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

时间:2022-01-19 12:08:45

后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

摘要:《京都议定书》出台后,各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碳金融中,并通过碳金融产品创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资源供应国,有着极大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格局出现巨大变动,而碳金融的产生,以其高增长性及巨大的增长潜力为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从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入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未来道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碳金融;银行业转型;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45-04

科技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排放贸易(Emission Trade,简称ET)、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和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这三个平行关系的机制,并成为碳交易的基础,碳金融也应运而生。碳金融以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础标的,利用金融制度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达到转移气候风险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成本的目的,具体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中介服务、贷款支持及衍生品交易等。

一、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一)带动经济的良性调整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改变的趋势,而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相对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一般金融活动相较,碳金融与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连接更为紧密,金融资本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碳金融项目或相关企业创造碳资产,同时,企业及碳金融项目创造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被创造出相关联的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工具,促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碳金融有着更强的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能力,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带动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银行业的环境目标

在过去。人们往往认为金融机构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环节。因此对环境保护不负有责任。传统的银行业务中,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主要经营目标,在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是传统金融的一个重要缺陷,即过分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其决策的外部效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对银行业传统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挑战,单纯依靠生产环节与政府解决环境问题。往往会出现资金缺口,这对金融机构环保的责任感提出一定要求。需要金融机构充分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利用一系列金融工具来引导资金流向,协助全社会解决环境问题。银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调节资金,互通有无可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的效果,从而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金融业也可获得正的外部效应。

(三)有利于银行业的业务升级

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有着重要性及必然性。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为利息净收入,但经济危机后,各国需要收回经济危机中用于刺激经济恢复所投放的大量流动性来避免通货膨胀的扩大,流动性不断缩减,我国银行业赖以发展的利息收入缩减。碳金融特有的社会功能、新型的运作方式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目光。以碳金融项目中最主要的CDM项目为例。其发展对金融中介的需求巨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CDM项目提供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等中介服务,增加中间项目收入渠道。一方面,碳金融业务目前仍属于新兴事物,发展碳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要求较强,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碳交易是一个世界范围的交易,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发展碳金融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交流能力与国际认可度有一定帮助。碳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金融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顺应这一趋势才可能取得成功,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商业银行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一)碳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目前只能通过参加CDM机制项目开展碳交易,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占据着碳交易市场第一大碳资源供应国的地位。在CDM一级市场上,我国已经成为了第一大供应国。并占据了绝对比重。截至2012年3月20日。全国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其他30个省份均有CDM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共批准CDM项目3776个,在联合国成功注册项目1857个,占注册项目总数的47.24%。如下图l所示,综合EB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31日,我国CERs签发占东道国CDM项目签发总量的61.8%。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程度不断增加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绿色信贷,对生产碳排量的的企业或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CDM中介服务,通过商业银行引导整个碳资源生产从项目寻找到资金支持的全过程。

绿色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的重要方式。其中,工商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基础,最早的提出了“绿色信贷”的计划并付诸实践:2008年,兴业银行加入了赤道准则,成为了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并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约,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效融资项目。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2年5月底,全行直接用于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余额基本上达到4200亿元,涉及客户1500余户,项目2000多个。

(三)碳金融相关市场创新日益活跃

CDM注册量的大幅增加,为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伴随着国内碳交易不断升温的是股票市场上低碳板块的兴盛,以新能源为主要看点的低碳产业板块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碳金融理财产品是受益于碳交易市场的另一创新产品,它依托于碳减排指标及相关产品、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相关的投资机会。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8月推出的国内首款与二氧化碳排放权挂钩的“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号人民币理财产品与“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6号美元理财产品,据中财网数据显示,这两款理财产品分别实现了7.345%与14.125%的最终收益。财汇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国内总计有3家银行推出过6只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环保理财产品。

(四)国际话语权提升

伴随着CDM市场的迅猛发展的是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以CDM监督核准机构DOE机构为例,虽然本土DOE相对发展比较晚,但随着CDM市场在世界上的重要程度不断增加,本土的DOE能力逐渐受到认可,DOE机构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也逐渐提升。目前,我国有三家获得资格的DOE机构,分别为:中环联合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赛宝认证中心。

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高和碳排放资源的双重优势,使得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货币的选择优势不断增加。碳交易货币竞争优势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的话语权提升,按照中国标准的定价标准逐渐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碳交易市场的繁荣。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一些现实的问题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在认清我国商业银行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碳金融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准备不足

我国1997年加入《京都议定书》,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碳相关产业和关联交易上并不成熟,对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了解较少。碳金融作为建立在碳交易基础上的金融创新,有着历史短、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由此特点决定的商业银行运作模式,需要有一定的人才培养做基础,有系统的金融创新体系做支持,而目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无论从管理上到人才储备上,都对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准备不足。最主要的体现在对碳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风险控制、交易规则了解不够深入,针对碳金融业务的专门机构和人才储备不足,导致金融机构对发展碳金融业务缺乏长远的支持。其次是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长期以来都偏重于传统业务,对创新型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运作模式经验不足。这两点都不是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逐步进行调整。

(二)银行利润与碳金融利润难以统一

目前银行业对碳金融的支持方式主要是信贷手段,但是。信贷手段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敏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即有可能导致银行内部的风险。纵观目前碳金融信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风险:目前受技术、政策等客观因素制约,相关企业在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成本大幅上升、经济效益短期下降的局面,导致经营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贷款发出后,碳订单的交易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目前绿色信贷主要以订单质押,若订单价格低于实际贷款价格,银行风险过大。也使企业面临续交抵押物的窘迫局面。银行的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是其经营的主要原则。但是这与碳排放生产企业的资金需要往往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为这一矛盾找到合理的协调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之路必然无法长久。

(三)碳金融发展存在外部制约因素

一是政策法规的延续性目前并不确定。碳金融发展至今,主要法律依据为《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缔约方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应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5.2%,但是这一政策未来的走向依然是未知之数,受政策变动影响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很难预料,这对碳金融的长远发展有一定制约。

二是国内CDM市场的规范性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CDM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CDM项目制定上,存在着整体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较长、自主研发方法较少的缺点。加之外部市场规范措施比较缺失,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引发交易的混乱。影响了碳资产价值的转化。

三是CDM项目中介服务的欠缺一直是我国碳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阻碍,导致碳资源生产者信息透明度不够从而处于交易的劣势。大企业可以选择在内部成立相关机构,但对于中小企业则需要中介服务机构进行CDM项目的斡旋处理。我国的CDM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准入较低,由银行负责中介服务相对于其他小的中介更具有安全性。2010年,浦发银行的首单中国CDM项目财务顾问获得成功,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CDM中介服务提供了先例。

四、我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路径研究

我国是碳交易市场上最大的也是最有潜力的卖方,在定价权上的能量也不断提升,这对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而言是有利的方面。但是,迅速发展的碳交易市场更暴露出相关的金融交易链的不足,和银行自身内部系统控制能力的缺失。

(一)加强外部支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主要凭借着对环保责任的自发自愿,而国家对银行业发展绿色信贷法规支持不足,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之我国金融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事实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监管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整体的金融环境自由度较低,影响着碳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要保证碳金融业务的长期发展,不能仅仅在绿色信贷一方面发展。更要有一个创新体系,这就需要国家提供一个相关的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相关制度体系加以支撑。才能保证碳金融业务进一步发展。

(二)引进专业人才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迅速,变化日新月异,而相对要求金融机构在利润挖掘和风险控制、具体操作方面的反应速度很高,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务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金融出现时间较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上,都缺乏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虽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将之系统化仍有一段路要走。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知识存量和人才储备不足使得碳金融业务开展的内在动力缺乏。对于银行来说,要改变现有局面。必须要加快引进专业基础坚实、技术过硬的人才,形成专业化、成熟化的团队。

(三)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历史还比较短暂。处于摸索创新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咨询类、理财类业务较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很大距离。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中介业务对促进我国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有着积极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发展与碳交易排放相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碳交易排放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相关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最近碳相关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较差,但并不意味着碳相关理财产品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第二,深入发展中介服务模式,浦发银行成功的案例可作为一个模式加以借鉴推广,商业银行更深入积极的参与到低碳项目的融资全过程,显然对于银行来说,在风险控制和贷款进程安排上都更为有利;第三,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融资模式,在摸索中完善低碳产业融资的具体模式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碳金融的风险高于传统业务,因此做大碳金融业务在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放大了商业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在整个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要求国家制定相应风险补偿措施和激励措施来承担部分风险,银行自身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部经济环境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利率的频繁变动,更是对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此宏观背景下发展碳金融业务,特别是低碳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上一篇:动产抵质押贷款风险管理中的货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