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档案员岗位管理现状与风险防范

时间:2022-07-29 03:04:46

士官档案员岗位管理现状与风险防范

士官不是官,责任重如山。作为重要人员和军事秘密的直接管理者,军队的士官档案员(以下简称档案员)手中所掌握的档案资源,大都是重要信息,一直是敌对势力重点窃密和渗透、策反的目标。对士官档案员岗位实施科学管理,是我军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当前士官档案员队伍的职业管理水平。

一、档案员的岗位特点――岗位全接触

进入21世纪以后,士官逐渐成为我军档案人员的主体。目前,档案员主要在旅(团)级单位的保密室、师以上单位的保密档案室任职。其职责一般包括:保密档案室日常管理,文书的传递和管理,档案资料的收集鉴定、立卷保管、移交及销毁等工作。在很多单位,档案员还负责单位印章和首长公务章的保管与使用。随着部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档案员的业务领域和任职需求不断拓展,相当多的档案员要参与或负责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参与档案保管和保密宣传教育等工作。上述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很强,档案员的岗位特点也相当鲜明。

(一)程度深

档案员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信息涵盖了军、政、后、装等业务内容,涉及文字、图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载体。从信息流向看,这些信息既有上行的,又有下行的,还有平行的。从程度看,档案员知悉的多为秘密和机密,也有绝密级信息。除了个人亲启件以外,其他所有文书原则上保密士官都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拆阅处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有单位规定,档案员干满5年以上必须调离,且转业(复员)前3年必须换岗进行脱密处理。

(二)工作强度大

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大体分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及保密管理三类。其中,文件收发、传递,档案整理、立卷、归档和存储介质管理要占去绝大多数正课时间。虽然每天处理的具体对象不同,但业务流程和相关要求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上属于简单重复性劳动。近年来,全军各部队对保密档案工作日益重视,文件及其他载体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档案员除了正课时间必须在岗,8小时之外或节假日也需要随叫随到,很多人把加班加点视为岗位正常需求,而一些单位更要求档案员住在保密档案室或附近区域,以便随时处理业务。

(三)保密要求高

保密档案室作为机关文件运转的枢纽、载体管理的中心和档案工作的基础单元,是我军各级机关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面对严峻的隐蔽战线斗争形势,各单位纷纷加强了保密档案室的安全管理,对档案员的选用标准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审查、行政管控、法制教育等手段贯穿保密士官管理的全过程,形成一道道预防安全事故和消除泄密隐患的重要防线。

二、岗位管理现状与潜在风险――安全大扫描

全军在岗档案员数以千计,但一个团级单位里只有一到两名,所以,如何科学管理档案员的确是个重要而特殊的问题。和其他专业技术兵相比,档案员对我军的安全发展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该群体的职业素养、纯洁稳定性等,直接影响机关公文运转水平和军事秘密的安全管理,因此,档案员职业失范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全局性等特点,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员岗位管理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由于档案员是我军近几年出现的岗位,总部对其职责暂未做统一规定。实际工作中,档案员往往因所在单位的性质、级别、任务等不同而履行着各自的岗位职责。各大单位或同系统的档案员职责较接近,而不同部队系统的业务内容甚至会相差较大。在行管方面,各单位针对档案员的管理方法、手段、标准也不尽一致,其管理状况往往和本单位对保密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保密档案室的正规化建设水平高度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从全军而言,当前的档案员队伍政治可靠,思想稳定,工作态度积极勤恳,在素质能力上适用而高效。但从以往的泄密教训来看,某些单位以强调自身特点为名,貌似严格管控的做法,实则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制度约束,暗含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选人不当。档案员属于重点人员,其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有的单位在人员选配时只重视政治审查,有的单位过于看重科学文化素质,而有的单位或碍于人情关系或贪图方便,对档案员的岗位特殊性不管不顾、任人唯亲,使不适当的人员走进保密档案室,埋下了事故的种子。二是管理失察。档案员多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对这个群体的岗位管理需要一个全面而长期的过程。有的单位在管理过程中满足于视线管理,对档案员8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不闻不问,出现了管理盲区。有的单位将严格管理简单化,以行政管理替代思想教育,忽视了档案员的思想改造,制造了风险炸弹。三是用人无度。档案员在岗期间正处于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中的多数人在离开军营时,正是重新选择职业道路的关键时刻。部分单位在档案员管理方面,重“管”轻“理”或只“管”不“理”的现象颇为严重,对他们正当的发展需求重视不够,不愿正视其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形成管理上的安全阴影。

三、完善模式与创新机制――风险早防范

应该说,很多单位已经意识到现有管理模式潜在的风险,采取了改进措施,有的单位为安全起见甚至取消档案员,以干部代之。笔者认为,前述安全风险是基于档案员的任职特点和岗位管理现状而产生的,不会随人员身份的转换而自动消失。从长远看,努力提高档案员的职业化程度和宏观的管控水平才是消除安全风险的治本之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档案员岗位管理要完成从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从“有管理”(有制度无手段)到“可管理”(有制度有手段)的两个转变。

(一)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岗位准入制度

目前,我军的档案员尚未实行严格统一的准入制度,有些部队在人员选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岗位需求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来看,档案员必须具备全面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包括:文书处理素养、档案管理素养、军事保密素养、学习发展素养等。2007年总参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密档案室工作和建设的意见》,对档案保密士官队伍建设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意见。结合2007版《预防犯罪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总部机关或大单位有必要就档案员的岗位任职特点提出明确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档案员的选用工作。基本要求可分为政治素质、专业背景、心理特征以及最终学历等方面。前三项可以参照《条例》中政治考核的要求来实施,而最后一项则可选定一个适当的标准作为初次上岗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发展规划,实施在岗继续教育

职业发展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素(下转第91页)(上接第103页)养两方面。从时间顺序看,档案员的职业发展要经历培养对象、合格档案(保密)员、优秀档案(保密)员等3种角色的转换。对档案员实施统一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既可引导和规范个体发展诉求,使之处于可控状态,又能使人力资源的综合效益得到持续增值。2004年四总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士官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到2008年,选取为专业技术士官的,初级士官必须获得初级以上专业技能资格,中级士官必须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能资格,高级士官必须获得技师以上专业技能资格。根据《意见》精神,2009年在全军各专业正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将成为士官套改和晋级的必要条件。加快推进资格认证工作,一方面将不称职者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开展以获得专业技能资格为目的的在岗继续教育,亦可大大提升士官档案员岗位的职业化程度。当然,继续教育既要包括业务知识的传授,还须有职业道德培训和必要的军事及体能训练,以此提高士官档案员的专业素养、职业忠诚度和战斗精神。

(三)确立预警机制,不断提升管控水平

确立安全预警机制是档案员岗位管理中降低安全风险、有效提升管控水平的重要途径。结合档案员岗位职责特殊、规模有限、分布较散等特点,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实施。在微观层面,有条件的团级以上单位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结合政治考核对档案员进行心理侦查。各单位针对侦查结果开展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应及时将其调离档案员岗位。在宏观层面,总部可建立档案保密在岗人员信息库,通过对现状的定期调研,开展包括档案员在内的管理风险评估。这项工作可以用指令性课题或项目招标的形式委托专业机构来实施,由管理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当前档案员岗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推进军队保密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

上一篇:谈档案信息化建设“三原则”与“三坚持” 下一篇:浅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实践应用