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院校专业建设关键问题对策性研究

时间:2022-01-15 10:53:41

士官院校专业建设关键问题对策性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和深入分析影响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从建设目标、培养方案总体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对策性研究方案。

关键词: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目标方法

在影响士官人才培训质量的诸多要素中,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专业。其中专业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总结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经验,保持士官院校在高技能士官人才培养上对部队的服务和牵引作用,应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方案,为军事任职教育背景下士官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框架的构建研究

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以此为目标指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建本专业建设特色,这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在这样的目标和框架下,从评价的视角看最终指向的是毕业学生个体质量,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案和专业评价方案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和框架建设的。我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这一目标和框架,仅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和框架,这样进行的专业建设是部队牵引式的建设,是趋向于部队要求的人才培养。如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必然滞后于部队,院校对部队建设的牵引作用难以实现。我们认为,专业建设的目标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指向为部队技术服务和承担战略预备队的要求,在这样大视野下分析专业建设目标和框架构建,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教师团队中,就必须培养出深入把握部队训练的专家,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就应考虑如何为部队进行技术服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必须拓展在校学生的岗位角色和训练作战的真实体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我们认为,现行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在体系是基本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基础课教学模块,在强调对专业课教学支持功能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强调基础课教学对士官毕业岗位的直接支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岗位任职技能教学模块,在强调专业对口岗位技能的同时,更应突出核心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可预见的现代信息条件下对学生的要求,具备信息控制的思维,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在人才特色的培养表述上,除现有要求外,需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直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和任职教育阶段划分课程教学阶段是合理的,按照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任职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模块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各课程模块目标功能指向没有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如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为岗位任职课程服务,弱化了本身对培养目标的直接支撑功能;岗位任职课程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对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岗位任职课程设置没有直接指向任职岗位。课程从总体设置上是以知识系统性为原则,而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指向的,为使专业知识能成体系,打破了专业岗位界限、组合各岗位专业知识为课程,很显然这样设置课程,从知识的系统性讲强了,但却丢掉了应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岗位针对性,这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讲可能是必须和应该的,但对于岗位任职课程而言,却使得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虽然在课程学习时记住一些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等到应用时又大部分忘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缺少联系的桥梁。

2.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士官院校课程体系,无论从总体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从具体的课程内容结构上,必须指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体现士官任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从课程综合设置上看,需重新组合现有课程体系,变现在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设置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岗位课程设置,按照部队作战训练的岗位,重新组合内容、设置课程。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1.当前士官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看,目前士官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一模式,而是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了这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没有体现出在两种理论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现行的士官教学,虽然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这是当前士官教学组织模式上的不足。具体地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指向应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堂上应体现“教、学、做”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融合的生动局面,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为满堂灌输式的讲解接受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口述、板书的“传统灌”加强为口述、多媒体、黑板的相结合的“综合灌”,在这种观念和模式下,造成了方法单一、互动不够,教学效益不高。

2.士官教学模式的选择。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课堂上看不清的装备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使部队训练的现场以数字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的融合,为专业课教学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条件。这种统一的关键是我们应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模式,以下几点可供借鉴。(1)直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直观教学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在现实的士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容易地把装备的内、外部结构呈现给学生,把部队的训练影像引入课堂,使岗位任职课教学能更直接地贴近装备、贴近部队训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对装备和部队实践的过份依赖,使“装备与训练”走进课堂成为可能。(2)部队专业训练模式创新。近年来,部队专业训练总结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方法,由于学院与部队培养的基本对象都是一线的士官人才,学校与部队培训内容相通,因此士官教学要想更贴近部队,就必须吸收部队的训练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部队成功的经验为士官教学提供了可借鉴具体范例。

五、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制订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即要如传统的“双师”教师培养一样牵引个体努力达到“双师”标准,更要认识到教师在一个专业建设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可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这一整体建设的观念,促进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明确作为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和作为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能熟练指导本专业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一标准对士官院校教师个体是适应的。对于团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可依据编制体制,结合教学科研任务,确定教师队伍团体近年应完成的应用技术项目相应指标要求。其次,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双师型”证书。可分别从教学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研究设立多级具体标准,使教师个体和团队都有明确目标,进行客观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应鼓励教师双向发展,同时容纳教师教学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的专项精深。

2.按专业化要求培养教师。对于新教师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可设计两条培养路线供其选择着重培养。一条是以完成好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为抓手,以讲师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岗位培训;另一条是以部队实践岗位训练为抓手,以能指导学生实习训练为目标岗位训练。三年内作为一名新教师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然后根据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和教师个体的实际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丹.创新军事理论必须有军事科学研究的方法[EB/OL].中国军网,2010-05-25.

[2]肖新烈.实现军事教育的战略转变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N].报,2011-09-20.

上一篇:超准的心理测试,试试吧! 下一篇: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