篇:当好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